第1~2单元 小 结
热点聚焦
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是我国在进行国土开发和整治时的大背景,渗透到各区域国土整治和开发各环节和要素之中。另外,代表现代化特征和未来国土整治技术发展方向之一的“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也很重要,是体现学科现代化的有代表性并且特征显著的知识热点。
一、高考热点聚焦
第1单元从宏观的尺度分析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中国区域地理事件均在这种前提下展开。以往历届高考地理试卷中没有直接考查本单元内容的试题,但很多试题或在条件或在试题的解答中均涉及本单元知识。
第2单元的内容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考查很多,但考虑到考查学生能力的必要,具体的高考试题在内容上与本单元内容相同的很少,但所考查的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很多与本单元关系密切。上海高考试题在最近几年对本单元内容特别是“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高度重视,多次出现有关该节内容的相关命题,试题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试题形式,考查能力等命题要素整合得非常完美,与其说体现了全新的命题风格,不如说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考试功能的新要求。
例: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
地理信息系统(田S)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差别是,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如目前我国已应用GIS对各地区各时段“非典型肺炎,,I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等指标分类汇总,在地图上进行“地点”、“状况”的位置标定,每日发布各地疫情通报,供有关部门查询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1)根据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累计临床诊断病例通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3年5月22日10时),在我国部分省区图的图例空框内,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上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
省区
累计病例(例)
北京
2 456
天津
175
河北
227
山西
447
河南
15
陕西
12
重庆
3
湖南
6
(2)下列课题中,主要是应用GIS进行研究的有(多项选择) ( )
A.近50年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B.近10年来,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C.浙江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D.上海市浦东新区内环线内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通报及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
(3)试设计一项应用GIS的课题研究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此题为知识与能力多元综合题,将地理知识与时事热点“非典”疫情结合,进行数据分析,填图,并将主要知识的应用扩展到相关领域,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填绘图技能。
参考答案:(1)设计图例 绘图(略) (2)BCD
(3)设计项目:如“江汉平原2004年水稻长势的监测分析”“中等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模式及与交通、环境关系的分析”“油轮在某海域发生大量漏油事故时,预测其污染范围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二、最新社会热点聚焦
遥感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体现了地理科学和最新发展,为响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对考试的新要求,加之众多省市在高考命题方面的自主权,相信有更多省市会在高考地理卷(或文科综合卷)中体现中学地理教育的最新发展,也更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应用地理学科知识结合国土整治或社会实例考查学生填图绘图技能力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将所考查的知识应用扩展到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今后的高考地理试题中这类题应该越来越普遍。
例:国务院决定在几年内投资5 000亿元,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京杭大运河向北方输水。读“京杭运河地势剖面图”,回答:(30分)
(1)图中A为____________(河流),B为____________(地形)。京杭运河南北分流的界线是____________,调水沿途要建梯级抽水站,主要原因是沿线要经过____________地形。
(2)根据我国北方近几年缺水更为严重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与全球变暖有关 B.降水比往年少得多
C.大河中上游用水量过大 D.经济发展快,人口增多,水污染加重
(3)若不加强保护,调水沿线可能成为一条污染带。请你说出保护沿线水质的办法。
(4)请评价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解题精析:此题的空间和内容都有较大跨度,第(1)问主要考查中国地理知识,第(2)问与时事地理结合紧密,最后两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抓住核心要点多角度地发散思考。
参考答案:(1)黄河 山东丘陵 A(或黄河) B(或山东丘陵)
(2)B (3)禁止排污;两岸建生态防护林带
(4)解决北方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城市因抽取地下水过多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能力测试
显能测试
一、单项选择
1.流经三大自然区,流域跨三个经济地带的河流是 ( )
A.长江 B.黄河 C.海河 D.珠江
(答案:B)
2.下列关于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指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
B.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C.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D.河流大部分为外流河,无冰期,汛期长
(答案:C)
3.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
B.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微弱
C.自东而西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稀少
(答案:C)
4.下列地理事物由大到小或由强到弱排列的是 ( )
A.区位优势:东部、中部、西部 B.作物熟制:东北、华中、华南
C.面积:东部、中部、西部 D.GDP的增长:西部、中部、东部
甲、乙两地≥10℃积温分别在3 400℃、4 500℃以上,年降水量分别为650毫米、1 300毫米。据此回答5~6题。
(答案:A)
5.对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种植春小麦、乙地种植冬小麦
B.甲地在牧区、乙地在农区
C.甲地年降水量集中在春季,乙地集中在夏季
D.甲地农作物二年三熟、乙地一年二熟
(答案:D)
6.甲、乙两地可能分别位于 ( )
A.华北平原、鄱阳湖平原 B.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
C.鄱阳湖平原、河套平原 D.宁夏平原、江汉平原
(答案:A)
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2000年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供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值)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据此回答7~9题。
7.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灌溉农业发达 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
(答案:B)
8.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高度开发利用不相关的是 ( )
A.河流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B.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
C.2004年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出现断流预警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D)
9.西北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方向是 ( )
①充分开发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②向西部地区大规模移民,以缓解西部人才不足和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③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粮基地 ④退耕还牧,恢复植被,再造西部生态 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D)
下表是我国某地的地理信息,据此完成10~12题。
经纬度
海拔(米)
七月平均气温(℃)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101°E、31°N附近
505
25.8
5.6
976
10.该地的典型植被是 ( )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草甸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D)
11.该地所在的地形区 ( )
A.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B.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C.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
D.没有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答案:C)
12.该地与120°E、31°N相比,一月平均气温较高,原因是 ( )
A.海拔较低 B.受海洋影响大
C.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D.北部有山脉的屏障
(答案:D)
13.下列对三个经济地带存在的主要问题叙述有误的是 ( )
A.东部能源、原材料不足 B.东部各省淡水资源短缺
C.中西部基础设施落后 D.中西部生态破坏严重
(答案:B)
14.下列对我国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有误的是 ( )
A.三大自然区之间无明确的标定界线
B.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区
C.三大自然区内部具有一致性,区域间具有差异性
D.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GIS中.
(答案:B)
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15~16题。
15.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图层的叠加,可以 (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答案:A)
16.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下图回答17~19题。
(答案:C)
17.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
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ks5u
18.根据图示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
A.划分植物类型 B.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D.判断土地利用状况
(答案:C)ks5u
19.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
A.判断水体污染 B.判断人口分布 C.进行导航 D.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0.下表为我国某地1970年和2000年的统计资料,读后回答问题。
年 份
1970
2000
森林覆盖率(%)
19
10
耕地面积(万公顷)
3.3
4
年降水量(毫米)
450
380
气温年较差(℃)
34
36
河水含沙量(%)
1
3.5
粮食平均亩产(千克)
205
150
(1)该地区可能位于 ( )
A.三江平原 B.宁夏平原 C.华北平原 D.黄土高原
(2)近30年,该地区自然环境有何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答案:(1)D (2)由于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态系统呈恶性发展,致使粮食单产大幅下降。(3)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恢复良性的农业生态环境。)
21.下图是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写出图中字母或数码所表示的自然地理单元名称。三大自然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自然地区:①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我国自然区划划界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国的自然区划充分反映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4)C区由东南向西北自然景观出现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5)比较②③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1)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东部季风区 C青藏高寒区 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华中
亚热带湿润地区⑤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2)地貌、气候(3)东部季风区南北(①一④)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从赤道向极地的分异,形成的基础是南北纬度差异引起的热量变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⑤一⑥)景观的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分异,形成的基础是海陆变化引起的水分差异;青藏高寒区主要表现为垂直分异。(4)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东南向西北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逐渐减弱,降水减少,依次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区,自然景观发生变化。(5)提示: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自然带、农业生产等方面比较。)
22.读下图和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2003年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 339.22万公顷,园地1 108.167公顷。林地23 396.?6万公顷.牧草地26 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 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 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
(1)用图例////画出西部大开发的地理范围。
(2)图中表示的主题是 ( ) ks5u
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B.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C.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分布
D.森林资源的分布 E.主要贫困县的分布
(3)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
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其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结构调整 B.生态退耕 C.新增建设用地 D.灾毁耕地
(4)图例所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 阶梯,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产生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A地和B地农业区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何不同?
(答案:(1)图略(包括西部经济地带10省市区、中部的内蒙古和东部的广西,共12个省市区) (2)C (3)B (4)第二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人口压力大,过度垦殖,过度采伐 (i)A处为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水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绿洲退化,荒漠面积扩大;B处为黄土高原区。地面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潜能测试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3年美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一计划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材料二 t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一般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它是以因特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开放的系统。
材料三 现代战争是数字技术之间的较量,谁占据信息.谁就更富有和安全,谁失去信息,谁就会贫穷挨打。1991年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向中东地区所投的炸弹中精确制导炸弹占全部炸弹的7.6%,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精确制导炸弹比重达到了80%~90%。
(1)美军精确制导炸弹的关键技术是____________。
(2)简述“数字地球”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3)美国提出建设“数字地球”这一战略举措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全球定位系统(GPS)(2)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科学技术已成为研究地球现象的重要手段;信息传输技术,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迅速发展,这些为“数字地球”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3)通过继续把持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推动经济的发展;“数字地球”是信息高速公路的自然延伸,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更丰富、多样、重要的信息资源;维持全球战略的需要,“数字地球”将进一步增强美国国力,增强其对全球事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国际热点地区的发言权。(4)促进国土资源的调查、摸清家底,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库;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国土规划、国土开发、国土管理等国土整治工作。)
24.图甲和图乙是1999年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有关资料,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A、B、C分别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地带,图乙中与此对应的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
(2)能反映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指标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知,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____________,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____________。
两图反映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____________的不平衡,有人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种状况在短时期会发生改变,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西部 中部 东部 ② ③ ① (2)出口额 外商直接投资额 (3)① ② (4)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带性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东部地带气候适宜、地形乎坦,有利开发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又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历史上,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就有明显的差异,近代工业首先在东部出现,新中国改革开放又是首先从东部起步,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东部地带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望得以缓解,但差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