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2011年全国)读下图,完成下题。
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经外力作用后形成沉积岩。
答案:C
2.(2011年广东文综)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
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甲处岩层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乙处岩层向上
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答案:B
(2012年安徽江南十校二模)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结合材料和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完成3~4题。
3.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主要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解析:根据材料和图中的信息可知,构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及
含有化石,因此判断为沉积岩。
答案:C
4.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解析: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
海、沿岸海滩或是沼泽地中沉积下来,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在板块活动引起的造山
运动以及地壳隆起的共同作用下被抬高,从而形成了科罗拉多高原。这一抬高使科罗
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大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强了其下切侵蚀岩石的能
力,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答案:A
(2012年淮南九校联考)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5~6题。
5.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
A.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固结成岩作用
6.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
①高压 ②石灰岩分布 ③岩浆活动 ④风化侵蚀作用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
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答案:5.B 6.B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水平距离单位:千米,等高距为10米),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位于( )
A.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解析:从等高线图看,海拔高度1000多米,有一定的起伏,符合云贵高原的特征。
答案:D
8.造成图示地貌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冰川堆积
C.流水侵蚀 D.火山喷发
解析: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它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
答案:C
读下面的地形图和地质构造图,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最全面的是( )
A.甲、乙均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B.乙、丙地貌所受外力作用相同
C.甲、乙、丙均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D.甲、乙、丙、丁的地貌成因一样
解析:从图中不难看出,甲是洪积扇或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流水堆积地
貌;丙是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丁是向斜,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C
10.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甲地形区的聚落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条带状,蜿蜒分布于山前 ②一般来说,乙地形
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成为人类的聚居地 ③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集
中连片分布 ④丁地形区应大力发展水泥加工业,以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
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解析:甲地形区的聚落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条带状;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分布最稠密
的地区之一;丙地气候干旱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丁地是向斜,两翼的岩层以花岗岩和
玄武岩为主,不适合大力发展水泥加工业。
答案:A
(2010年安徽文综)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11~12题。
11.“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
A.水平错断 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解析:渭河平原的成因是地壳断裂下陷及河流的沉积作用而成。
答案:C
12.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植被大量被破坏,造成湖泊萎缩、湿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今日西安水
资源严重短缺原因之一。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可能会使湖泊、沼泽面积增大。
答案:A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回答13~15题。
13.依据我国黄河每年输沙量平均为16亿吨,渤海水深变化不大的现象,可以判断( )
A.黄河带来的泥沙不在渤海海域沉积
B.渤海海底地壳无升降
C.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
D.渤海的海底地层不断下沉
解析:据题干所给信息分析,按常理,黄河每年向渤海输入大量的泥沙,这是沉积作
用的表现,必将导致渤海海底不断升高。而现实渤海水深变化不大,反映了在泥沙不
断沉积的同时,还有内力作用起作用,即此地地壳不断下降。
答案:D
14.决定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沉幅度大,河流挟带的泥沙多
B.冰川侵蚀作用
C.成土过程时间过长
D.风力搬运能力强
解析:华北平原土层深厚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
15.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表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解析: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
表现形式,它造成岩石的变形、错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
答案:C
二、综合题
16.(2012年淄博模拟)下图为我国北纬40°纬线附近的剖面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中的字母A、B、C、D分别填在相应的外力作用类型的后面。
外力作用类型
字母
外力作用类型
字母
风力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2)图中字母P、L、N、K、M、W分别表示海域、地形区和地理景观。请写出它们各
自表示的地理事物并简要说明自右向左地理景观的空间变化规律。
P________(海域);L________(地形区);N太行山脉(地形区);K____________(地形
区);
M沙漠(地理景观);W________(地理景观)。
(3)写出图中所示自然灾害的名称并评价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1)我国40°N附近从沿海到内陆降水由多到少,外力作用也从流水到风力变化,
东部沿海流水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上游山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风向情
况可判断风力作用类型。(2)联系图示信息和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3)从图中风沙
活动情况看,应是沙尘暴,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答案:(1)A流水沉积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2)渤海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戈壁 自沿海向内陆变化规律——从沿海向内陆依次
为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
(3)沙尘暴 有利:促成降水;形成土壤;减弱酸雨;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元素等。不
利:影响人类正常活动;影响人体健康;掩埋或损毁各种地表物;污染大气环境和引
发各种环境问题等。
17.(2011年浙江文综)(节选)图甲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
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的气源地,说出形成该气源地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
解析:由图乙的地层形态可知该地的地质构造是向斜构造,天然气形成在沉积岩中。
答案:向斜构造;沉积岩。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