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        解析:A点位于青藏高原上,这里的地壳厚达60~70 km,比其他三点的地壳都厚,故地震波传播时间最长。 答案:A (2011·泉州模拟)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2~3题。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3.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在不同物质组成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而纵波可通过固、液、气各态物质,因此,根据地下2 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 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异常变化。 答案:2.D 3.B 4.岩石圈是指 (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答案:C 浅层地热能是在太阳能照射和地心热产生的大地热流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于地壳下近表层数百米内的恒温层中的土壤、砂岩和地下水里的低温地热能。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回答5~7题。 5.浅层地热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6.浅层地热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7.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浅层地热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 B.浅层地热能属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开发利用 C.浅层地热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 D.浅层地热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 解析:本组题通过浅层地热能开发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内部结构及能源开发利用。第5题,浅层地热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第6题,浅层地热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第7题,浅层地热能属可再生能源,目前在某些地区已得以开发利用。 答案:5.A 6.A 7.B (2011·苏州调研)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9.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层横波能穿过。 答案:8.C 9.B 10.(2011·河南信阳调研)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因此地壳又称岩石圈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C.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D.软流层是地壳和岩石圈这两个圈层的分界线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答案:B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从图中数值可看出大致东小西大,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正是莫霍界面。 答案:11.C 12.C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3.(2011·安徽淮南)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__。 (2)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是:C________,D________。 (3)A、B两个不连续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___________。 (4)地震波C、D通过物质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的左半部分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发生的变化情况。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纵波和横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的是横波,波速快的是纵波。根据波速的变化,可知在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依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纵波 横波 (3)地幔 (4)相同点:纵波和横波均可穿过固体,在穿过不同介质时波速均发生变化;不同点: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体,而横波只能穿过固体。 14.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完成相关问题。(18分) 2011年1月3日4时20分,智利中部地区(38.2°S,73.3°W) 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30公里,震中距智 利首都圣地亚哥市约590公里。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地球内部圈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层示意图 (2)地震发生时,在太平洋上 (  ) A.只测到横波 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 D.均测量不到 (3)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B为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第(1)、(2)题,地震发生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主要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由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性质可知在海洋中,只能测到纵波。第(3)、(4)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答案:(1)A (2)B (3)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地壳 地幔 地核 (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15.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18分)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 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处发生地震时,B、C、D、F四个观测点都测到 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1级,F地 测得地震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 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__,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甲以下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它们分布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断甲是莫霍界面,乙是古登堡界面。(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F处地震震级也是8.1级;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E处的波速较快。(3)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1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