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测试试题:1.2.3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无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回答1~3题。 1.下图中导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这一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  2.下列天气现象的成因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成因相同的是(  ) ①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②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③南方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 ④贵阳秋冬季节的“天无三日晴” ⑤江淮地区7~8月的伏旱天气 ⑥我国北方秋冬季节的寒潮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①②⑥ D.②⑤⑥ 解析: 1.雨后天晴,且“北风、寒彻”等,都符合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特征。2.①②⑥为冷锋天气,③为热带气旋控制下的天气,④为准静止锋天气,⑤为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答案: 1.A 2.C 下图中A、B、C为不同时期出现于我国的三条锋面,其中B、C为准静止锋。读图完成3~4题。  3.从出现的时间看,冬半年常出现的天气系统是(  ) A.A、B B.B、C C.A、C D.都可能 4.当B锋面出现时,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一场春雨一场暖,田间农夫忙种田 解析: 在我国冬半年常出现的锋面为冷锋和昆明准静止锋;而江淮准静止锋出现时节为6月前后,此时形成梅雨天气。 答案: 3.C 4.B (2011·烟台模拟)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A处吹西北风,B处吹东北风,C处吹东南风,D处吹西南风。据此回答5~6题。  5.判断该气压系统为(  ) A.北半球高压 B.北半球低压 C.南半球高压 D.南半球低压 6.判断E地的天气是(  ) A.很可能是阴雨天气 B.很可能是晴朗天气 C.不可能有上升气流 D.可能有下沉气流 解析: 第5题,根据A、B、C、D四处的风向可知,它们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右偏形成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四周指向中心,由此可判断该气压系统为北半球的低压。第6题,北半球的气旋,盛行上升气流,多形成阴雨天气。 答案: 5.B 6.A 读某日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回答7~8题。 7.对图中影响各城市的天气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北京的属气旋系统 B.影响平壤的属反气旋系统 C.影响福州的属冷峰系统 D.影响武汉的属准静止锋 8.有关图中城市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壤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B.北京风沙危害,出行困难 C.福州阴雨较多,气温较低 D.北京气温的日变化比平壤大 解析: 从图形信息判断,北京处为高压、平壤处为低压、福州处为高压脊、武汉处为准静止锋控制。其中北京天气晴朗,离海较远,故昼夜温差较大。 答案: 7.D 8.D (2011·湖北联考)读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回答9~10题。  9.若图中m所在的天气系统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则等值线m的数值可能为(  ) A.1 005 B.1 010 C.1 015 D.1 020 解析: 位于亚欧大陆上的m所在天气系统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说明这是一个高气压,其外侧的气压值应与左侧高气压外缘等压线的数值相等,为1 015;故m的值应为1 020。 答案: D 10.近年来,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图中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区域是(  ) A.L1附近 B.L2附近 C.L3附近 D.L4附近 解析: 沙尘暴一般是由冷锋天气造成的,当冷锋锋前的暖空气较为干燥时,极易形成沙尘暴天气;图中的L3为一冷锋面,该线附近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 答案: C (2010·课标全国文综卷)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11~12题。  11.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解析: 题目中告知2010年5月初,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严重洪灾。而该区域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因此,可推知前期积雪量大。故选择D。 答案: D 12.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 A.气旋缓慢过境 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 D.暖锋缓慢过境 解析: 由题干中“天气晴朗,气温骤升”的天气特点,即可推知该区域应该受高压即反气旋控制,且天气系统比较稳定。 答案: C (2010·全国文综Ⅱ)读图,完成13~15题。  13.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14.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15.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 A.中心区,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 解析: 第13题,影响我国的沙尘主要来自于蒙古、中亚、我国的西北等地,属温带草原和荒漠气候区,该地位于中纬西风带内。第14题,图中云系呈逆时针辐合,故该处由气旋控制,其西侧为一冷锋,偏北风势力强,易形成沙尘暴天气,其东侧为一暖锋,吹偏南风,不易形成沙尘暴,故选C。第15题,影像中部正好是云系的旋转中心,即冷锋、气旋所在位置,该处气流上升,是沙尘暴的中心区,气流带动沙尘扬升。 答案: 13.B 14.C 15.A 二、综合题(共40分) 16.(2011·临沂质检)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按气压状况,①地为________中心,③地为________中心。(4分) (2)图中②地吹________风,②与④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图中④地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试简述其原因。(4分) (4)预报图中⑤地的天气变化过程。(6分) (5)③地周围形成的锋面,会不会在①地周围存在?为什么?(4分) 解析: 读图知,①为高压中心,③为低压中心;②地多吹西北风;②地比④地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所以②地风力较大。④地在冷气团和高压脊控制下,低温晴朗。⑤地将受冷锋过境影响形成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①地周围不会形成锋面,这是因为该反气旋(高压)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 答案: (1)高压 低压 (2)西北(偏北) ② ②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3)低温晴朗 冷锋过境后,高压脊控制。 (4)受冷锋活动影响,将经历一次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 (5)不会。因为①地为高压中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6分) 地理现象:2009年7月中旬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伏旱天气;而台风“莫拉菲”却于7月19日在深圳登陆,给几乎整个珠江流域带来强降水天气。 地理原理:不同天气现象与所受天气系统控制有关。 ①长江中下游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伏旱与副热带高压有关,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控制,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高温干燥。 ②台风是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该系统水平气压梯度差异大,上升气流强烈显著,且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台风登陆后,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和强降水等天气过程。 ③我国许多典型的天气现象都与不同天气系统有关,比如冬季寒潮就是冷锋过境过程;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特征是受反气旋影响所致。 读“莫拉菲”登陆路线及我国7月下旬伏旱地区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形成图中高温和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4分) (2)表示深圳台风过境时气压变化状况的是(4分)(  )  (3)试比较华北春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的成因。(8分) 解析: 第(1)题,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的形成与副热带高压有关,南方阴雨天气则是台风作用的结果。第(2)题,台风由热带低压演变而来,中心气压较低,且台风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明显。第(3)题,华北春旱主要是雨季未到,蒸发旺盛,而用水量大的结果;每年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 答案: (1)反气旋 气旋 (2)B (3)华北春旱: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未到,降水较少;春耕需水量大。长江中下游伏旱: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国雨带推移到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