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锦州模拟)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集中,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形成了国家级的重化工业基地。据此回答1~2题。
1.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市地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从重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看,其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
①水运 ②高速公路 ③航空 ④铁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重化工业一般不考虑劳动力因素,排除③,长江三角洲北部矿产资源不丰富,排除④,选A。第2题,重化工企业所需原料较多,不适宜用航空和高速公路,排除②③,①④适合,选B。
答案:1.A 2.B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送资金和技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和原料。第4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3.A 4.D
读工业生产成本比重示意图,回答5~7题。
5.在我国,发展甲类工业最具优势的地区是( )
A.西北内陆地区 B.长江三角洲
C.山东半岛 D.辽东半岛
6.下列工厂布局与乙类工业的区位要求相符的是( )
A.在广州建棉纺厂
B.在上海建钢铁厂
C.在南京建石化工厂
D.在舟山建水产品加工厂
7.20世纪下半叶,丙类工业在东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 )
A.日本→中国沿海→韩国→中国内地
B.中国内地→中国沿海→韩国→日本
C.日本→韩国→中国沿海→中国内地
D.韩国→日本→中国沿海→中国内地
解析:第5题,甲类工业科技投入比重大,属于技术导向型,应该布局在科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第6题,乙类工业原料投入比重大,属于原料导向型。第7题,丙类工业工资投入比重大,科技投入比重小,属于劳动力导向型,有充足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其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答案:5.B 6.D 7.C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图。读图,完成8~9题。
8.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生产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不会出现减少的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9.产品的生命周期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产业转移路径是丙国→乙国→甲国 ②该产业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③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④该产业转移主要反映了资本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8题,由题干可知,该产品为电子产品,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所以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该产品生产转移规律看,甲国发展水平最低,第二阶段该产品生产由丙国转移到乙国,说明丙国技术水平高,随着该产品生产的转移甲国出口量今后会下降。第9题,由图可知,该产业转移路径是丙国→乙国→甲国,产业转移受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转移主要反映了技术转移。
答案:8.D 9.B
(2011·长春质检)下图反映的是某公司逐步扩展的四个阶段。图中内圆表示公司早期市场区,中圆表示国内市场区,外圆四个部分表示不同的国外市场。据此完成10~12题。
10.从阶段1到阶段4,推动该公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 )
A.占领市场
B.靠近原料地
C.获得廉价劳动力
D.保证能源供应
11.该公司向国外扩展的最早方式是( )
A.设立工厂 B.设立销售代理商
C.设立销售部 D.设立研发中心
12.该公司采用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甲国,最可能是因为甲国( )
A.该产品技术含量高 B.躲避贸易壁垒
C.甲国交通通达性高 D.消除消费文化差异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公司不断地把商品通过各种方式向外销售,因此推动该公司由本地向国内再向国际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占领市场,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第1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阶段2该公司在乙国设立销售代理商,从而开始走向国际,故最早方式是设立销售代理商。第12题,甲国为发达国家,该公司直接在甲国投资建厂,最可能受贸易壁垒影响。
答案:10.A 11.B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2011·南京模拟)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下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面框架图,请帮助他们完成。(4分)
(2)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是由于本区域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优势条件。(4分)
(3)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12分)
解析:第(1)题,洪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丰富且集中、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低平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关。第(2)题,从图中可知皖江城市带与泛长江三角洲相邻且水运便利,便于承载泛长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第(3)题,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带来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
答案:(1)从上到下依次填空:降水丰富且集中 支流众多 地势低平
(2)地理位置邻近 长江水运便利
(3)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环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4.(2010·海南高考)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8分)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1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及影响。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从M地区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在M地只保留研发中心。第(2)题,对M地的影响应主要从有利的方面分析。对N地的影响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如促进该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
答案:(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工业化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增加了大量厂房、道路等景观)。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