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1·杭州高一期末)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各序号,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 A.①⑥        B.②③ C.①② D.④⑤ 2.本图对地壳物质循环的表述尚不够完整,以下有关完善本示意图的方案中,你认为最为合理的是(  ) A.补充从“沉积岩”、“变质岩”到“沉积物”的箭头,标注① B.补充从“岩浆”到“沉积物”的箭头,标注② C.补充从“沉积物”、“岩浆”到“变质岩”的箭头,标注⑥ D.补充从“变质岩”、“沉积岩”到“岩浆岩”的箭头,标注⑤ 3.如图所示,岩石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下列各项中,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流纹岩、玄武岩、片麻岩 B.页岩、砂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花岗岩 D.安山岩、砾岩、石英岩 【解析】 形成沉积物和沉积岩的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三大类岩石都可以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最终可形成沉积岩;页岩、砂岩、石灰岩都是沉积岩。 【答案】 1.C 2.A 3.B (2011·南京高一12月)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完成4~5题。  4.流经a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  5.若此图为太平洋局部海域,则a洋流的名称为(  ) A.墨西哥湾暖流 B.千岛寒流 C.日本暖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解析】 根据图中纬线两侧的西南风和东北风可判断,该图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环流图。则a处有自南向北的暖流。第4题中只有C选择符合。第5题,若图示区域为太平洋,则是指北太平洋的局部海域,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可知a为日本暖流,b为北赤道暖流,c为加利福尼亚寒流,d为北太平洋暖流。 【答案】 4.C 5.C (2011·保定高一12月)读下表,完成6~7题。 北京市2011年1月1日1周天气状况 日期 6日 7日 8日 9日 10日 11日 12日  气温 0℃ 至 -8℃ 0℃ 至 -9℃ -1℃ 至 -9℃ -1℃ 至 -10℃ -1℃ 至 -8℃ 0至 -9℃ -1℃ 至 -9℃  天气 晴 晴 阴 阴 晴 晴 晴  风力 微风 微风 北风 4~5 级 北风 3~4 级 微风 微风 微风  6.影响北京市该周天气变化的系统是(  ) A.高压中心 B.暖锋 C.低压中心 D.冷锋 7.上题所述天气系统不同季节造成天气现象不同,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无关的是(  ) A.北方夏季暴雨 B.冬季暴发的寒潮 C.东南沿海台风 D.冬春季节沙尘暴 【解析】 由表可知,此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了降温、阴天、刮风等剧烈天气变化,应为冷锋过境。东南沿海的台风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答案】 6.D 7.C (2011·杭州一中高一12月)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8~9题。  8.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小 B.最冷月气温大于18℃ 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D.夏季降水丰富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最冷月气温大于18℃,最热月气温低于30℃,气温年较差小;该地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水稀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答案】 C 9.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 依据“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原则分析。由图上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气温在18℃以上,为热带气候类型;从降水量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二者结合可判断为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C (2011·唐山高一12月)读“某地不同时间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表示暖气团一侧的地点是(  ) A.①⑥ B.②④ C.①④ D.④⑥ 【解析】 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暖而轻,在锋面上部,冷气团冷而重,在锋面以下。 【答案】 B 11.下面对该地附近气压场分布的描述,正确的可能是(图中黑色箭头代表当地风向,实线代表等压线)(  )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天气系统是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气流在水平方向上逆时针从外围向中心辐合。 【答案】 C 12.有关甲、乙两点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在冷锋前,乙在暖锋前 B.甲在冷锋后,乙在暖锋前 C.甲在暖锋前、乙在冷锋后 D.甲在暖锋后,乙在冷锋前 【解析】 甲地前方是冷锋,乙地后方是暖锋。 【答案】 B (2011·温州高一12月)下图为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解析】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由新到老,故为向斜。 【答案】 C 14.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解析】 图中甲处为背斜,它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丁处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开凿隧道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答案】 A 15.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影响因素是(  ) A.地壳运动 B.内力作用 C.岩浆活动 D.外力作用 【解析】 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答案】 D (2011·新乡高一12月)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据此回答16~17题。 16.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为主。花岗岩“蜂巢”是风力长期侵蚀的结果。 【答案】 C 17.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 【解析】 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D (2011·衡中高一期中)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19题。  18.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解析】 依据甲地两侧等压线数值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可知甲地风向。 【答案】 A 19.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沿海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 M地位于低压中心,应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为高压。此时,陆地上的热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答案】 C (2011·银川高一12月)读“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完成20~22题。  20.m地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1.此时,m、n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 A.m、n两地都晴 B.m、n两地都有雨 C.m地有雨,n地晴 D.m地晴,n地有雨 22.下图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  【解析】 锋面往往和气旋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在(北半球)低压槽区域,西部形成冷锋,东部形成暖锋(南半球相同)。20题,读图可知,m地位于低压槽线西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西南风。21题,m地位于暖锋锋后,天气晴朗;n地位于锋前,多阴雨天气。22题,暖锋过境前,n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 【答案】 20.A 21.D 22.B (2011·黄冈高一12月)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23~25题。  23.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 据图可知,该月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 【答案】 C 24.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 由于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故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即此时甲地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答案】 A 25.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温和多雨 C.低温少雨 D.炎热干燥 【解析】 根据题干及图示可知,乙地位于0°经线上,30°N~40°N的位置即地中海沿岸地区,故此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3分,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3分,共计50分) 26.(2011·唐山高一12月)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D、C两处相比________处气温较高,________处气压较高。A、D两处相比,气温日变化最大的是________处。 (2)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天气系统,数字代号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3)若该锋面形成了我国北方的暴雨天气,这时,影响亚洲的主要气压中心是________,我国盛行________季风和西南季风。 【解析】 图中冷气团表现为直线水平箭头,说明势力强盛,主动向前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受冷锋影响,该地区将经历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第(1)题,被暖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高,气压低,被冷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低,气压高。两地中,A处天气晴朗,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差,气温日变化最大。第(2)题,图中数字代号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①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云层反射。第(3)题,冷锋形成了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答案】 (1)D C A (2)冷锋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云层反射 (3)亚洲低压 东南 27.(2011·衡阳高一12月)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显示的是________半球,判读理由是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表示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________,属于风海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E洋流沿着________大陆________(东或西)岸流动。 (4)洋流F名称是________,每年的6、7、8三个月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流向可判断出图示为南半球,同时还可以看到中纬度西风漂流连成一体。第(2)题,根据180°经线可以确定各大洋的位置,结合世界洋流分布、洋流成因去判定。第(3)题,E洋流流经澳大利亚东部。第(4)题,在南半球冬季时,因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导致风力强劲,致使西风漂流强大。 【答案】 (1)南 南极存在着以极点为中心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西风漂流 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ABCF DF (3)澳大利亚 东 (4)西风漂流 6、7、8三个月正值南半球冬季,高低纬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大,气温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特别强劲。在强大的盛行西风作用下,西风漂流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 28.(2011·辽宁高一12月)读我国东北、西北内陆和南部沿海地区三条河流各月流量统计图(单位:立方米/秒),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甲河流位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________。 (2)图乙河流的丰水期出现在夏季,枯水期出现在冬季,其中1、2月份出现断流,其断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丙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填写下表。 河流径流特点 形成原因  春季    夏季 流量增大,形成夏汛   秋季 流量逐渐减小 冬季风实力强盛,使雨带迅速南撤,降水减少  冬季 河道结冰,流量小   (4)图中三条河流径流变化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该特点对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是易发生________灾害,解决的措施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组通过对河流流量统计图的判读,主要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流量统计图进行分析,关注纵坐标数值(流量大小)和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可以判定甲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乙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丙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然后再结合我国气候的地区差异就可以分析其成因。 【答案】 (1)南部沿海 雨水 (2)该河流主要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1、2月份气温在0℃以下,高山冰雪融水无法融化,造成断流。 (3) 河流径流特点 形成原因  春季 流量增大,形成春汛 春季气温升高后,积雪融化  夏季  雨带推移至东北地区,降水多,补给量大  秋季    冬季  气温降至0℃以下  (4)径流季节变化大,洪水期集中在夏季 旱涝 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 29.(2011·衡水中学高一期末)(13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各横线处加绘箭头,完成水循环,其中D、E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________、________,就地表形态而言甲处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开采地下水,应该选在________(甲、乙)处。 (4)如想找化石,在a、b两处________处可能找到。 (5)甲、乙之间植树造林所起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的读图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一,要会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完成各线箭头。第二,从图上岩层的弯曲形态可以看出: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属向斜构造;从目前地表形态看,甲处是谷地,它的形成是由于岩层发生褶皱时,背斜顶部岩石因受张力而破碎,容易受外力作用侵蚀搬运逐渐变低形成谷地。地质构造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第三,在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在图中a、b虽然同处一个岩层,但a处由于受岩浆活动的影响会导致岩石性质、成分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因此a处不会找到化石。第四,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地区造林起到的作用不同,如农田周围植树造林主要起保护农田、防风固沙作用;丘陵坡地上植树造林主要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城市绿化则主要起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轻污染、减弱噪音的作用。 【答案】 (1)图略。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甲——背斜 乙——向斜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破碎,受外力侵蚀逐渐降低形成谷地 (3)乙 (4)b (5)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