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质量检测(五)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010年11月1日零时是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下表为某小区人口普查基本情况(部分)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某小区人口普查基本情况(部分)统计表
总人口
2 346人
年龄结构
0~14岁
429人
15~64岁
1 682人
≥65岁
235人
各年龄段
男性人口
0~14岁
229人
15~64岁
890人
≥65岁
119人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小区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有( )
①人口老龄化 ②男女性别比失衡 ③青壮年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④文化水平偏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小区≥65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存在人
口老龄化问题,而且男性人口数量偏大,存在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表中不能看出文
化水平以及就业情况等信息。
答案:A
2.针对该小区存在的人口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鼓励生育,增加青少年儿童比重
B.进行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生育
C.加大社会投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D.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儿童入学率
解析:鼓励生育、进行性别鉴定不符合我国国情和相关法律,针对该小区存在的人口
老龄化问题,要加大社会投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答案:C
(2012年浙江绍兴模拟)“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下图为我国劳动力变化及预测情况(新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开始出现“用工荒”的时间拐点大致是( )
A.2002年 B.2007年
C.2012年 D.2020年
解析:从图中分析我国开始出现“用工荒”的时间拐点大致在新就业人口数量开始减
少的时期。
答案:A
4.针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政府应( )
A.继续实行严格的低生育政策
B.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
C.鼓励大量外资企业的入驻
D.增加对企业的补贴,提高劳动者工资
解析:“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主要是我国劳动力中农村技术水平低劳动力供应减少,
廉价劳动力工业生产企业减少,高附加值企业增加,因此政府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劳动者技能,选择B项。
答案:B
(2012年湖南六校模拟)下图是我国各省区某项指标统计图(省区面积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回答5~6题。
5.该指标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 B.石油储量
C.耕地数量 D.年降水量
解析:此图可依面积较大的河南、山东、广东来判断,此三省均是我国人口大省,故A
正确;若为石油储量,则应该是黑龙江、新疆、山东等面积较大;若为耕地则面积较
大的应为东部平原各省,而东北各省的面积不符合;若为降水则应为东南沿海各省的
面积大,故B、C、D项不正确。
答案:A
6.造成图中东部省区面积大于西部省区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矿产资源含量的差异
C.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D.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而在此
基础上导致的社会经济差异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A
2010年7月,河南省总人口达到1亿,成为全国首个人口过亿的省份。据预测,2015
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8.1%,2020年将为34.1%,同
时,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小。计划生育政策30年,变还是不变?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河南和上海现在及将来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南的人口数量过大,环境和资源压力大
B.河南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上海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
D.上海仍是年轻型人口结构
解析:河南总人口达到1亿,人口数量过大,会加大环境和资源压力。从材料中可以
看出,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A
8.如果你认为现在中国还不适合实行二胎政策,下面哪些能成为你的理由( )
①中国人口基数大 ②人均资源不足 ③二胎政策只能稍微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④人口增长形势明显放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我国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实行二胎政策可以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且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现在还不适合实行二胎政策。
答案:A
下图是某四国的人口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国的工作人口比重最小,即需要供养的儿童和老年人口的
比重最大,故该国承受的人口经济压力最大。
答案:A
10.下列关于②国人口形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工作人口偏少,应鼓励从国外迁入人口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总量日趋减小
解析:读图可知,②国儿童比重较小,老年人口比重较大,老年人口比重约为20%,
由此可判断出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②国工作人口所占比重在四个国家中最大,
所以说工作人口偏少是错误的。从图中不能判断出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所以B、D
说法错误。
答案:A
从2011年3月1日起,俄罗斯恢复征收无子女税,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9月12日为俄罗斯“怀孕日”,鼓励夫妇放假专心造人。读俄罗斯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3题。
11.俄罗斯这样做是为了解决( )
A.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B.就业率低问题
C.移民迁入过多问题 D.人口负增长问题
解析:根据该政策的内容“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可以看出其目的是解决
人口负增长问题。
答案:D
12.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俄罗斯最相似的是( )
A.中国 B.巴西
C.德国 D.印度
解析:俄罗斯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且出现负增长,与其最相似的是德国。
答案:C
13.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资源 D.河流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南部河谷地带,所以
气温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答案:B
富士康项目的成功引进,标志着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提升。富士康的入驻,已相继引来30余家配套企业的跟进。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人均收入与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箭头表示制造业近几年的迁移方向,则A地区可向B地区提供( )
A.资金和技术 B.劳动力
C.工业产品和市场 D.资源和能源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高,工业化水平高,属于我国经济较为
发达的地区;B地区人均收入和工业化水平均较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在产业转移
过程中,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为经济较落后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答案:A
15.下列有关图中所示现象将对A地区造成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B.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C.减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困难程度
D.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新的制造业基地
解析:随着制造业的外迁,A地区可以充分集聚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劳动力
指向型企业的迁出,会带来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产业集聚形成新的制造业基地主要
是针对经济较落后的B地区来说的。
答案:D
2012年《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一文,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据此回答16~18题。
16.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
差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家庭和婚姻、地区间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异等。
答案:C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
科技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其中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属于经济因素;北京地区的教
育水平较高,属于科技知识因素。其他两个选项属于自然环境因素。
答案:B
18.2012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解析:我国人口的主要流向现在还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答案:C
读我国部分省、市、区某年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19~21题。
省市区
人口总数(万人)
年净增人口(万人)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城市人口比重(%)
GDP(亿元)
海南省
817.83
7.32
14.77
8.98
45.8
790.12
北京市
1492.7
36.3
6.1
0.7
83.6
4283.3
上海市
1352.4
10.62
6
-1.2
90.3
7450.27
新疆
1963.11
29.16
16
10.91
21.8
2200.15
19.北京市该年出生率只有6.1‰,而人口净增长却达到36.3万人,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人数多 B.人口的迁移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死亡率低
20.该年份四个省区中死亡人数最少的是( )
A.海南省 B.北京市
C.上海市 D.新疆
21.该年份四省区中为人口迁出区的是 ( )
A.海南省 B.北京市
C.上海市 D.新疆
解析:第19题,北京市的人口增长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第20题,根据死亡人数的
计算公式:死亡人数=人口总数×(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即可计算出来。第21题,
根据公式:迁移人数=年净增人口-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即可算出四省区人口迁
移数量,其中海南省的人口迁移数量为负值,说明海南省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为
人口迁出区。
答案:19.B 20.A 21.A
22.“马太效应”指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如图所示。关于“马太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太效应”会提高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
B.“马太效应”会降低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C.富国有义务在环境问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D.全球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强,贫困群体的生活越艰难
解析:由“马太效应”示意图可知,“马太效应”造成了全球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会
使富的生活水平提高,贫困群体的生活更艰难,甚至会危及生存,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马太效应”使富人生活水平提高,并不能提高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
答案:A
(2011年上海单科)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回答23~25题。
23.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
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4.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25.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第23题,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
移。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第24题,有组织、大规模
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诸如:人口压力、
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第25题,京津沪地区应该是华
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特点。
答案:23.D 24.B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11年7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主题确定为:“面对70亿人的世界”。
材料二 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正式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人口普查数据。本次人口普查前后历时3年,需要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1)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除了人口数量外,你认为还应调查哪些方面?(4分)
(2)请你为统计数据提供几种表达方式。(3分)
(3)通过这些普查数据,可以分析哪些相关人口信息?(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内容在实际人口普查时的应用。第(1)题,对人口基本情况的
了解,除数量外还应看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第(2)题,可以充分利用表格等统
计图。第(3)题,可以分析年龄段、职业状况等。
答案:(1)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 (2)一般表格、金字塔图、折线图等。 (3)年
龄段、老龄化程度、职业构成等。
27.(2012年湖南六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日本,大到内阁官员小到平民百姓,上上下下都充满了危机感,有分析人士称,这种危机感与大多数日本人有着复杂且敏感的“岛国情绪”密切相关。
材料二 随着日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日本务农人口更是呈现出快速老龄化的趋势。有统计资料显示,如今在日本的农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七成,7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据半壁江山,只有8.5%的农民在39岁以下。
(1)从地理角度分析日本人存在严重危机感的原因。(6分)
(2)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日本农民老龄化给日本农业发展带
来什么影响?(6分)
解析:(1)从材料中可知日本人危机感来自“岛国情绪”,故此题应从日本岛的面积狭
小;岛的位置——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灾害多发;岛上的资源——矿产贫乏等几方
面分析其不利之处。(2)此题不仅要分析影响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原因(经济水平、生活水
平、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们的生育观念的影响等),而且要分析
城市化人口迁移导致的农村人口中大量青年农民进城也加剧了日本农民老龄化现象。
对于日本农民老龄化不仅要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减少造成的影响,还要分析老年人没有
青年人知识更新快,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答案:(1)日本为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多地少;位于环太平洋灾害带,自然灾害多
发;矿产资源贫乏。 (2)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社会保
障体系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青年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不足,大量土地闲置,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28.(2012年厦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福建省人口的迁移以短距离的省内迁移为主,省际迁移的频率呈上升趋势。省际迁移人口从地区分布上看既分散又集中,迁往外省的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但又主要集中于华东区的六个省市,迁入人口相对集中地来自四川、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湖南8个省区。迁出人口1∶7的性别比高于迁入人口的性别比。迁往省外的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高于外省迁入人口相应的比重。福建人口的国际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华人、港澳台胞是流入福建的主要对象。而侨眷侨属到海外探亲旅游也逐年增多。
(1)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影响福建省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2分)
(2)福建省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的省内迁移为主”,你认为其人口迁移的具体流向是
怎样的?说明理由。(4分)
(3)分析福建省的迁入人口相对集中地来自四川、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广西、江
苏、湖南8个省区的主要原因。(4分)
(4)分析福建人口的国际迁移和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4分)
解析:第(1)题,经济因素是当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2)题,人口迁移一般是从经
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从内陆山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第(3)题,因为
有不少人到福建务工、经商。第(4)题,福建、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投资经商,回
家探亲等增加了国际人口迁移的数量。
答案:(1)经济因素。 (2)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一般是从山区迁往沿海,
从农村迁往城市。一般是经济原因造成,因为沿海比山区、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就业
机会,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3)福建省的迁入人口来自发达地区的浙江、广东、江
苏等省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有不少人来福建经商。而迁入人口来自经济欠发达的省
份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地区有不少人来福建务工。 (4)特点:福建人口的国际迁移和流
动日益频繁,华人、港澳台胞是流入福建的主要对象,而侨眷侨属到海外探亲旅游逐
年增多。原因:福建是侨乡,华人、港澳台胞流入福建主要为了投资、经商或落叶归
根或回老家探亲。迁出的原因多是人们到国外探亲;或生活富裕,到国外旅游。
29.(2012年山东烟台)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我国耕地已非常接近18亿亩红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从________开始随人口增加呈下降趋势。(1分)
(2)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在________世纪________年代以后迅速增长。(2
分)
(3)图中A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欲使土地匮乏的开始时间后延至B或C,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根据该图所提供的资料,说明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5分)
解析:本题从世界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的变化切入,旨在说明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
义。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能从示意图中看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
积从20世纪初开始呈下降趋势,而按现有的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在20世纪50年
代以后会迅速增长。两者的逆向变化,实际说明了人口的增长正使资源承受的压力愈
来愈大,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对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这一点也正是研究人
口合理容量的重要目的之一。
答案:(1)20世纪初 (2)20 50 (3)按当时的生产水平,世界耕地供需达到平衡点的时
间约是21世纪初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资
源等 (5)从图中可以看出,研究人口合理容量,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对
于缓解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