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第二单元检测2
一、选择题:
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早。而新疆堆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据此回答以下2题。
1.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2.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形成沙尘曩的紊件主要是干早、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气泷,若大气对流屡中出现逆潼现象,可抑制沙尘器。读下田.完成l4一l6题。
3.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一l0℃,要 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16℃ B.一6℃
C.4℃ D。一4℃
4.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5.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者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①初赛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
②初春与冬季比较,。韧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 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
时数增加 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
读某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圈。回答17—19是。
6.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7.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l2,1,2月
8.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气温高,蒸发量大
读图,完成6—7是
9.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
D.干热风、寒潮、冻害
10.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准噶尔盆地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11.下列天气过程中属于暖性反气旋控制下的有
A.寒潮 B.台风
C.梅雨 D.伏旱
12.上海某年8月8日最高气温比8月9日最高气温高出7℃,其原因可能是
A.9日有寒潮到达
B.9日受台风影响
C.9日有一高压系统控制上海
D.9日梅雨季节开始 ‘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煜:元焰的微火)据此回答以下3题。
13.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灾害的是
A.稻瘟病 B.蝗虫
C.森林火灾 D.赤潮
14.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现象的是
A.暖锋过境 B.冷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台风过境
15.从材料中可知,此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隆冬季节 B.盛夏季节
C.初春季节 D.仲秋时节
二、填空题
16.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农业部农情调查,从2008年l0月下旬以来i北方冬走区的降水明显偏少。降水量较常年问期偏少五成至八成:。出骧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截至2009年2月5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57亿亩,其中严重受旱6482万亩。土地龟裂、河流干滑,地里的冬小麦面临绝产危险
材料二我国季节性干旱多发区分布图
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 r
、 (1)从材料分析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
(2)缓解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措施是——(选择填空)。 ,
A.长江水北调
B.黄河上游水库向中下游输水
C.合理利用地下水
D.适时进行人工增雨
E.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3)ABC是我国三个千旱严重地区,.但是三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不同。试分析说明B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4)根据材料,描述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
17.2004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东南亚和南亚多个国家。根据下列图文资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新浪网2005年1月7日消息:印度洋海啸遇难总人数已上升互l6万5千人。
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灾后痰病流行可能导致死亡人数会急剧增加。
(1)B岛的地势特点是 ,判断的依据是: 。
(2)地震引发海啸后,该地区灾后疫情严重,其疫情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社会原因是
(3)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 性,地震引起海啸,海啸又导致疾病流行,说明了自然灾害的 性。请说明防灾措施有哪些?
答案
一、选择题:
1.BD
2.CD
3.C
4.D
5.C
6.C
7.A
8.A
9.C
10.A
11.C
12.D
13.C
14.A
15.A
二.填空题
16.(1)气象 台风 热带海洋 气旋
(2)狂风 暴雨 风暴潮
(3)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具体由南向北减少,杭州湾以南频次高于以北地区。
17.(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