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校本化资料 考前一周自主复习地理(3) 回归课标 一、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暖不同性质气团的交界面。(说明: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具有明显差异) 类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图示 天气图      雨区图     天气特征 过境前 温暖晴朗 (单一暖气团控制) 低温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 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阴雨连绵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升高,天气转晴 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说明: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 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 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气流(气压)状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低压中心)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 多阴雨天气 台风或飓风  反气旋 (高压中心)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 多晴朗天气 “伏旱”天气、 北方“秋高气爽”  3、锋面气旋:常出现在中纬地区,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内。 (北半球示意图) 二、水循环 1.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发生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水循环类型 发生领域 水循环主要环节 意义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外流区)之间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①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不断更新;②联系海陆,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促进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陆上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 上空之间 陆面蒸发、植物蒸腾、 陆面降水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 上空之间 海水蒸发、海上降水   三、洋流 1、洋流类型 (1)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3)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热量平衡: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气候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等对沿岸沙漠气候的影响); (3)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及上升流(秘鲁渔场)海区形成渔场; (4)影响航海:顺流航速快、省燃料;寒、暖流相遇成海雾,洋流带来冰山,不利航运; (5)影响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作用:①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②改变大气成分;③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④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整体的自然环境特征保持一致;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概念: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表现 形成原因 基础因素 显著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热量 低纬和高纬的大陆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有规律的更替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水分 中纬度的大陆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变化 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山麓到山顶水热差异大 水热状况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而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②地带性分布环境中的斑状景观:如荒漠中的绿洲;③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东恻却为巴塔哥尼亚荒漠;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④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限制或得到延展: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都形成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南美西部热带荒漠带向北延伸至5°S左右。 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河流较少、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往往规模较大,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如我国南方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道伸展,多呈带状。 (2)山区(山地、丘陵或比较崎岖的高原):聚落往往规模较小,密度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分布于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多呈点状或带状。(沿河聚落分布于河谷阶地——①接近水源;②不会被洪水淹没)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区线路往往密度较大,一般呈网状,与山区相比线路比较平直。 (2)山区(山地、丘陵或比较崎岖的高原):密度较小,线路往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区,翻山时往往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目的:减缓道路坡度,降低施工难度,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并保证通车后的平稳安全)。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波动性上升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导致水、热资源的变化并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加剧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对农业生产领域影响显著;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疫病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3)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节能意识;加强管理,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4、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农业社会:对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依赖性强; 工业社会: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储存状况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社会: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影响日趋弱化。 (3)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开源:①资源跨区域调配;②保护与促进更新;③增加增加后备储量;④积极寻找替代品 节流:①增强节约意识;②提高利用效率 5、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台风 原因:广阔的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大气强烈吸收洋面热量而强烈上升,四周气流不断向中心辐合而成;危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生命和经济财产带来危害。 (2)寒潮 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属于冷锋过境; 危害:强降温、大风、雪灾,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和通讯,损害房屋建筑。 (3)干旱 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人畜饮水困难,影响作物生长、水力发电和城市供水,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及人类生存。 (4)洪涝(洪水+雨涝) 成因:①气候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水系水文:(支流多、汛期水量大、汇水速度快);④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低);⑤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危害:①直接损失:冲毁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工农业财产损失以及人畜伤亡,有时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②间接损失: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 (5)地震 成因: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危害: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工厂停工,交通和通讯设施受到破坏,农田受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以及自然资源损失,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及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