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章 第1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原创题)读图甲综合图,图乙中国东部沿海12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1~4题。
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解析] A项,图甲中三类干湿地区基本各自独立,水田、旱地、牧区之间以差异为主,没有内在联系;B项,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相对一致性;C项,图甲中三类干湿地区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D项,三个干湿地区的界线是一个过渡带,而并非是明确的界线。
[答案] B
2.读图乙可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 )
A.河北水土配合最差 B.广西水土配合最佳
C.水土配合总体较好 D.越往北水土配合越差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水土配合情况地区差异很大,河北省的水土比重差距最大。
[答案] A
3.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地形 B.气温、降水量
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解析] 各省区水土配合差异主要与气候(降水)和地形有关。
[答案] A
4.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解析] 我国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但雨季开始晚,结束较早,总降水量偏少,地面径流总量小。
[答案] D
(原创题)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2008年、2009年第一、二部在央视等电视台热播,备受人们喜爱。据此完成5~7题。
5.东北地区开发早期,限制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是( )
A.无霜期长 B.气候寒冷
C.土壤质地较差 D.缺乏水利设施
6.大批饥民闯关东,给东北地区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工矿业发展迅速
C.耕地扩大,生态破坏 D.畜牧业水平提高
7.现今东北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此时的特征是( )
A.经济持续增长
B.企业效益提高
C.骤然出现许多新工作岗位,劳动力不足
D.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解析] 本题组以“闯关东”热点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我国东北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第5题,在东北地区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低,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关键是纬度高,气候寒冷。第6题,“大批饥民”的涌入,给东北地区输入了大量劳动力,会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饥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故扩大耕地,势必导致生态破坏。第7题,经济转型时期,产品市场萎缩,企业效益降低,虽然新产业会增加工作岗位,但总体失业人口增多,劳动力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答案] 5.B 6.C 7.D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三邮票民居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9.三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解析] 该题组将居住建筑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第8题,由三民居的结构形态可判断出①为陕北民居、②为云南民居、③为内蒙古民居。第9题,结合初中基本知识即三地的气候特征可知。
[答案] 8.C 9.D
(2010年广东质量评估)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本地区人口流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省份为人口流出区,流动的原因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B省份为人口流入区,大量人口流入该省份的主要原因是地处沿海,经济发达
C.C省份是人口流出区,流出的原因是为了经商、务工
D.D省份是这一地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所以是人口流入区
[解析] 由图可知,A是贵州、B是广西、C是云南、D是四川,四个省区都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迁移表现为净迁出,迁移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目的。
[答案] C
11.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边境线漫长,对外联系不便 B.地表崎岖,交通不便
C.资源贫乏,能源紧缺 D.人口稀少,劳动力资源不足
[解析] 制约“大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相对落后,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致。
[答案] B
二、综合题
12.读我国两个重要的三角洲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是________三角洲地区。乙图是________三角洲地区。
(2)我国南北铁路干线中,到达A的是________,到达B的是________。
(3)对比甲、乙两三角洲的差异:
比较项目
甲三角洲
乙三角洲
地理位置
主要工业城市
(4)甲三角洲限制农业发展的气象灾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分析乙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解析] 本题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背景,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城市为上海,到达该地的南北向铁路干线为京沪线;B城市为香港,到达该地的铁路干线为京九线。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处,濒临东海,伏旱、台风、春季低温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其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劳动力、政策、侨乡等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 (1)长江 珠江
(2)京沪线 京九线
(3)
比较项目
甲三角洲
乙三角洲
地理位置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主要工业城市
上海、南京、宁波、杭州、无锡
广州、香港、珠海、深圳、澳门
(4)伏旱、台风、春季低温
(5)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侨乡,便于吸引外资及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土地价格低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市场广阔。
13.(2010年广东质量检测)读图和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材料二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表
地点
海拔高度(米)
1月均温(℃)
7月均温(℃)
1月降水量(mm)
7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年日照时数(小时)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 975.3
Q
1 111
-8.4
23.3
1.2
42.2
193.7
2 975.7
(1)每年初冬和早春,黄河在P河段会发生________现象,容易产生决堤泛滥。P河段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也有同样现象,但产生的灾害却远小于该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推知R属________气候,Q属________气候。简述法国R地1月均温比宁夏Q地1月均温高的主要原因。
(3)与法国葡萄园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4)如果大量利用黄河水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120万亩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及差异比较。第(1)题要从题中信息“初冬和早春”来考虑,P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俄罗斯三河流流经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且流量较黄河小,故其灾害较小。第(2)题,首先根据必修1中气候类型判定方法“三步走”逐步确定其气候类型。气温影响因素有海拔高低、海陆位置、受季风影响等方面。第(3)题,要结合两地发展葡萄种植业的条件进行对比,不能只考虑自然条件。第(4)题,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而且用水过多,会导致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水污染加重。
[答案] (1)凌汛 纬度较低河段比纬度较高河段的河面结冰晚,解冻早;河流由较低纬度河段流向较高纬度河段 流域内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且流量较小。
(2)温带海洋性 温带大陆性 R地海拔较低,Q地海拔较高;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的影响;R地距海近,受海洋影响较大,Q地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较小。
(3)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第①点必答,其他任答一点即可)
(4)对本地区的不利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不利影响:如果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会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下游因流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加重。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