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第1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1.B 2.A (2010·北京高考)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回答第3~4题。  3.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4.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第3题,山脊是由两个坡向相反坡度不一样的斜坡组合而成的凸形地貌。山脊高于两侧;山谷是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山谷低于两侧。第4题,花岗岩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的,首先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 答案:3.D 4.C 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6.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解析:第5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第6题,“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5.A 6.B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回答7~8题。  7.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解析:第7题,图中下覆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第8题,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A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2处地下为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对应于地下的背斜构造,即从1处向下钻井;若C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示意为沙丘,则其迎风面为北侧坡面,故其常见风向为北风。 答案:7.D 8.B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9~10题。  9.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 B.乙 C.丙 D.甲 10.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堆积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 D.流水侵蚀,以机械作用为主 解析: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峰林为喀斯特地貌,因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以化学作用为主;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形成,也属于内力作用。“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而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答案:9.AC 10.CD 11.(2009·北京高考改编)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  )  A.乙处为河口三角洲 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 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解析:分析图像可知,乙处为河流入海口处,应为三角洲,而河流冲积扇应位于山麓地带;丙处为凸岸,河流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对岸为凹岸,河流侵蚀作用较强;天然气为沉积矿床,并且应位于背斜的顶部,丁处不可能是天然气;从岩层的形态看,戊处岩层明显上拱为背斜。 答案:AD 12.(2011·苏州调研)下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M地貌的成因可能是(  )  A.海浪侵蚀 B.岩层断裂 C.珊瑚淀积 D.泥沙堆积 解析:M地为陡崖,海边地带因受海浪侵蚀或岩层断裂抬升都可能形成此地貌。而珊瑚淀积应形成珊瑚礁或珊瑚岛,泥沙堆积在岸边则应形成平缓的海岸地貌。 答案:AB 三、综合题(共36分) 13.(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2: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1图中板块a是_______板块和材料2图中_______(A或B)处的板块一致。(4分)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自然资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_(岩石)。(2分) (4)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1分)(  )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分主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1分)(  ) A.板块碰撞 B.冰川作用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6)根据材料1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的地质作用及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青藏高原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喜马拉雅山是一座典型的褶皱山。由于位于两板块的交界地带,因此这里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1)印度洋 B (2)流水侵蚀作用 水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资源等 (3)沉积岩 (4)A (5)B (6)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14.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学生甲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1分)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活动所到地区海拔最高的。”据此判断,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学生丙说道:“这次我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学生丙绘制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图。它们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12分) 解析:第(1)题,海南三亚临海,为海浪侵蚀地貌,与B相符。第(2)题,C为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冰斗等。第(3)题,由“40℃的高温”结合图示可知应该为风力地貌区,与A、E对应。 答案:(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 E 风蚀蘑菇 沙丘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