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读东经106.8°地形剖面图及沿剖面各地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图,回答1~3题。
1.山脉①是 ( )
A.陕西省和四川省的分界线
B.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C.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D.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的分界线
解析:宝鸡在渭河平原,其南侧为秦岭,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作物熟制两侧多为一年两熟。
答案:B
2.地形区④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主要原因是 ( )
A.夜间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
C.夜间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上升气流强
D.夜间地面辐射强,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
解析:④为四川盆地,由于盆地地形热量在夜晚不容易散失,导致夜晚气温高;温度高则空气上升运动较强,有较多水汽的气流上升冷却而出现降水天气。
答案:C
3.该图反映出降水与地形的关系是 ( )
A.海拔越高,降水越少
B.海拔越高,降水越多
C.山脉的南坡降水多于北坡
D.山脉的南坡降水少于北坡
解析:从图中看,海拔与降水的关系不明显,但在同一山地的南侧降水量要明显大于北侧降水量。考虑风向,夏季风都是从南方吹来的,则山地的南坡为迎风坡,北坡为背风坡,故南坡降水多。
答案:C
读下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①、②山脉的正确叙述是 (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地势阶梯的分界线
C.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D.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界线
解析:从图示信息可知①为巫山,②为太行山,它们都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答案:B
5.右图中M区域不易发生的问题是 ( )
A.干旱 B.洪灾
C.土地盐碱化 D.沙尘暴
解析:M区域的沉积物(冲积土层)颗粒较粗,有利于水分(灌溉水)下渗;地下水埋藏深,干旱季节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答案:C
读我国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图,回答6~10题。
6.图中三条28℃等温线将图示地区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气温相对较低的区域为 (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解析:读图可知,乙区域位于山区,气温相对较低;丁区域位于海洋,根据温度数值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同纬度的海洋要比陆地气温低。
答案:D
7.图中M地气温区别于周围地区的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地势 D.海陆位置
解析:因为M地为山地,其气温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所以影响因素为地形地势。
答案:C
8.图示地区典型的自然植被为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季雨林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其典型的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B
9.图示地区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
A.冰川融水 B.雨水
C.积雪融水 D.地下水
解析:该地区受季风的影响,特别是受夏季风的影响时间长,降水丰富,所以该地区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
答案:B
10.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河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径流量丰富 ②汛期短 ③流速缓慢 ④落差较大 ⑤结冰期短 ⑥含沙量较小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武夷山附近地区,河流落差大,流速急,汛期长,无结冰期,径流量丰富,含沙量较小。
答案:A
下图显示的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表示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分界线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接近200 mm年等降水量线。其与图中②线吻合。
答案:B
12.关于图中四条地理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800 mm,没有湿润地区
B.②线以西地区的河流皆为内流河
C.③线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D.①线与④线之间的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①线以北的东北部和北部小部分地区,因为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属于湿润地区,A错;②线以西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最终注入北冰洋,属于外流河,B错;③线以东地区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分布着我国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C正确;①线与④线之间的青藏高原地区(如雅鲁藏布江谷地),虽然受夏季风影响,属于季风区,但由于地势高,仍属于高寒气候。
答案:C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示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概述该地形区的整体地形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地形区的河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较,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不同?(可列表作答)
(4)该地区产生伏旱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同纬度东部地区也多伏旱天气,但有时因多________、________(降水类型),对高温干旱有一定缓解作用。
(5)为减轻旱灾,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区域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等高线分布特点,可确定该地为盆地地形;结合经纬度特点进一步断定该地为四川盆地。其它问题,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便易作答。
答案:(1)四川盆地 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2)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等)
(3)
西—四川盆地
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特点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冬季温度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高(北部山地阻挡寒冷的冬季风)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农业生产
以水田种植业为主,可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由于热量条件较好,可种植甘蔗
以水田种植业为主,可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
(4)受副高控制 台风雨 气旋雨
(5)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实施人工降水等。
14.我国某地区近二十年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如下面四幅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这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2)根据图三和图四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图四谈谈植被覆盖情况变化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
(3)图三到图四综合反映了森林的________作用。
解析:图一反映了该地区的山区和平原不同农业类型的总产值差异均很小,图二反映了该地区土地类型多样,图一反映的土地利用方式不适应本地区地形多样的特点,农业结构要因地制宜。图三和图四综合反映了森林的调节气候作用。
答案:(1)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山区和平原的农业结构大致相同。这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2)①从1988年到2008年植被覆盖情况从草灌木丛覆盖率高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率高 ②常绿植被覆盖率高使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高,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低。
(3)调节气候
15.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8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名称分别是:
A______高原,B______平原,C______半岛。
(2)最冷月均温从东向西______(升高或降低),为什么?
(3)秋田降水量较大,根据其地理位置分析,这里的降水主要分布于哪个季节?试分析原因。
(4)图中A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主要治理措施有哪些?
解析:从剖面图中能看出,该剖面线经过了大同、北京、丹东,大致应该是沿40°N的一条剖面线,根据图中的海拔高度,可以进一步判断A、B、C分别是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朝鲜半岛。此线由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则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最冷月均温应逐渐降低,日本本州岛上的秋田从图中看,处在山地的西侧,是冬季风的迎风坡,而冬季风经海洋后水汽含量增加,在此迎山坡上升而降水较多;在夏季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坡而降水相对较少。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可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来减轻灾害。
答案:(1)黄土 华北 朝鲜 (2)降低 从东向西气候大陆性越来越显著,冬季气温低。 (3)集中在冬季。 冬季盛行西北风,冬季风越过温暖的日本海,带来丰沛的水汽,在山地的迎风坡,产生丰沛的降水。 (4)水土流失。平整土地,修造梯田,打坝淤地(工程措施),恢复植被(生物措施),建设高产稳产田,压缩耕地面积(农业技术措施)。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