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09年广东抽样测试)冬至日,山东枣庄市某校高一学生去下图所示地区进行地质考察,他们借助GPS测得山峰M的纬度为36.5°N,海拔为598米。两组学生分别到达P、Q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仅15米。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②线穿越的等高线最少,地形起伏最小。
[答案] B
2.该日正午,M峰顶观云亭(高约5米)尖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解析] 已知M点的纬度为36.5°N,则可以求出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又知P、M两点的相对高度是288米,则可以求出两地的距离大约为500米。
[答案] C
(2010年烟台期末考试)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3~4题。
3.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
A.从西南流向东北 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
4.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解析] 结合该题中河流水系发育特点判断河流走向是从西南流向东北。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不用修大型桥梁,占用耕地少。
[答案] 3.A 4.C
5.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两侧的潜水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单位:米),P为河岸的一处观测点,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东北流向西南 B.可能位于黄土高原
C.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D.一年有两个汛期
[解析] 河水总是由水位高的地方流向水位低的地方,即图中的河流向西北方向流;该处的潜水水位只有55~60米,应位于第三级阶梯上;根据纬度位置可知,它位于秦岭—淮河以北,故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答案] C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东部地区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规律大致是( )
A.自北向南递减 B.自南向北递减
C.自高纬度向低纬递减 D.自西向东递减
[解析] 直接读图可知,图中东部地区等值线数值的变化大致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
[答案] B
7.图中①处数值比周围低,主要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地处盆地
C.地势高 D.云量大
[解析] 图中①数值处为云贵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则积温比周围地区低。
[答案] C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8~10题。
8.关于图中的地形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处是山谷 B.B处是山地
C.CD处是山脊 D.EF处是山谷
[解析] 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和弯曲状况可以判断出A处为鞍部,B处为山地,CD处为山脊,EF处为山谷。
[答案] A
9.图中两山峰的温差为( )
A.1.2℃ B.1.2℃~2.4℃
C.2.4℃~4.8℃ D.0℃~2.4℃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山峰的纬度及距海远近均相差不大,所以影响其温差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可以计算出左侧山峰的海拔在1 200米~1 400米之间,右侧山峰的海拔在1 000米~1 200米之间,两山峰的高差为0~400米,故其温差为0℃~2.4℃。
[答案] D
10.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有( )
A.101米 B.198米
C.298米 D.601米
[解析] 图中等高距为200米,陡崖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则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0米~600米。
[答案] C
下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相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下题。
11.(2009年全国文综Ⅱ)H地与甲聚落的相对高差约为( )
A.800米 B.1 500米
C.1 800米 D.2 100米
[解析] 甲地海拔在400~600米之间,H地海拨在2000~2200米之间,两地相对高差在1400~1600米之间,故选B。
[答案] B
二、综合题
12.(2010年课标全国卷)(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解析] (1)由题干信息知,雪期是指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可理解为当地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读图中经纬度,结合轮廓特点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图中等雪期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且在中部地区向北凸出。凸高为低,说明中部雪期较东西两侧短,即中部地区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联系影响气温的因素,回忆气温高低与地形地势的关系,按题干要求组织答案即可。
(2)看清图右下角的图例,结合甲、乙两地的雪期和降雪量线的数值,不难得出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雪期长短主要由气温决定,降雪量主要受水汽多少影响。联系甲、乙两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找到差异的原因。
[答案] (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13.读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D在E的________方,F点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米。
(2)C悬崖的相对高度最多不会超过________米。
(3)假设图中城市的海拔高度为400米,当城市温度为32℃时,山峰E的温度不会高于________。
(4)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筑坝修水库,你认为不宜选在何处________。理由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图中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为________。
[解析] (1)注意图中的指向标,即可判断方位;图中的等高距为200米,再结合地势趋势,可判断F处海拔为900米。(2)C悬崖处有三条等高线相交,根据公式可知相对高度范围是:大于或等于400、但小于800米,即最高不会超过800米。(3)山峰E的海拔高度介于1300至1500米之间,而城市高度为400米,则高差介于900至1100米之间,即温差介于5.4℃~6.6℃之间;则当城市气温为32℃时,山峰E气温不会高于26.6℃。(4)B处若修建水库,就会把城市和铁路淹没,经济上损失太大而不适宜在此处建;同时,此处修建大坝,会把喀斯特地貌区变为水库,而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暗河,不宜蓄水,从这方面考虑B处也不合适。应建在A处。(5)河流干流大致与指向标垂直,为东西方向,根据地势高低,可判断应该是自西向东流。
[答案] (1)东南 900 (2)800 (3)26.6℃
(4)B ①会淹没城市,搬迁费用大 ②该处的铁路线必须改道,造成浪费 ③在喀斯特地貌(石林)分布的区域不宜建水库 (5)自西向东
高考资源网
w w w.ks5u.com 高 考 资源 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