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北斗”系统卫星总设计师谢军在北京表示,今年中国将再发射4颗,2012年发射5颗,“北斗”系统已进入了卫星发射布网的高峰期。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北斗导航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斗导航系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是一种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C.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D.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解析:北斗导航系统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RS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GIS是一种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RS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卫星定位技术应用范畴的是 (  ) A.野外考察时用以空间定位 B.为行驶的汽车提供精密的速度、时间信息 C.为飞行中的民航客机提供三维坐标 D.为无线电移动电话用户提供实时的通信服务 解析:GPS应用于野外调查(确定考查点的地理位置、高程)、导航服务(飞机、汽车、船舶)等。 答案:D 2010年夏天,俄罗斯各地相继发生森林火灾。此外,森林地带地下埋藏的泥炭层起火燃烧,导致莫斯科市内烟雾弥漫,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据此回答3~4题。 3.森林面积的减小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 ①光化学烟雾污染 ②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 ④全球变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森林资源的破坏会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和全球变暖。 答案:D 4.要实时监测此次火灾的扩散趋势及影响范围,且制作出电子地图供公众查阅以尽快了解火情,主要采用的技术是 (  ) ①GIS ②GPS ③RS ④I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实时监测火灾的扩散趋势需要用到RS技术,制作电子地图需要用到GIS技术。 答案:B 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下图所示,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5~6题。  5.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  )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解析:由题考查读图析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在30天后差别最大,对比最鲜明,所以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30天后。 答案:A 6.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解析:我国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大,且是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应为东北地区,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答案: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2010年10月20日18时发布台风橙色紧急警报:今年第13号台风“鲇鱼”的中心今日9时位于广东省台山沿海东南方大约670千米的海面上,即北纬17.3度、东经117.1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米/秒)。 材料二 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图  (1)要监测台风“鲇鱼”的位置,需要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10月20日一艘正行驶在南海上的渔船要想预估未来一天自己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除了借助上图外,还需要__________技术的帮助。若该渔船在遭受十级以上大风袭击后,发出求救信号,广东海事局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__________技术。 (3)要完成台风“鲇鱼”未来48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完成。 (4)试举出题(3)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 解析:第(1)题,台风位置的获取,需要借助于气象卫星云图,气象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第(2)题,渔船只有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自己所在的海域位置后,再结合大风预报图,才能预估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广东海事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了解营救船只与渔船的位置关系,以便及时营救。第(3)题,台风“鲇鱼”未来48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绘制,首先要借助遥感技术获取台风中心的位置,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已有的台风信息,建立相关的数据模型,从而可预测出台风未来的移动方向,并绘制出相应的地图。第(4)题,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A (2)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3)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4)如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