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测试试题:4.1.2世界主要地理分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比较下面五个亚洲国家示意图,回答1~2题。  1.位于东南亚的一组国家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②③ 2.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比,国家③的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A.地形以高原为主,周围山脉环绕,地形闭塞 B.远离海洋,缺湿润气流 C.沙漠广布,缺乏植被 D.地处热带,蒸发量大 解析: 图中五个国家,①是缅甸,②是日本,③是伊朗,④是印度,⑤是越南;伊朗距海洋较近,却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有关。 答案: 1.C 2.A (2011·长沙模拟)读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3~5题。  3.导致年日照时数自乙地向甲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白昼长短 4.导致乙地年日照时数比丙地少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5.图中四地与其对应的农业限制性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地—水源 B.乙地—热量 C.丙地—盐碱 D.丁地—光照 解析: 本题考查非洲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考查了影响年日照时数的因素。图中显示年日照时数由乙到甲地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不同造成的,甲乙分别是热带沙漠和热带雨林气候,而气候的差异又是由大气环流不同造成的;乙丙同一纬度,但由于丙地地势高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少而年日照时数多;甲地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因此水源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 3.C 4.B 5.A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8.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 ①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两地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要从两地的气候特点分析,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热不足是其制约因素;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不足是其制约因素,由于蒸发旺盛,当地不合理的灌溉引发土地盐碱化。甲国港口是鹿特丹,位于莱茵河入海口,是欧亚大陆桥西端,扼北海航线要冲,经济腹地覆盖大半个欧洲。 答案: 6.B 7.C 8.C (2011·天津模拟)读南极洲等高线图和南极洲4个气象站气温曲线图,回答9~11题。  9.法拉第站在哈利湾站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解析: 据图可直接判断出法拉第站位于哈利湾站的西北方。 答案: A 10.关于四个气象站气温的正确叙述是(  ) A.最低气温均出现在7月 B.各站之间的气温差异夏季最大 C.气温季节变化最小的是法拉第站 D.南极气温年较差为22 ℃ 解析: 这四个气象站的最低气温出现在7、8月,这时为南半球冬季,也是四站之间气温差异最大的季节;图中法拉第站气温曲线较平直,是四站中气温季节变化最小的。 答案: C 11.东方站各月气温都比南极点低,主要原因是东方站(  ) A.纬度比南极点高 B.海拔比南极点高 C.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D.终年盛行西北风 解析: 东方站的海拔比南极点高,因此气温比南极点低。 答案: B  (2011·安徽联考)欧盟、美国和东亚(包括中、日、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地图的“三极”(如右图所示)。读右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  ) A.欧盟、美国、东亚 B.美国、欧盟、东亚 C.欧盟、东亚、美国 D.东亚、欧盟、美国 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美国和东亚在全球的优势不包括(  ) A.制造业出口总额 B.热带经济作物产值 C.人口数量 D.城市化水平 解析: 注意图中N这一信息表示中心为北极点,则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结合图中90°W信息,可判断三极的位置;欧盟、美国本土和东亚热带范围很少或没有,则热带经济作物不是其优势。 答案: 12.C 13.B 读北纬30°附近两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这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②两地植被类型相同 ③两地气候特点相似 ④两条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5.关于以上两个三角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条河流两岸都曾是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 ②灌溉水渠是两地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两地都发展了石油加工工业 ④两地生产主要农作物都有棉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4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这两个三角洲分别为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两条河流汛期均在夏季,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尼罗河三角洲为热带沙漠气候,沿海附近狭窄的地带为地中海气候,植被分别为热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15题,这两个三角洲都盛产棉花。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加工工业发达。 答案: 14.C 15.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下图是某区域水系略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6分)  (1)图示地区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试分析M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4分) (3)A内陆湖是世界上三大天然螺旋藻生长基地,简析其周围地区可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4分) (4)分析制约图示区域中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 (1)据图中河流流向判断地势特征。(2)M河段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径流季节变化大是主要特征。(3)A湖可能面临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荒漠化和湖泊萎缩问题。(4)干旱和荒漠化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为经济基础差、人口增长快、社会不稳定等。 答案: (1)东南高西北低 图中河流大多由东南流向西北 (2)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地表森林较少。 (3)荒漠化,湖泊萎缩。人类过量截流河湖水;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蒸发旺盛。 (4)自然原因: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降水年际变化大,易产生旱灾;荒漠化等生态问题严峻。 人为原因:长期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落后、结构单一;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环境、粮食问题突出;科技、教育、医疗水平低;社会动荡不安。 17.(2010·四川文综)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24分)  (1)图甲中①河流与图乙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①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图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8分) (3)分析图甲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8分) 解析: (1)从经纬度、河流、湖泊等信息,可判断①河位于东亚,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②河位于中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①河流域夏季降水丰富,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河流域全年降水稀少,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②河流域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和积累。(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从等温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极值分布等信息中去分析。从甲地等温线弯曲方向,可知甲地虚线沿线气温高于两侧气温。结合区域地理知识,附近有大兴安岭山脉分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该地处于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所致。(3)湿地形成的原因与排水不畅、降水量多、蒸发量小、不易下渗等因素有关。根据经纬度等信息,可知乙地位于我国三江平原,地势低洼,多年冻土分布,气候寒冷。湿地可以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河、湖水量,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生存提供场所。 答案: (1)差异:①河流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②河流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优势:光照充足(或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2)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东南部大于西北部),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 等温线弯曲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或背风坡)增温。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3)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