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氯及其化合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显红色,加热后变为无色 B.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静置后上层溶液显红色 C.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 D.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含酚酞指示剂的盐酸,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氯能使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 B.液氨挥发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以用作致冷剂 C.工业上用苯的硝化生产硝基苯,其原料无毒,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D.液氯、液氨、硝基苯泄漏都可以用NaOH溶液处理 3.在NaClO中加入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X,在Na2SO3中加入稀H2SO4产生无色气体Y,下列对X、Y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将X、Y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均使品红溶液褪色 B.将X、Y分别通入氢硫酸中,只有Y能使之产生沉淀 C.等物质的量的X、Y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褪色 D.等物质的量的X、Y同时通入BaCl2溶液中,有沉淀产生 4.溴化碘的分子式为IBr,它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其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Br+H2O===HBr+HI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溴化碘为共价化合物 B.把0.1 mol IBr加水配成500 mL溶液,所得溶液中的Br-和I+浓度均为0.2 mol/L C.IBr与水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D.HIO的结构式为H—I—O 5.下列颜色不属于因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现象的是(  )。 A.无色试剂瓶中的浓硝酸呈黄色 B.久置的KI溶液呈黄色 C.新制氯水久置后变为无色 D.普通玻璃导管口点燃纯净氢气时,火焰呈黄色 6.已知:KClO3+6HCl(浓)===KCl+3Cl2↑+3H2O。如图K2-9-1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实验时将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下表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  图K2-9-1 选项 实验现象 结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色 Cl2具有还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Cl2具有酸性  C 石蕊溶液先变为红色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淀粉KI溶液中变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7.新制氯水与久置的氯水相比较,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颜色相同 B.前者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C.都含有H+ D.加AgNO3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8.关于图K2-9-2进行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K2-9-2 A.若X为HCl,则烧瓶内可产生白雾 B.选择适当的X和Y溶液可产生有色喷泉 C.若烧瓶内产生喷泉,则Y溶液一定呈酸性 D.若通入气体为Cl2,则烧瓶内一定无喷泉产生 二、双项选择题 9.自来水常用氯气消毒。用自来水配制下列溶液时将导致明显变质的是(  )。 A.硝酸银溶液 B.盐酸 C.硝酸钠溶液 D.酚酞试液 10.将一定量的Cl2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生成物中有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和ClO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示意图如图K2-9-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K2-9-3 A.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1 mol B.苛性钾溶液中KOH的质量是16.8 g C.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有三种 D.ClO的生成是由于浓度减小引起的 1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 B.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2OH-===Cl-+ClO-+H2O C.向留有残氯(Cl2)的水中加一定量的FeSO4,以除去水中的Cl2:Fe2++Cl2===2Cl-+Fe3+ D.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Ca2++2ClO-+H2O+CO2===CaCO3↓+2HClO  三、非选择题 12.(1)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立即会看到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碘和淀粉形成的蓝色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发现蓝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1)和(2)实验所得的结果,将Cl-、I-、SO2按还原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了研究氯水能否和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一:向盛有饱和氯水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并充分振荡,观察到氯水的黄绿色褪去并同时产生少量气体。 实验二:取上述实验一后锥形瓶中清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该清液滴在有色布条上有极强的漂白作用。②该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③该清液中滴加盐酸可产生大量气体。④该清液加热后变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实验三:该学生设想用下列装置收集实验二中产生的气体作进一步检验。  图K2-9-4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二中,清液滴在有色布条上有极强的漂白作用说明该清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清液中含有______离子;清液中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清液加热后产生浑浊的原因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 (2)实验三中,洗气装置内的洗涤液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3)在反应物的量相同情况下,该学生尝试用集气装置A和集气装置B分别和洗气装置相连来收集气体。选用集气装置________(选填“A”或“B”)可收集到更多的气体。经试验,该学生最终选用集气装置B进行下一步实验。其选择装置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写出氯水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某品牌消毒液包装说明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主要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8 000~10 000 mg/L。可用于各类家居用品、餐具、棉织衣物等的消毒,对彩色织物可能有褪色作用。切勿用于丝绸、毛、尼龙、皮革、油漆表面,勿用于铝、铜、碳钢制品。本品须密封,置阴凉暗处保存。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Ⅰ.阅读材料,获取信息。 (1)推测该消毒液的酸碱性:________,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消毒液还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从该消毒液的保存要求分析,导致其失效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该消毒液对碳钢制品是否有腐蚀作用? Ⅲ.设计方案,实施探究。 用烧杯取少量样品,将一颗光亮的铁钉放入烧杯,浸泡一段时间。对可能产生的现象有如下假设: 假设①:有明显现象; 假设②:无明显现象。 (4)基于假设①,结论是铁钉被腐蚀,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基于假设②,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该结论,叙述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讲 氯及其化合物 1.C 解析: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显无色,加热后变为红色,A错误;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生成,B错误;滴定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D错误。 2.B 解析:液氯没有漂白性,原料中苯有毒,硝基苯不与NaOH溶液反应。 3.B 解析: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的黄绿色气体为Cl2,Na2S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SO2,二者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都能与氢硫酸反应生成S沉淀,即:Cl2+H2S===2HCl+S↓,SO2+2H2S===3S↓+2H2O;等物质的量的Cl2与SO2在溶液中反应:Cl2+SO2+2H2O===2HCl+H2SO4,则无漂白性,但可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 4.A 解析:IBr为共价化合物,其中碘显+1价,溴显-1价;IBr与水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IBr与水反应生成HBr和HIO,不存在I+;HIO的结构式为H—O—I。 5.D 解析:浓硝酸由于见光分解产生NO2溶于硝酸而呈黄色;久置的KI溶液因被氧气氧化生成I2溶于水而呈黄色;新制氯水久置后见光分解变为无色。 6.D 解析:Cl2具有氧化性,A错误;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具有酸性,HClO具有漂白性,B、C错误;D项发生的反应为Cl2+2KI===2KCl+I2,说明Cl2具有氧化性。 7.A 解析:新制氯水因溶有氯气而显浅黄绿色,久置氯水已变成为很稀的盐酸了,为无色。 8.B 解析:NH3+ HCl===NH4Cl,烧瓶内产生白烟而非白雾,A错误;因氨气极易溶于水,故Y溶液可以是碱性或是中性,C错误;通入Cl2可发生反应:4NH3+3Cl2===2NH4Cl+4HCl+N2,生成固体NH4Cl,极易溶于水的HCl,只产生较少的N2,故烧瓶内可产生喷泉,D错误。 9.AD 解析: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类似于新制的氯水,含有Cl-和ClO-,直接配制溶液A和D时可以导致溶液变质。 10.AB 解析:从图像看,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lO-和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由电子得失守恒和电荷守恒原理,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Cl2+10OH-===7Cl-+2ClO-+ClO+5H2O。n(KOH)=10n(ClO)=0.3 mol,m(KOH)=56 g/mol×0.3 mol=16.8 g。ClO-和ClO是反应的氧化产物,从还原产物Cl-看,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7×0.03 mol=0.21 mol。反应只生成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氧化产物是ClO-和ClO,还原产物是Cl-;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ClO是因为溶液温度升高所致。 11.BD 解析:次氯酸是弱酸不能拆成离子形式,故A错;C中反应方程式电荷不守恒也错。 12.(1)I-被氧化成I2,I2遇淀粉变成蓝色 2I-+Cl2===I2+2Cl- (2)I2被SO2还原成I- I2+SO2+2H2O===2I-+SO+4H+ (3)SO2>I->Cl- 解析:本题利用碘单质I2和淀粉的特征蓝色反应,判断发生的反应并比较各物质的氧化性或者还原性,根据题中的信息,氧化性:Cl2>I2>SO2,还原性:SO2 >I->Cl-。 13.(1)HClO Ca2+ CO2 CaCO3 (2)饱和NaHCO3 (3)A 选用B装置操作较为简便,若选用A装置将导管移出试管时,会造成大量气体逸出且操作也不方便 (4)2CaCO3+2Cl2+2H2O===Ca(HCO3)2+2HClO+CaCl2 解析:氯气溶解于水,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的盐酸与CaCO3发生反应:2H++CaCO3===Ca2++CO2↑+H2O。因实验一没有观察到锥形瓶中溶液变浑浊的现象,但产生少量气体,故:CaCO3+CO2+H2O===Ca(HCO3)2。 14.(1)碱性 ClO-+H2OHClO+OH- (2)氧化性 漂白性 不稳定性 (3)CO2等酸性气体、光和热 (4)铁钉表面出现铁锈(或红褐色固体) (5)铁钉可能未被腐蚀,也可能被腐蚀但无明显现象 用试管取出少量浸泡后的溶液,滴加足量的稀硫酸酸化,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 解析:次氯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据题意可得出次氯酸钠有氧化性、漂白性和不稳定性。铁钉发生吸氧腐蚀,假设①有明显现象,所以表面出现铁锈;假设②无明显现象,说明铁钉可能未被腐蚀,也可能被腐蚀但无明显现象,只需检验溶液中是否有Fe3+。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