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外力作用 ②地壳运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解析】 第1题,图中有沉积岩,故有外力作用,①正确;岩层褶皱变形为地壳水平运动所致,②正确;A为岩浆岩,有岩浆活动,③正确;E为变质岩,有变质作用,④正确。第2题,沉积岩地层下老上新,形成顺序G早B晚;岩浆穿透沉积地层G、B,形成岩浆岩A;变质岩E是岩层受热形成的,在岩浆岩A形成之后,又有新的岩浆穿透变质岩形成岩浆岩D。 【答案】  1.C 2.C (2012·三明模拟)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上图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  ) A.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内外力都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下图表示某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  A.a→c→b B.b→c→a C.c→a→b D.a→b→c 【解析】 第3题,图示既有岩石受内力作用挤压弯曲,又有水对可溶性岩的溶蚀、淀积作用。第4题,图示为角峰的形成过程,结合侵蚀状况可知。 【答案】  3.C 4.D (2012·苏州模拟)下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 m。据图完成5~6题。  5.M地貌的成因可能是(  ) A.岩层断裂,海浪侵蚀 B.岩层断裂,珊瑚淀积 C.珊瑚淀积,泥沙堆积 D.岩层断裂,泥沙堆积 6.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第5题,M处有几条等高线相交,表示陡崖。该处地貌的成因最有可能是岩层断裂,南部地区相对下降而被海水淹没,北部地区相对上升并受海浪侵蚀。第6题,河流一般发育于等高线由数值小的弯向数值大的山谷处;图中虽然没有标出等高线的数值,但显然自沿海向内陆等高线数值增大;故①④处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发育;②③处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 【答案】  5.A 6.B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气候区的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进行研究,绘制出它们之间关系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7~8题。  7.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少雨 B.高温多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8.岩石风化程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是(  ) A.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B.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C.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D.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年均温高、年降水量大。第8题,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答案】  7.B 8.C 下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乙地的海拔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10.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 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 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 D.三地风力侵蚀,均易形成风蚀蘑菇 【解析】 第9题,图中的甲地为沙尘暴的源地,植被覆盖率应较差;丙地为沙尘的降落地,可知该地的风力较小;乙、丙两地的海拔无法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图中所示的沙尘暴由甲地经乙地到丙地,说明风是由甲地吹向丙地的,即甲地的气压较高。第10题,甲地为沙尘暴的源地,风力侵蚀作用显著,该地的细小沙子被吹走后,易形成戈壁;丙地为沙尘的降落地,风力沉积作用明显,易形成典型的风力沉积地貌——沙丘。 【答案】  9.D 10.C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 12.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解析】 第11题,煤炭是地质史上有机质被掩埋在地壳中并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而形成的,应处在沉积岩中,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无关。第12题,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受热(与岩浆接触)变质而成的。 【答案】  11.A 12.B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的地表形态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是地壳抬升过程中外力作用形成的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据图简述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①处地表高低起伏是外力作用侵蚀而成;②处为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③处岩石交界面高低起伏,岩层有缺失不完整,是地壳上升后外力侵蚀而造成的;④处岩层弯曲是地壳受水平挤压力作用的结果。第(2)题,根据图示各岩层的状况、特点,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 【答案】  (1)C (2)该地质剖面最下层为沉积形成的页岩和砂页岩,经地壳水平运动而弯曲,上部在抬升过程中经外力作用而出现缺损;上面又沉积形成水平分布的砂岩和石灰岩,后来出现下沉。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解析】 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据图分析如下: 地貌 形成 分布 聚落  甲 峡谷 流水侵蚀 多分布在山区 多分布于河谷平地  乙 三角洲 河流堆积 多分布在河口地区 多分布于河流下游平原  丙 流动性沙丘 风力沉积 多分布在内陆 受风沙影响,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答案】  (1)峡谷 三角洲 沙丘 (2)外 (3)山区 河口地区 (4)C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