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分类解析---理综(化学)非选择题部分(13.物质结构) 备注:2013年高考化学或者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统计及顺序 (共15套,31地区) 1、(1套)大纲版全国卷 (广西) 2、(1套,9地区)新课标全国卷I(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江西) 3、(1套,7地区)新课标全国卷II(西藏,新疆;青海、甘肃、贵州、云南、辽宁) 4、(4套,4地区)4个直辖市各一套: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5、(8套,8地区)自主命题省份: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安徽,江苏,海南。 37.[选考题: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构成了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Si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 ,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 、电子数为 。 (2)硅主要以硅酸盐、 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3)单质硅存在与金刚石结构类似的晶体,其中原子与原子之间以 相结合,其晶胞中共有8个原子,其中在面心位置贡献 个原子。 (4)单质硅可通过甲硅烷(SiH4)分解反应来制备。工业上采用Mg2Si和NH4Cl在液氨介质中反应制得Si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化学键 C—C C—H C—O Si—Si Si—H Si—O  键能/(kJ?mol-1 356 413 336 226 318 452  ①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 。 ②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 (6)在硅酸盐中,SiO4- 4四面体(如下图(a))通过共用顶角氧离子可形成岛状、链状、层状、骨架网状四大类结构型式。图(b)为一种无限长单链结构的多硅酸根,其中Si原子的杂化形式为 ,Si与O的原子数之比为 ,化学式为 。  【答案】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ks5u (1)M 9 4 (2)二氧化硅 (3)共价键 3 (4)Mg2Si + 4NH4Cl = SiH4 + 4NH3 + 2MgCl2 (5)①C—C键和C—H键较强,所形成的烷烃稳定。而硅烷中Si—Si键和Si—H键的键能较低,易断裂,导致长链硅烷难以生成。 ②C—H键的键能大于C—O键,C—H键比C—O键稳定。而Si—H键的键能却远小于Si—O键,所以Si—H键不稳定而倾向于形成稳定性更强的Si—O键。 (6)sp3 1∶3 [SiO3]2n- n(或SiO2- 3) 【解析】本题考察物质结构知识,有的省份如广东已经基本弃考。 【试源】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新课标Ⅰ卷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中, A和B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均只有1个,平且A-和B+ 的电子相差为8;与B位于同一周期的C和D,它们价 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4和2,且原子序数 相差为2。 回答下列问题: (1)D2+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 (2)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最小的是________, 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A、B和D三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化合物的晶胞如图所示。 ①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D的配位数为_______; ②列式计算该晶体的密度_______g·cm-3。 (4)A-、B+和C3+三种离子组成的化合物B3CA6,其中化学键的类型有_____;该化合物中存在一个复杂离子,该离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配位体是____。 【答案】 (1)      (2)K F (3)①K2NiF4; 6 ②=3.4 (4)离子键、配位键;[FeF6]3-; 【试源】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新课标Ⅱ卷 25.(15分)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 相关信息  X 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H2XO3  Y 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Z Z的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1  W 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28,中子数为14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W的原子半径比X的 (填“大”或“小”)。 (2)Z的第一电离能比W的 (填“大”或“小”); XY2油固态变为气态所需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是 ;氢元素、X、Y的原子可共同形成多种分子,写出其中一种能形成同种分子间氢键的物质名称 。 (3)振荡下,向Z单质与盐酸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能观察到的现象是;W的单质与氢氟酸反应生成两种无色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在25°、101kpa下,已知13.5g的Z固体单质在Y2气体中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放热419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 (1)三 NA 小 (2)小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甲醛(甲酸) (3)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Si + 4HF = SiF4 + 2H2 (4)2Al + 3 O2 =Al2O3 △H= -1675KJmol 【解析】X的最高价氧化对应的水化物为H2XO3,可以确定X为+4价,故可能为C、Si;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为O,Z、最外层电子为3s23p1,为Al;W质子数为28-14=14为Si,故综上有X、Y、Z、W分别为C、O、Al、Si。 【考点定位】以物质结构为基础,考查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反应热的计算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试源】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安徽) 21.(12分)【选做题】本题包括A、B 两小题,请选定其中一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A小题评分。 A.[物质结构与性质] 元素X 位于第四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元素Y基态原子的3p 轨道上有4个电子。元素Z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的3倍。 (1)X与Y所形成化合物晶体的晶胞如右图所示。 ①在1个晶胞中,X离子的数目为 。 ②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2)在Y的氢化物(H2Y)分子中,Y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 。 (3)Z的氢化物(H2Z)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H2Y,其原因是 。 (4)Y 与Z 可形成YZ2- ①YZ2-的空间构型为 (用文字描述)。 ②写出一种与YZ4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 。 (5)X的氯化物与氨水反应可形成配合物[X(NH3)4]Cl2,1mol该配合物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 。 【答案】21.(12分)选做题 A.物质结构与性质 (1)①4 ②ZnS (2)sp3 (3)水分子与乙醇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4)① 正四面体 ②CCl4 或SiCl4 等 (5)16 mol 或16伊6. 02×1023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晶体结构与计算、原子轨道杂化类型、分子空 间构型、氢键、配合物等《选修三》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本题基础性较强,重点特出。 元素X 位于第四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 2,显 然是锌。元素 Y 基态原子的 3p轨道上有 4 个电子,即硫。元素Z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的 3 倍,为氧。 (1)①在1 个晶胞中,Zn离子的数目为 8×1/8+6×1/2=4。 ②S 离子的数目也为4,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ZnS。 (4)①SO 42-的空间构型根据 VSEPR 模型与杂化类型可知无孤对电子为正四面体。 ②SO4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 CCl4 或SiCl 2 (5)锌的氯化物与氨水反应可形成配合物[Zn (NH3)4]Cl2,1mol 该配合物中含有 σ键的数目既要考虑到配体中,还要考虑配体与中心原子之间的配位键,因此 1mol 该配合物中含有 σ键 的数目为16mol 或16 ×6.02 ×1023个。 备考提示:《选修三》的知识点是单一的、基础的,高考结构题的考点相对比较稳定,要 让学生抓住重点,明确考试的题型和考点,1-3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价电子排布式)、杂化方式、化学键类型、晶体结构、配合物、电负性和电离能大小比 较、等电子体、氢键等知识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重点。狠抓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的巩固和 运用,这是我们高三复习的灵魂所在。 【试源】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江苏 31.[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13分) (1)依据第2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参照右图B、F元素的位置,用小黑点标出C、N、O三种元素的相对位置。 (2)NF3可由NH3和F2在Cu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直接得到:  ①上述化学方程式中的5种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_________(填序号)。 a.离子晶体 b.分子晶体 c.原子晶体 d.金属晶体 ②基态铜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3)BF3与一定量水形成(H2O)2·BF3晶体Q,Q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R:  ①晶体Q中各种微粒间的作用力不涉及___________(填序号)。 a.离子键 b.共价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 e.氢键 f.范德华力 ②R中阳离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阴离子的中心原子轨道采用_______杂化。 (4)已知苯酚()具有弱酸性,其Ka=1.1 ×10-10;水杨酸第一级电离形成的离子能形成分子内氢键。据此判断,相同温度下电离平衡常数Ka2(水杨酸)_______Ka(苯酚)(填“>”或“<”),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2)①a、b、d ②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3d104s1 (3)①a、d ②三角锥型 sp3 (4)< 中形成分子内氢键,使其更难电离出H+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考查了电离能、电子排布式、空间构型、杂化以及氢键等知识。 (1)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是氮的2p轨道处于半满状态2p3,使其结构相对较为稳定,致使其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的碳、氧元素。 (2)①NH3、F2、NF3为分子晶体,铜为金属晶体,而NH4F是由NH4+和F(组成的为离子晶体。 ②铜的原子序数为29,处于ⅠB族,故其电子排布式为:1s11s22s22p63s23p63d104s1。 (3)①在Q晶体中H2O是由共价键组成的分子、除存在共价键外,B最外层有3个电子,与F原子形成共价键,B原子提供空轨道与O原子间形成配位键,除分子间作用力外,H2O的氧原子与的氢原子键存在氢键。 ②H3O(中的氧原子是sp3杂化,形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阴离子的B原子形成四条单键,无孤对电子对,故其杂化类型为sp3。 (4)当形成分子内氢键后,导致酚羟基的电离能力降低,故其第二电离能力比苯酚小。 【试源】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福建) 19.[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20分) 19-I(6分)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CaC2 B.N2H4 C.Na2S2 D.NH4NO3 【答案】AC 【解析】略。 【试源】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海南卷 19.[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20分) 19-II(14分)图A所示的转化关系中(具体反应条件略),a、b、c和d分别为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常见单质,其余均为它们的化合物,i的溶液为常见的酸,a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的晶胞如图B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B对应的物质名称是 ,其晶胞中的原子数为 ,晶体类型为 。 (2)d中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3)图A中由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 ,原因是 ,该物质的分子构型为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 (4)图A中的双原子分子中,极性最大的分子是 。 (5)k的分子式为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答案】 (1)金刚石 8 原子晶体 (2)1s22s22p63s23p5 (3)H2O 分子间形成氢键 V形(或角形) sp3 (4)HCl (5)COCl2 sp2 极性 【解析】(1)每个原子周围有4个键,判断为金刚石。(2)a为C,则b为H2、c为O2,因i是常见的酸,只由b、d形成可判断为盐酸,则d为Cl2。(3)除a、b、c、d外,f为CO,g为CO2,i为HCl,而k与水反应生成CO2与盐酸,该反应没在教材中出现过,且由f、d反应得到,应含C、O、Cl三种元素,只能判断为COCl2(在历届高考中有出现过)。所有两元素形成的物质中,只有水是液态,其它都是气体。(4)所有双原子分子中,只有H、Cl电负性差值最大,因而极性最大。(5)COCl2中羰基的平面结构显示其为sp2杂化。 【试源】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海南卷 8. X、Y、Z、R为前四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单质与氢气可化合生成气体G,其水溶液pH>7;Y的单质是一种黄色晶体;R基态原子3d轨道的电子数是4s轨道电子数的3倍。Y、Z分别与钠元素可形成化合物Q和J, J的水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可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I;Z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与G反应生成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固体的晶体类型是 。 (2)Y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① ;G分子中X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 ② 。 (3)L的悬浊液中加入Q的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其原因是 。 (4)R的一种含氧酸根RO42-具有强氧化性,在其钠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变为黄色,并有无色气体产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答案】 (1)离子晶体;(2)1s2 2s2 2p6 3s2 3p4,sp3杂化;(3)Ksp(AgCl)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