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2013·试题调研)下列各物质中,常温下能持续发生反应,且产生多量气体的是(  ) A.铁跟浓硫酸 B.碳跟稀硫酸 C.铜跟稀盐酸 D.铜跟浓硝酸 【答案】 D 【点拨】 铁在浓H2SO4中发生钝化,碳与稀硫酸、铜与稀盐酸都不反应。 2.关于浓H2SO4、稀H2SO4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浓H2SO4、稀H2SO4都难挥发 B.浓H2SO4、稀H2SO4都有氧化性,故浓H2SO4、稀H2SO4都是氧化性的酸 C.浓H2SO4、稀H2SO4在加热时都能与铜反应 D.浓H2SO4、稀H2SO4在常温下都能用铁制容器贮存 【答案】 A 【点拨】 由于硫酸沸点较高,所以难挥发,浓硫酸属于氧化性酸,但稀硫酸不属于氧化性酸,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也不与铜反应,由于稀硫酸能够与铁反应,所以稀硫酸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 3.“浓硫酸可用铁罐贮存,但其外表常有严重的腐蚀现象”这句话体现了浓硫酸的(  ) A.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B.强氧化性和吸水性 C.不挥发性和酸性 D.脱水性和吸水性 【答案】 B 【点拨】 能用铁罐贮存说明发生了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强氧化性;腐蚀的原因是吸水成为稀硫酸,与铁反应。 4.(2013·经典习题选萃)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后贴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浓硝酸、98.3%的浓硫酸、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变成(  ) A.白、红、白 B.红、黑、白 C.红、红、红 D.白、黑、白 【答案】 D 【点拨】 将浓硝酸滴到试纸上,最终被浓硝酸漂白,浓硫酸将试纸炭化变黑,新制氯水将试纸漂白。  5.(2013·试题调研)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D.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答案】 CD 【点拨】 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X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Y气体是NO2,同时通入时因NO2与水和SO2共同作用要产生SO和NO,NO在空气中又会生成NO2,故C、D正确,A、B错误。 6.(2013·试题调研)著名丹麦物理学家尼·玻尔(N·Bohr)将他钟爱的金制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成“金溶液”,化学方程式可简单表示为:Au+HNO3+3HCl===AuCl3+NO↑+2H2O,AuCl3+HCl===HAuCl4(四氯合金酸)。纳粹分子对这种溶液“愚笨”得视而不见、毫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物理学家又根据以下反应,炼出黄金并铸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奖章:2HAuCl42HCl↑+3Cl2↑+2Au。表现出伟大科学家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非凡智慧。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王水能溶解黄金,但不能溶解白金 B.HAuCl4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C.盐酸有很强的还原性 D.浓盐酸和浓硝酸按照体积比1:3能配成王水 【答案】 B 【点拨】 选项A王水的氧化性很强,既能溶解黄金(Au),又能溶解白金(Pt)。由反应2HAuCl42HCl↑+3Cl2↑+2Au知,该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HAuCl4一定具有很强的氧化性(类似于强氧化性酸如硝酸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C很明显是错误的。选项D配制王水的时候浓盐酸和浓硝酸的体积比应为3:1。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稀硝酸、稀硫酸均能将木炭氧化成二氧化碳 B.Na2O2与水反应,红热的Fe与水蒸气反应均能生成气体 C.Li、C、P分别在足量氧气中燃烧均生成一种相应氧化物 D.NaHCO3、Na2CO3、(NH4)2CO3三种固体受热后均能生成气体 【答案】 BC 【点拨】 A项稀HNO3、稀H2SO4均不能将木炭氧化成CO2,浓HNO3和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能将木炭氧化成CO2;B项Na2O2与水反应,红热的Fe与水蒸气反应均能生成气体;C项Li、C、P分别在足量氧气中燃烧均生成一种相应的氧化物,分别是Li2O、CO2、P2O5;D项Na2CO3加热不反应。 8.(2013·试题调研)0.3 mol Cu和含1.2 mol HNO3的浓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NO2的量(  ) A.0.2 mol        B.0.6 mol C.小于0.6 mol D.大于0.6 mol 【答案】 C 【点拨】 据化学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可以计算出0.3 mol Cu和含1.2 mol HNO3的浓硝酸反应生成0.6 mol NO2,事实上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逐渐减小,所以产生的NO2的物质的量小于0.6 mol。 9.(2013·试题调研)把6 mol铜粉投入含8 mol硝酸和2 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A.2 mol       B.3 mol C.4 mol D.5 mol 【答案】 B 【点拨】 n(Cu)=6 mol; n(H+)=12 mol n(NO)=8 mol 根据离子方程式3Cu+8H++2NO===3Cu2++2NO↑+4H2O可知n(H+)的量不足,应根据n(H+)的量进行计算,解得n(NO)=3 mol。 10.(2013·试题调研)如图表示Cu与HNO3反应的量的关系,问哪一点表示铜与稀HNO3反应中被还原的HNO3与Cu的量的关系(  )  【答案】 A 【点拨】 Cu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硝酸只有被还原,故被还原的HNO3与Cu的关系为:3Cu~2HNO3(还原),A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13·经典习题选萃)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抽动铜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Ⅱ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Ⅲ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Ⅲ的管口用浸有碱(NaOH溶液)的棉团塞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实验开始时,取a g铜丝和V mL 18 mol/L浓硫酸放在试管中共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铜丝还有剩余,且能深入溶液内,但发现继续加热,铜丝不再溶解。该小组同学根据所学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的硫酸剩余,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测得剩余铜丝质量为b g(假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 【答案】 (1)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抽动铜丝,以随时终止反应 (3)品红溶液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石蕊溶液显红色 SO2溶于水显酸性 (4)吸收SO2气体,防止空气污染 SO2+2NaOH===Na2SO3+H2O (5)①反应过程中浓硫酸在被消耗的同时还有水生成,浓硫酸逐渐变稀,而铜不与稀硫酸反应 ②18- 12.(2013·试题调研)在化学课上,围绕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浓硫酸,迅速搅拌,放出大量的热,同时观察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请回答: (1)生成的黑色(单质)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这种黑色物质继续与浓硫酸作用会产生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这种黑色物质继续与浓硫酸作用,产生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填序号)。 A.酸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强氧化性 (4)将实验(2)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气体通入氯水中,可以看到氯水______,说明这种气体具有________性;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SO2 C+2H2SO4(浓)CO2↑+SO2↑+2H2O (3)CD (4)褪色 还原 SO2+Cl2+2H2O===2HCl+H2SO4 13.(2013·经典习题选萃)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共同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实验时先关闭活塞________,再打开活塞________,才能使NO2气体充满②试管;当气体充满②试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②试管,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①可以控制反应 ②可吸收NO2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3)c a、b 先关闭b,再关闭a,然后打开c,用手捂住试管② 【点拨】 根据题目给定的装置图可知乙装置有尾气处理装置,同时可以通过移动铜丝来控制反应的发生。 14.(2013·经典习题选萃)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________L,NO2的体积为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mol·L-1。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____g。 【答案】 (1)5.8 5.4 (2) (3)57.8 【点拨】 (1)设混合气体中NO的物质的量为x,NO2的物质的量为y。 根据气体的总体积为11.2 L,有x+y=0.5 mol。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3x+y= mol×2(左边为N得电子数,右边为Cu失电子数,得失电子总数相同)。 解方程组得:x=0.26 mol,y=0.24 mol。 则V(NO)=0.26 mol×22.4 L·mol-1=5.8 L, V(NO2)=11.2 L-5.8 L=5.4 L。 (2)HNO3在反应中一部分变成了NO和NO2气体(共0.5 mol),一部分以NO的形式留在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中的Cu2+恰好全部转化为沉淀,则溶液中只有NaNO3,其物质的量为10-3 aV mol,也就是以NO形式留在溶液中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10-3 aV mol。所以,c(HNO3)= mol·L-1。 (3)0.5 mol NO和NO2的混合气体要全部转化为NaNO3,需失去的电子数应与Cu失去的电子数相等,也与加入的H2O2所得到的电子数相等。由于1 mol H2O2在反应中得到2 mol电子,则m(H2O2)=×34 g·mol-1÷30%=57.8 g。  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 早在公元2世纪,我国东汉末年炼丹家狐刚子(字狐丘),在其撰写的《出金矿图录》中已载有“炼石胆取精法”,是指干馏石胆,取部分冷凝所得的精华。实验证明,石胆即胆矾,隔绝空气加热到650℃,可分解出三氧化硫和水,冷凝后可得硫酸:CuSO4·5H2OCuO+SO3↑+5H2O↑;SO3+H2O===H2SO4。由此可知我国对硫酸的制取,比公元8世纪阿拉伯炼金家的蒸馏明矾而得矾精(即硫酸)还要早五六百年。如今硫酸的工业制法为接触法,现介绍如下: (1)反应原理 焙烧阶段:4FeS2+11O22Fe2O3+8SO2(在沸腾炉中) 转化阶段:2SO2+O22SO3(在接触室中) 吸收阶段:SO3+H2O===H2SO4(在吸收塔中) (2)设备 沸腾炉:煅烧矿石(黄铁矿:FeS2)得到二氧化硫,矿石被气流吹起呈现沸腾状,这样矿石燃烧最充分。 接触室:使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接触室中部有热交换器,通过热量交换,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进行预热,便于转化;生成的三氧化硫气体温度降低,也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吸收塔:用98.3%的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采用逆流原理,98.3%的浓硫酸自上而下,三氧化硫气体自下而上,塔里充满的瓷环可增大接触面积,使吸收较为完全。这里必须注意:用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可防止酸雾产生,有利于三氧化硫的吸收。 (3)尾气吸收 对于尾气中含有的少量SO2,可用氨水吸收,使其生成(NH4)2SO3、NH4HSO3,然后再用硫酸处理,便生成SO2和(NH4)2SO4。生成的SO2返回车间作生产硫酸的原料,得到的(NH4)2SO4可用作肥料。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