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
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自然资源的全球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该自然资源是指( )
A.湿地 B.油田 C.冰川 D.煤田
2.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 )
A.盆地和湖泊周围 B.沿海与大陆架上
C.大陆边缘与岛屿 D.高纬区和高山区
3.近几十年,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气温升高 B.大气的臭氧层变薄
C.人类的需求量加大 D.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1~3.解析 第1题,图中资源分布在南极洲,北冰洋周围及大陆内部的高山地区,该自然资源应是冰川。第2题,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面积正在逐渐缩小。
答案 1.C
2.D
3.A
下图为我国某地河流实测径流量和降水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上图中反映了该河流8月中旬的一次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变化过程,最大降水量与最大径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近年的观测发现这个时间差逐年变大,这可能是由于( )
A.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B.随经济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
C.全球气候变暖
D.流域内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提高
解析 一般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时,河流最大径流量与气候最大降水量的时间差会缩短,而该处情况恰好相反,说明该处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 D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4月14日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冰岛火山喷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B.造成北极地区冰盖大面积融化,形成洪水
C.将增强大气的吸收作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D.火山喷发后当地昼夜温差变小
6.该岛屿拥有丰富的( )
A.地热资源 B.石油资源
C.淡水资源 D.人力资源
5~6.解析 第5题,冰岛火山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A项错误;冰岛火山喷发会使大气中的悬浮物质增多,这些悬浮物质会削弱白天的太阳辐射,使平均气温降低,故不会造成北极地区冰盖大面积融化,也不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故B、C项错误;悬浮物质的增多削弱了白天的太阳辐射,也增强了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受此影响该地的昼夜温差会变小,故D项正确。第6题,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上,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热资源丰富,其首都雷克雅未克大量利用地热取暖,是世界著名的“无烟城市”。
答案 5.D
6.A
2010年11月,雪龙号又一次奔赴南极大陆考察。如图是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和年等降水量图,读图回答第7题。
7.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图1等温线变得更加密集
B.图10℃等温线向北移动
C.图2等值线数值相应增加
D.图1、图2两图中大陆面积扩大
解析 全球变暖会导致南北温差变小,图1中等温线会变得更加稀疏,A项错误;0°C等温线会向南(高纬)移动,B项错误;冰川融化量增大,海平面上升,导致南极大陆面积减小,D项错误;南极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降水会增多,图2等降水量线数据相应增加,故C项正确。
答案 C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回答8~9题。
8.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9.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8~9.解析 第8题,全球变暖使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热带地区降水增加,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故A、D选项错;全球变暖将使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是大部分;气候变暖对我国来说,气温升高使得自然带向高纬移动。第9题,本题考查抑制全球变暖的措施。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等措施都可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是减少化石燃料的途径之一。
答案 8.B
9.A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的示意图。读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1.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10~11.解析 第10题,图中等高线为负值,因此湖面低于海平面;图中等高线是南密北疏,因此湖盆地势是南陡北缓;由于湖泊面积逐渐减小,因此湖泊的环境调节功能减弱;由于湖水减少,盐度逐渐升高。第11题,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从图中显示艾丁湖一万多年来面积逐渐缩小,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可以判断是气候变干引起的。
答案 10.A
11.D
(2010·江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①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旱涝害增多 ③某些物种灭绝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13.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第12题,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吸收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使热量不致大量散失到宇宙空间去;二是大气通过逆辐射方式归还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图中看出,①表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故B项正确。第13题,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会影响农作物生长期内的积温状况,同时全球变暖还会加大蒸发量,使极端异常天气增多,进而影响粮食产量。
答案 12.B
13.A
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所含能量。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化。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区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C.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D.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15.关于该区域气候要素与生物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上生物量随着多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B.地上生物量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
C.若该区域变暖,则光合作用增强,地上生物量增多
D.若该区域变暖,则水分蒸发和蒸腾加剧,地上生物量下降
14~15.解析 第14题,该区域地上生物量从纬度上看,自北向南递减;从经度上看,自东向西递减,故总体上看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第15题,分析两图可知,若该区域变暖,水分蒸发和蒸腾加剧,地上生物量会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14.B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所在地形区是________,该地形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其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解决对策分别有哪些?
答案 (1)气温 降水 东非高原 热带草原 地势高
(2)全球变暖
影响: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会使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会引起土地盐碱化等;②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世界各国农牧结构发生改变;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中低纬海区台风频度和强度增加,还会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对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
17.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大气中CO2增多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气象灾害事件增加。研究表明,北半球高纬地区降水将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南沿海________灾害的强度、频率会增加。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 (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影响人体健康
(2)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
(3)增加 蒸发量增大 台风(热带气旋)
(4)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的合作;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能源消费构成是指各种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比)。
材料二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我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重而道远。
材料三 2009年12月14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始进入实质性谈判的关键阶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2010年11月29日在墨西哥的著名国际海滨城市——坎昆开幕,本次会议将再次聚焦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为什么说我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重而道远?
(3)在坎昆气候大会上,中国近几年来“节能减排”的成效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誉。我国在控制CO2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方面采取的可行性措施有哪些?
(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①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以煤为主(71.9%)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大幅度转变;③受我国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的限制,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还不尽如人意。
(3)①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能效工业;②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绿色能源);③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倡导循环经济;⑤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4)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理疏浚河道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