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章 第3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解析]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四幅图中A图横波突然消失,可推知可能有液态的石油。 [答案] A 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2~4题。  2.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解析] 根据波速大小知此波为横波。 [答案] B 3.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解析] 从波速可看出在5千米处明显加快,说明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 [答案] A 4.该地可能位于(  )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 D.纬度0°,经度180° [解析] 此处地壳较薄,说明位于大洋,结合选项A是华北平原,B是青藏高原,C是南极点,D位于太平洋上,故选D。 [答案] D 5.有关地球几个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地球的圈层是相互独立的同心圆状排列 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 地球的各圈层包括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内部圈层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其中外部圈层的能量多来自于太阳辐射,而内部圈层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圈层之间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分界线,但各圈层并不是独立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答案] B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7.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8.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答案] 6.D 7.B 8.D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9~11题。 9.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1.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9.C 10.B 11.B 二、综合题 12.(2009年浙江联考)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__级。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 本题考查地震及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内部结构可判断甲为莫霍界面,乙为古登堡界面。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E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级。由A到B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而由A到E虽距离远,但通过地幔,通过地壳的距离短,平均波速远高于由A到B,所以E可能先感到地震。第(3)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横波主要是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答案]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右图。 13.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________(灾害)侵袭。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图1 所罗门群岛及所处   图2 地球内部圈层 板块位置示意图       构造示意图 (3)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波。 [解析] 由图可知2007年4月发生的这次地震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震发生时,会引起海底地壳的运动,可能会诱发海啸灾害。地球内部的结构可根据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震波在不同性质的物质内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当它通过含油层时,横波的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 (1)印度洋 太平洋 海啸 (2)详见下图。  (3)横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