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校本化资料 考前一周自主复习地理(1) 回归课标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 环境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太阳诞生至今没有明显变化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 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适当;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及漫长的大气演化   液态水的存在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及适宜的温度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利用的主要能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 耀斑、日珥 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 ①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明显的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②耀斑爆发产生的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中断; 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向,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④太阳风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与大气相互碰撞,在高纬夜空形成极光现象。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  速度 ①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它各点均约为15°/时; ②线速度:由赤道(1670Km/h)向两极逐渐减小为零。 ①平均角速度约为1°/d;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②地球位于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公转速度最慢。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②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每往东15度,地方时增加1小时,每往东1度,地方时增加4分钟;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③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纬度变化规律(以夏至日为例):赤道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南极圈向北至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 夜长逐渐变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夏至,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冬至,昼变短,夜变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两地同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 ③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形成全球同一纬度地区(除赤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划分 4、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 范围 分层 物质组成 状态 划分依据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 (平均17KM) 硅铝层 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硅酸盐类矿物为主 固态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硅镁层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 (2900KM) 上地幔 铁镁的硅酸盐类 矿物为主 固态     下地幔     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外核 铁、镍为主 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  固态   5、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2)形成过程:地球内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或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一旦进入地球内部深处,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熔化,又形成新的岩浆。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 (3)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如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等。 (2)沉积岩:如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等,两大特征: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往往存在化石。 (3)变质岩:如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 二、地表形态的变化 1、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类型 成因 特点 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 背斜-岩层向上拱(中心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中心新,两翼老)。 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处建地下隧道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上下位移 上升岩块(地垒)—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地堑)—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 主要分布区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 沟谷、瀑布、峡谷(V形谷),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分选性)  风力 干旱地区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有分选性)  冰川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U形谷、冰斗、角峰、峡湾 冰碛地貌(不具有分选性)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被地面吸收后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以后,以地面长波辐射形式向近 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被其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 烈吸收。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 (2)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失的热量进行补偿。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概念: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 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3)形成过程: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4)局部环流形式: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 四、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1、气压带与风带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 形成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热力因素) 赤道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附近上空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流向南北,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为西风,气流堆积下沉 (动力因素) 南北纬3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而轻的西风气流沿锋面向上爬升(动力因素) 南北纬6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两极地区终年严寒,气流冷却收缩下沉(热力因素) 南北纬90°附近  2、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大致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类型 热带雨 林气候 热带草 原气候 热带季 风气候 热带沙 漠气候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 风气候  分布规律 南北纬10°之间 南北纬10°至南北纬 20°之间大陆中西部 北 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南北20°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南北纬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南北回归 线至南北 纬35°之 间的大陆 东岸 南北纬40°至60°之间的大陆西岸 北 纬 35°至55°之间的大陆东岸  形成机制 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受赤道低 气压带和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来自陆地的低纬信风带控制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 终年炎热干燥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终年湿润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