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测试试题: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1·湘潭模拟)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沉积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
A.①—②一③一④一① B.③一⑤一①一④一③
C.③一①一④一② D.②一④一①一⑤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①有层理,为沉积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岩浆;④为变质岩;⑤为喷出岩。第2题,地壳的物质循环为由岩浆到岩浆岩,再到沉积岩、变质岩,最后再生成新的岩浆的过程。
答案: 1.A 2.B
(2011·烟台质检)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资料,回答3~4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成分是石灰岩
3.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解析: 由材料可知,雨花石出自沉积岩中的砾岩,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沉积岩中的石灰岩。其中雨花石和太湖石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而昆石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形成的。
答案: D
4.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
A.太湖石→昆石 B.雨花石→砾岩
C.雨花石→昆石 D.砾岩→昆石
解析: 昆石只能由岩浆冷却形成,而雨花石可以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砾岩。
答案: B
在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如图)。但其“玉颈”由于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女王头”独特的地貌对应的外力作用是( )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C.化学溶蚀、风力沉积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6.关于下列四座岛屿,不正确的叙述是( )
A.“女王头”位于①岛 B.②岛东部是热带雨林景观
C.③岛西海岸降水较少 D.①、④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 第5题,材料显示“女王头”位于台湾东北海岸,因此导致该独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应是海水侵蚀及风吹日晒而产生的风化作用。第6题,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受暖流影响,又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我国海南岛西海岸位于背风坡位置,降水较少;①④两岛分别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均属于消亡边界。
答案: 5.A 6.D
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选项中,与形成图④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关的是( )
A.岩性的软硬 B.风力大小和风向
C.地表松散碎屑物的多少 D.河流的水量大小
解析: 第7题,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我国四种典型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其中①代表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②代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③代表沙漠中最为常见的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④代表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第8题,风蚀蘑菇往往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力吹扬地表的沙土对岩石打击、磨蚀而成,其形态也可能与岩石的上硬下软有关。但与河流流量大小无关。
答案: 7.D 8.D
读右侧“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10.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A.a B.b
C.c D.d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沉积地貌。第10题,题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答案: 9.A 10.B
11.(2011·山东平邑模拟)下图是石灰岩地貌发育图(由甲→丁)。请问:桂林、阳朔的地貌最接近哪一时期?(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成熟期地表多峰丛,会形成山环水绕的秀丽景观,桂林、阳朔的地貌正是其成熟(老年)期的表现。
答案: D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山、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山、沉积、断裂
13.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解析: 由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断裂错动、并有岩浆活动和沉积现象。图中①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②洞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③岩层断裂形成断层面,④岩石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答案: 12.A 13.D
(2011·杭州模拟)分析材料一、二,回答14~15题。
材料一 气候是影响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50年,著名地理学家Peltier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划分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某种外力侵蚀强度区域(见材料二)。
材料二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侵蚀强度划分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其中对A区域不作该外力作用强度的划分。
14.据材料分析,直接受该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
A.挪威的峡湾 B.黄土高原的沟壑
C.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 D.沙漠的风蚀城堡
15.据图分析,下列区域中该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D.浙闽丘陵
C.西伯利亚山地 D.撒哈拉大沙漠
解析: 第14题,据图分析甲区域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可知,该外力侵蚀在水热相对充足的情形下侵蚀强度较大,由此推断该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作用。故选B。另外挪威的峡湾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是由流水沉积作用而成,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第15题,亚马孙平原虽然水热资源丰富,但地势平坦;西伯利亚山地年均温太低;撒哈拉沙漠年降水太少。因此,流水侵蚀强度最大的应是水热充足的浙闽丘陵地区。
答案: 14.B 15.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1)2010年3月,位于冰岛的埃亚菲德拉冰盖火山大规模喷发。火山喷出的巨大灰尘高达数千米。此次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会形成(2分)(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砾岩 D.页岩
(2)A、B、C代表的岩石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6分)
(3)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③________、④________,③的发生必须要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6分)
(4)B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为________(序号)。(2分)
解析: 第(1)题,花岗岩属侵入岩,玄武岩属喷出岩,砾岩、页岩是沉积岩。第(2)题,根据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知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C为变质岩。 第(3)、(4)题,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1)B (2)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3)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温度 压力
(4)②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17.读下图,完成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的地质作用分析。(24分)
(1)分析①—④的地质作用或环境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8分)
(2)判断A、B、C三处的地貌景观或地形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6分)
(3)分析Ⅰ、Ⅱ、Ⅲ表示的季节:Ⅰ__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6分)
(4)“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帮助黄土高原治理环境,不仅是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简要说明这句话的道理。(4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看懂图示中的关键信息:各地形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外力作用、地理特征等。蒙古高原因气候干旱,以风蚀地貌为主,黄土高原以流水侵蚀为主,华北平原以流水沉积为主。
答案: (1)风力侵蚀、搬运、沉积 风力 流水 (渤海)地壳下陷
(2)风蚀城堡、戈壁、沙丘 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冲积扇、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
(3)冬春 夏秋 夏秋
(4)改善黄土高原环境,降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使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减少,从而减轻黄河下游的洪灾威胁。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