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2011年台湾地区部分地震灾害表 时间 地点 震级  2011年10月30日 东北部海域 6.5  2011年11月8日 东北部海域 7.0  2011年12月5日 花莲附近海域 4.4级  (1)试分析台湾地震多发的原因。 (2)台湾地区地震虽然频繁发生,但造成的损失却较小,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第(2)题,从发生地点、人们的防灾意识,地表建筑的抗震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台湾地震多发生在海域,对陆地影响相对较小;台湾处于地震多发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强;地表建筑的抗震能力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会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 下图是我国部分自然灾害分布图。  (1)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 (2)图中乙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带来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3)图中甲和丙地区都是我国旱灾多发区,两地区旱灾发生的季节和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4)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解析:第(1)题,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析。第(2)题,乙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从土质、气候等方面分析,危害从对耕地、河流的影响分析。第 (3)题,甲、丙分别为我国的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此可分析旱灾发生的季节和形成原因。第(4)题,从灾害种类多少、发生次数多少、成灾人口、农业灾情、灾害的地域差异等方面分析。 答案:(1)山区 (2)土质疏松,多暴雨 耕地减少,河床淤积 (3)甲地区旱灾多为春旱,形成原因是春季蒸发旺盛,雨期尚未到来且工农业用水量大。丙地区为伏旱,原因是雨带向北移至华北地区,此地受副高控制,高温晴朗。 (4)灾害种类多样且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3.根据持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干旱指标监测,2012年3月22日,亚洲多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读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见,除我国外,3月22日亚洲旱情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________半岛,该半岛此季节的盛行风源地是________。 (2)2012年,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大旱,“土壤龟裂”的景象处处可见。除此之处,旱灾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造成的影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情况下,与阴天相比,晴朗少云的白天土壤更易失水,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B、C三地也是我国旱灾多发地区,其中A地旱灾多出现在________季,B地旱灾多见于________月,C地则常遭遇秋旱,上述地区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亚洲地区旱情严重地区除我国、印度半岛,还有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3月(春季)盛行东北风,来源于中高纬度的亚洲大陆内部。第(2)题,从生产、生活、生物等方面分析危害。第(3)题,晴天太阳光热多,地温高,蒸发旺盛。第(4)题,结合图示知A地是华北地区,春旱严重;B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有伏旱;C地是华南地区,秋旱严重;都与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有关。 答案:(1)中南 中高纬度的亚洲大陆内部 (2)空气干燥、地表径流水位大幅下降、动植物死亡,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工业停产、经济损失惨重 (3)晴天大气透明度好,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地温较高,土壤水分易蒸发而失水 (4)春 7、8 受季风影响(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根据2012年2月16日卫星遥感实况图分析,辽东湾浮冰范围约为98海里,渤海湾浮冰范围约为15海里,莱州湾浮冰范围约为8海里,黄海北部浮冰范围约为20海里。辽东湾浮冰范围超过警报标准,有关部门发布了海冰警报。 (1)简要分析辽东湾海冰范围广、冰层厚的主要原因。 (2)说明我国沿海海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解析:第(1)题,从纬度高低、海水的流动性、海水的深浅等方面分析。第(2)题,危害从对航运、渔业等方面分析;预防措施从监测、对出海渔船的管理方面分析。 答案:(1)纬度较高,盐度较低;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和流动性较差);海水较浅。(两点即可) (2)危害:阻碍航运,威胁船只安全;影响渔业、养殖业及其他海上活动。预防措施:做好对海水发展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海冰信息;加强对渔船的管理,严禁船只在恶劣天气出海作业。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