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 读某种水体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水体主要分布在(  ) A.盆地和湖泊周围     B.沿海与大陆架上 C.大陆边缘与岛屿 D.高纬区和高山区 2.该水体为(  ) ①液态水  ②固态水 ③湖泊水 ④冰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结合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该种水体主要位于高纬度的南极洲、北冰洋周边地区以及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等地区。第2题,根据该水体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其为冰川,冰川属于固态水。 【答案】 1.D 2.D 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3~4题。  某地水循环示意图 3.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4.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解析】 本题组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水资源的利用。第3题,结合图示,依据水循环环节可知:①为降水;②形成地表水体,为地表径流;③是水汽输送的上一环节,为蒸发;④属流域间循环,为跨流域调水。第4题,在排水过程中,仅仅防止当地污染是不恰当的,还要防止对其他地区造成污染。 【答案】 3.B 4.D 读图,完成5~6题。  5.该图表示的物质循环类型是(  ) A.生物循环 B.岩石圈物质循环 C.大气循环 D.水循环 6.有关该物质循环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B.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通过搬运与侵蚀,重塑地表形态,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D.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温度等不断得到调整,有效避免了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 【解析】 第5题,图中所示的降水、蒸发、径流等体现的是水循环环节。第6题,结合水循环的意义知水循环对地表形态有影响但并非根本上改变。 【答案】 5.D 6.C  7.如图表示某地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箭头是(  ) A.a、b、c、d、e B.d、e、f、g、c C.b、c、g、h、e D.e、f、g、h、a 【解析】 由图可知,a为水汽蒸发,b为水汽输送,c为大气降水,d为地表径流,e为地下径流,它们共同组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答案】 A  我国某湖泊面积2.8 km2,海拔高度483 m,湖泊水位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8~9题。  8.该地区河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地下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降水 D.湖泊水 9.引起该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 B.降水 C.海陆位置 D.季风环流 【解析】 由图示湖泊水位变化状况分析,该湖属季节湖,只在3月末到11月初天气转暖时有水,说明其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 【答案】 8.B 9.A (2011·安徽高考)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月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题。  10.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 B.河道弯曲 C.地势起伏 D.湿地调蓄 【解析】 由水系图可看出甲地附近有众多湖泊沼泽,湿地对河流径流有一定调节作用,可削峰补枯,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10·课标全国卷)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 mm增至500 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 mm左右。据此完成11~12题。  11.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 ①引湖水灌溉 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第11题,图中湖泊为死海,湖水的盐度相当高,不可能用于灌溉;且该区域气候偏干,年降水量总体偏小,再加上纬度低,蒸发旺盛,区域内又多为季节性河流,建水库对缓解当地农业用水紧缺状况意义不大,故本题选B。第12题,甲地区为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数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但因其充分利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多数农产品能自给。 【答案】 11.B 12.D 二、综合题 13.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简述水循环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如果该地区降水减少,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蒸发(A)、植物蒸腾(B)、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C、D)。除此之外还有下渗、根吸收等。水有三种相态变化和多种水体。水循环既是物质流也是能量流,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来实现的,目前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产生影响。由于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从造成大气中水汽减少的原因去分析人类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并导致降水减少的人类活动。 【答案】 (1)蒸发 植物蒸腾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2)水汽输送 降水 下渗 (3)联系四大圈层,进行能量交换,促使物质转移;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4)大面积破坏植被和排干湖沼,使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 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的水资源数量,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和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和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 材料二 下面是世界某区域图(图中虚线表示输水线)  (1)下列关于虚拟水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虚拟水战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B.虚拟水战略就是跨流域调水战略 C.缺水国家粮食问题可通过虚拟水战略来解决 D.缺水国家应尽量限制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 (2)2011年3月22日是第19个世界水日,人们将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确定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如果材料二中国家位于东半球,则正常年份甲地缺水最严重的季节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在图中画出输水线方向。 (3)简述中亚地区进口粮食作物,实施虚拟水战略的意义。 【解析】 首先根据虚拟水的定义,理解虚拟水的含义及虚拟水战略的意义。若材料二中的区域在东半球,根据区域定位应为中国,该工程就是南水北调。甲地位于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加上用水量大等,干旱严重。中亚地区严重缺水,进口粮食作物实质是通过虚拟水战略而获取水源。 【答案】 (1)C (2)春季 春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春季农业生产用水量大。箭头画在北端。 (3)粮食作物生长消耗的水量特别大,而中亚地区严重缺水,实施虚拟水战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粮食以保证水和粮食的安全,可以对全球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