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图与等高线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 读图1、图2两图,回答1~2题。  1.与图2比较,图1表示(  ) 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 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 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 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 2.B城市位于A城市的(  )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1~2.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图1、图2两图相邻两条纬线间的图上距离近似相等,而实际距离图1为4×111千米,图2为2×111千米,故图1比图2比例尺小,表示的实地范围大。第2题,从图中可知,A位于(9°N,7°E)附近,B位于(22.5°N,91.5°E)附近,故B城市位于A城市的东北方向。 答案 1.C 2.D 读等高线示意图,若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皆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递减,据此回答第3题。  3.若四幅图的等高距皆为50米,比例尺分别为1:10 000、1:20 000、1:30 000、1:40 000,则其坡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 四幅图的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程度也相同,故高程差ΔH相同(见上图)。因为比例尺①>②>③>④,故水平距离 L由①到④在不断增大,因此坡度在不断降低。 答案 A 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结合图文材料,据此回答第4题。  4.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解析 要突出地形起伏,应保持水平比例尺不变,扩大垂直比例尺(或保持垂直比例尺不变而缩小水平比例尺)。图幅变化不影响地形起伏变化。 答案 B 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瀑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列两地间能够开凿渠道自流引水的是(  ) A.从乙引水到丙 B.从丁引水到乙 C.从戊引水到甲 D.从丁引水到戊 5~6.解析 第5题,河流流经陡崖处形成瀑布。甲、乙位于陡崖处,甲处位于山脊,无河流发育;乙处有河流流经,故形成瀑布。第6题,观察选项发现只有从丁引水到戊才属于自流引水。 答案 5.B 6.D 读沿图1中E~F、M~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2、3,据此回答7~9题。  7.该地的地形是(  ) A.山峰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8.①地比②地(  ) A.海拔高,坡度大 B.海拔高,坡度小 C.海拔低,坡度大 D.海拔低,坡度小 9.③地位于④地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7~9.解析 第7题,E~F剖面线海拔逐渐降低,M~N剖面线海拔存在一个最高点,两者相结合可判断该地地形为山脊,M~N剖面线为过脊线上O点作的剖面线。故选B。第8题,①、②两地位于E~F剖面线上,从两点的位置看①地海拔高,结合E~F剖面线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①地坡度更小。故选B。第9题,③地在E~F剖面线上,④地在M~N剖面线上,可以看出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故选A。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看不懂剖面图,不能根据乙、丙图中地势的起伏变化判断地形,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对图中各点定位不准确。 答案 7.B 8.B 9.A 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河道、陡坡、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读表、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图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 A.a B.b C.c D.d 11.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 A.甲、庚 B.丙、庚 C.乙、丁 D.戊、辛 10~11.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形判读、河流流向、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出题角度新颖,明显在考查等高线方面的知识,但并没有通过等高线来体现。第10题,根据河流的流向与地势高低的关系,及表中的地形坡度分布规律可知,正确选项是A,根据地形坡度来判断河流的流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1题,泥石流发生在水源充足的河道中,且流经地区土石充足,所以应该把表1和表2叠加,然后再和表4对照,可知戊、辛两地最易发生泥石流。 答案 10.A 11.D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RQ线 13.拟在K点和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 B.KMNQRT线 C.KLOPT线 D.KST线 12~13.解析 第1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分水(脊)线的含义。脊线是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由此可判断两河的分水(脊)线是KMOP线。第13题,KST线路较长,等高线较稀疏,尤其在靠近山顶K处的KS段,其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坡度较为平缓。 答案 12.B 13.D (2011·浙江)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学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下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 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 C.溪谷的台风降雨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 15.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乙、戊 14~15.解析 第14题,台风过后,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得到溪谷的蒸发量和台风的降雨量;但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求出溪谷的坡度,也可测量堆积物粒径大小。第15题,甲、丙两点位于溪谷中。 答案 14.D 15.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字母丁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 (2)山脊线戊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 (3)图中所绘乙、丙两条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________支流。 (4)若想在河流的干流上建一座水库,坝高为100米,请用“∥”在图上标出该水库理想的坝址。 (5)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路线①设计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鞍部 (2)南北走向 (3)乙 (4)略(画在干流两侧100米等高线之间的最窄处) (5)①路线的水可以自流 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若甲、乙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比例尺为1:10 000 000。欲绘制甲、乙连线剖面图,剖面基线定为5厘米,则其水平比例尺为________。 (2)甲、乙连线经过的地区,最大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_米,若剖面图纵坐标轴长4厘米,则其比较合理的垂直比例尺应为________。 (3)绘制甲—乙剖面图,大约需描画________个点,图中丙处是河流还是山脊?________。 (4)结合(1)、(2)题要求,试绘制甲、乙两地之间的地形剖面图。 答案 (1)1:4 000 000 (2)1 500 1:37 500 (3)14 河流 (4)见下图  1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1年5月5日,阳光灿烂,小明和小畅相约到“媚尼风景区”去旅游。 材料二 “媚尼风景区”略图。  (1)图中有①②③三座古寺,小明和小畅相约在尼湖之南的古寺会合,这座古寺是________。(填数码) (2)小明和小畅想要享受“漂流探险”的乐趣,你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向他们介绍一下在支流甲和媚河上游乙“漂流”可能有的特点吗? (3)丙处的地形是________,该处的海拔高度为________。 (4)在图中丁处拟建一水坝(如图中“”所示),水坝建成后,三座古寺中有可能被水淹的是________。 (5)此时小明和小畅在古寺②,要去丙山顶,想知道两地的温差,请帮忙计算一下。 答案 (1)① (2)支流甲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漂流速度快,更加惊险刺激;上游乙流经地区等高线稀疏,河流落差较小,水流平缓,漂流速度慢些。 (3)山顶 900~1 000米 (4)② (5)两地的温差是4.8~5.4℃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