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难易度)  有机物的检验、除杂 1(易),3(易),9(中),12(中)  糖类、油脂、蛋白质 2(易),4(易)  有机推断与合成 5(易),10(中),14(难)  综合题 6(易),7(易),8(易),11(易),13(中)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检验无水乙醇中是否有水的方法是( B ) A.加金属钠 B.加入无水硫酸铜 C.加热蒸馏 D.加无水氯化钙 解析: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葡萄糖和蔗糖是同分异构体 B.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相同,都用(C6H10O5)n表示 C.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混合物 D.糖类都有甜味 解析:葡萄糖是单糖,分子式为C6H12O6;蔗糖是双糖,分子式为C12H22O11。二者分子式不同,A项不正确。虽然都用(C6H10O5)n表示,但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纤维素小,二者分子式不同,B项不正确。淀粉(或纤维素)中含有许许多多分子式相同和分子式不同的淀粉分子(或纤维素分子),它们都是混合物,C项正确。淀粉、纤维素等都没有甜味,但属于糖类,D项不正确。 3.向有机物X中加入合适的试剂(可以加热)可以检验其官能团。下列关于有机物X中所含官能团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D ) 选项 试剂 现象 结论  A 金属钠 有气体产生 它含羟基或羧 基或羟基和羧基  B 银氨溶液 产生银镜 它含有醛基  C 碳酸氢钠溶液 产生气泡 它含有羧基  D 溴水 溶液褪色 它含有碳碳双键   解析:溴水可与碳碳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发生加成反应,可与酚发生取代反应,故溴水褪色不能证明有机物X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D项错误。 4.所谓“地沟油”是从一些饭店、酒店的下水道里捞出来的残油剩渣、饭店的“泔水油”以及垃圾猪肉加工成的“食用油”。制作过程: ①捞去废油中的悬浮杂质;②加入双氧水进行漂白;③加入工业消泡剂(内含铅、砷等元素及苯环、杂环等化合物);④高温炼制;⑤包装成成品油出售到不法的火锅店、饭店、工厂和学校餐厅。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B ) A.“地沟油”外观与普通食用油一样,经过以上处理的“地沟油”具有固定的熔沸点 B.“地沟油”可用来作化工原料,如制作肥皂等产品 C.“地沟油”在加入消泡剂后,消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D.“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含有较多微量元素 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且来源复杂,属于混合物;工业消泡剂中含有铅、砷等元素及苯环、杂环等化合物,对人体有害。“地沟油”没有固定的熔沸点,A、C、D错误。B中,油脂在NaOH存在条件下水解,可发生皂化反应。 5.欲制取较纯净的1,2二氯乙烷,可采取的方法是( B ) A.乙烯与氯化氢加成 B.乙烯与氯气加成 C.乙烷与氯气以1∶2的体积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D.乙烯先与氯化氢加成,再与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在光照下反应 解析:因为取代反应的复杂性(分步取代、逐步进行),无法保证产物的唯一性,故C、D不可取。A中,乙烯与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HClCH3CH2Cl,产物是氯乙烷。 6.(2012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分析下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应为( C ) 1 2 3 4 5 6 7 8 9 10  C2H4 C2H6 C2H6O C2H4O2 C3H6 C3H8 C3H8O C3H6O2 C4H8 C4H10   A.C7H16 B.C7H14O2[来源:学科网ZXXK] C.C8H18 D.C8H18O 解析:根据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每4个列为一组,可迅速找出第26项应为C8H18。 7.(2012年福建理综)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乙醇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B.C4H10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C.氨基酸、淀粉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 解析:乙醇可与氢卤酸、乙酸等发生取代反应,A错误;C4H10有正丁烷、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B错误;氨基酸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乙烯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烷不能,D正确。 8.(2011年福建理综)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C )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来源:学*科*网]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的—CH3可以电离出H+ 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解析:在水溶液中,乙酸分子中的—COOH可以电离出H+,—CH3不能 电离。 9.在实验室中,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C ) A.溴苯中混有溴,加入KI溶液振荡 B.乙烷中混有乙烯,通入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使乙烯转化为乙烷 C.硝基苯中混有浓HNO3和浓H2SO4,将其倒入NaOH溶液中振荡,静置,分液 D.乙烯中混有SO2和CO2,将其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洗气 解析:溴与KI溶液反应产生I2,I2也能溶解在溴苯中,A错误;除去乙烷中乙烯的方法是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溴水的洗气瓶中,B错误;乙烯也能被KMnO4氧化,且CO2不与酸性KMnO4溶液作用,D错误。 10.某有机物在氧气里充分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此可以得出该有机物( B ) A.分子中肯定只含C、H两种元素 B.分子中C和H的个数比为1∶2 C.分子中肯定含有氧原子 D.分子中C、H、O的个数比为1∶2∶3 解析:依据生成物中n(CO2)∶n(H2O)=1∶1可得出有机物中N(C)∶N(H)=1∶2,但无法确定分子中是否含氧原子。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1.(12分)在下列各组物质中,找出合适的序号填在对应的空格内: ①NO2和N2O4 ② 12C和 14C ③ K和 Ca ④异戊烷()和新戊烷() ⑤和 ⑥甲烷与丙烷 ⑦乙醇(CH3CH2OH)和乙二醇(HO—CH2—CH2—OH) (1)互为同位素的是    ;? (2)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3)互为同系物的是    ;? (4)为同一种物质的是    。? 答案:(1)② (2)④ (3)⑥ (4)⑤ 12.(12分)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除去下列杂质(括号内物质为少量杂质)。 (1)乙烷(乙烯):  ;? (2)CO2(SO2):  ;? (3)乙醇(乙酸):   。? 解析:除去乙烷中的乙烯,可以利用烯烃与溴的加成反应,生成的二溴乙烷是液体,自然与乙烷分离;除去CO2中的SO2,可以利用SO2的还原性,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除去;除去乙醇中的乙酸可以先把乙酸转换成难挥发的乙酸钠,然后蒸馏获得乙醇。 答案:(1)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溴水 (2)将气体通过盛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的洗气瓶 (3)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蒸馏 13.(14分)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 HO—CH2—CHCH—CHCH—CH2—COOH (1)该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  。? (2)验证该有机物中含有“—COOH”,常采用的试剂是    ,产生的现象为   。? (3)对该有机物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A.与金属Na反应放出O2 B.与Cl2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1 mol该有机物可与2 mol NaOH反应 D.一定条件下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4)1 mol该有机物完全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时,需要Br2    mol。? (5)请选择适当试剂,检验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醇羟基,并写出实验方法和现象:? 。? 解析:观察该有机物,可知该有机物含有羟基、碳碳双键、羧基;该有机物具有碳碳双键,在一定条件下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时,需要2 mol Br2;验证“—COOH”,常采用紫色石蕊试液或NaHCO3溶液、Na2CO3溶液;验证“—OH”需要先排除碳碳双键的干扰。 答案:(1)羟基、碳碳双键、羧基 (2)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或NaHCO3溶液、Na2CO3溶液 有气体生成) (3)D (4)2 (5)取少量该有机物加入适当溴水,使碳碳双键完全反应,再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则说明含有醇羟基 14.(12分)通过粮食发酵可获得某含氧有机化合物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2%,氢的质量分数为13.0%。 (1)X的分子式是    。? (2)X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来源:Zxxk.Com] (3)X与空气中的氧气在铜或银催化下反应生成Y,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Y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    。? 解析:(1)由题给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C、H质量分数,可确定其分子式。在一个分子中: N(C)==2, N(H)==6, N(O)==1, 即分子式为C2H6O,结构简式为CH3CH2OH或C2H5OH。 (2)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3)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3CH2OH+O22CH3CHO+2H2O, 乙醛中的官能团为醛基。 答案:(1)C2H6O (2)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3)2CH3CH2OH+O22CH3CHO+2H2O 醛基 纠错补偿训练 补偿点一:对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的理解 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的是( B ) A.2溴丙烷 B.氯乙烯 C.丙烯 D.甲苯 解析:分析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面问题,关键是分析乙烯和苯为母体的变形。A中,2溴丙烷是丙烷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后的产物。结构与丙烷类似,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B中,氯乙烯是乙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换作一个氯原子,结构是,所有原子一定共平面。C中,丙烯(CH2CH—CH3)和甲苯中的甲基,都是四面体形结构,故不可能共面。 错因分析:①因不理解乙烯与丙烯的结构差别,误认为烯烃都是平面结构而错选C。②对甲苯的认识,不能从认为一个甲基取代一个氢原子的角度理解,简单认为甲基中的碳原子处于苯的平面,其他氢原子也共面,导致错选D。 2.下列有机物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A ) A. B.C6H5—CHCH2 C.CH2CH—CHCH2 D.CH2CH2 解析:A中,中心碳原子的四个C—C键为正四面体结构,五个碳原子不可能共平面。B、C中,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则对于C6H5—CHCH2,苯环所在平面与乙烯基所在平面可能重合;对于 CH2CH—CHCH2,两个乙烯基所在平面可能重合。[来源:学科网] 错因分析:由于对碳碳单键的认识缺陷,无法理解两个不同平面可能重合的情况;部分同学对立体几何知识学得不够好,影响了对分子结构的认识。 补偿点二:运用分子组成的特点进行巧解巧算 3.经测定,乙烯和乙醛组成的混合气体中C的质量分数为72%,则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C ) A.22% B.32% C.16% D.2% 解析:分别写出乙烯(C2H4)和乙醛(C2H4O)的分子式,对比观察两分子式的元素组成可发现:无论混合气体中二者比例如何变化,C、H元素的质量比始终为6∶1。所以由w(C)=72%,得到w(H)=×w(C)=12%,则w(O)=1-72%-12%=16%,选C。 错因分析:不能认真分析分子组成,而往往将乙烯和乙醛的物质的量分别设为x、y,想通过方程组求解。但由于只有一个数据无法消元而陷入困境。 4.经测定由C3H7OH和C6H12组成的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8%,则此混合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是( C ) A.78% B.22% C.14% D.13% 解析:分析两种有机物的分子式:C3H8O、C6H12。可发现:氧元素只存在于C3H8O中,但两种有机物中C、H元素比例不同,无法巧解。 可设n(C3H7OH)=x,n(C6H12)=y, 则×100%=8%,整理得: =, 所以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14%,选C。 错因分析:由于有机物中C、H元素比例不同,无法解答而导致思维受阻。本题利用最基本的方法(质量分数表达式)也可求出。 5.某气态的烷烃与烯烃的混合气体9 g,其密度为同状况下H2密度的11.2倍,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溴水,溴水增重4.2 g,则原混合气体的组成为( C ) A.甲烷,乙烯 B.乙烷,乙烯 C.甲烷,丙烯 D.甲烷,丁烯 解析:由混合烃与H2相对密度可知:混合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11.2=22.4,则其中一定含有CH4(因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2.4的烃只有甲烷)。通过足量溴水后溴水增加的质量即为烯烃的质量,则m(CH4)=4.8 g,n(CH4)=0.3 mol,而n(混合烃)=≈0.4 mol,则n(烯烃)=0.4 mol-0.3 mol=0.1 mol,故M(烯烃)==42 g·mol-1,由烯烃通式CnH2n确定n=3,即烯烃为C3H6,选C。 错因分析:①因为不清楚气体相对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无法求出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②不会利用相对分子质量数值(22.4),进行讨论确定或排除某些烃,易错选B。 补偿点三:灵活利用“官能团”判断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6.有机物()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A ) A.水解反应 B.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与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 D.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解析:因为该有机物含有“”,可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含有羧基(—COOH),可与Na2CO3反应,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错因分析:①由于对羧基(—COOH)的性质认识模糊,误认为与酯一样也可发生水解反应而错选其他选项。②对羧酸的酸性比H2CO3酸性强,没有理解和记住,简单认为不与Na2CO3反应而错选D。 7.关于HOOC—CHCH—CH2OH,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分子式为C4H6O3,每摩尔该物质充分燃烧需消耗4 mol O2 B.能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加聚、中和等反应 C.分别与足量Na、NaOH、Na2CO3反应,生成物均为 NaOOC—CHCH—CH2OH D.该物质分子内和分子间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解析:A中,写出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4H6O3+4O24CO2+3H2O,可知A正确。B中,—OH和—COOH能发生取代反应,可发生加成、加聚反应,羟基可被氧化(或有机物燃烧),—COOH可发生中和反应,故B正确。C中,与Na反应产物为NaOOC—CHCH—CH2ONa,C不正确。D中,因为该物质自身含有—OH和 —COOH,故分子内、分子间均能发生酯化反应,D正确。 错因分析:①由于对官能团决定的化学反应类型不熟悉,不能逐一分析验证B项中所有反应,而错选B。②由于对分子内、分子间酯化反应概念不理解,认为该物质不能发生分子内酯化,而错选D。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