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 从右图的发射现场可以看到:从火箭的下部喷射出红棕色的气体,关于这种红棕色气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可以喷洒NaOH溶液吸收
B.红棕色气体是NO2,可以喷洒稀碱溶液吸收
C.红棕色气体是N2O4,可以喷洒稀碱溶液吸收
D.红棕色气体是NO,可以喷洒NaOH溶液吸收
2.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 )
气体
a
b
c
A
NO2
浓硝酸
铜片
浓硫酸
B
SO2
浓硫酸
Fe
浓硫酸
C
NH3
浓氨水
生石灰
碱石灰
D
Cl2
浓盐酸
MnO2粉末
浓硫酸
【解析】B中Fe与冷的浓硫酸不反应;C中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方法不正确;D中用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需要加热。
【答案】A
3.实验室收集NO、NO2两种气体( )
A.均可用排水法
B.均可用向上排气法
C.NO用向上排气法,NO2用排水法
D.NO用排水法,NO2用向上排气法
4.现有等体积混合而成的4组气体:①NO2+NO、②NO2+O2、③HCl+N2、④Cl2+SO2。现将其分别通入体积相同的试管中并立即倒立在足量水中,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h3、h4,则高度关系是( )
A.h4>h2>h3>h1 B.h4>h3>h2>h1
C.h2>h3>h1>h4 D.h3>h2>h1>h4
5.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态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表中的( )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2
H2O
B
NO
4 mol·L-1 NaOH溶液
C
Cl2
饱和NaCl溶液
D
NH3
1 mol·L-1盐酸
【解析】A项能形成喷泉,但最终溶液充满烧瓶的,不符合题意;B、C项不能形成喷泉;D项能形成喷泉,且溶液最终充满烧瓶。
【答案】D
6.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与浓盐酸反应产生了NH4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
D
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解析】B项,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因为它不具有挥发性;C项,不一定是AlCl3溶液,也可能是MgCl2等;D项,NH3不是碱,它是碱性气体。
【答案】A
7.无色的混合气体甲中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气体甲经过下图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2、CO2 D.NO、CO2、N2
8.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下列实验事实与硝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酸性和强氧化性
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强氧化性
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
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强氧化性
9.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两个容积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满NO2和NO气体,分别倒置于水槽中,然后通过导管缓慢通入氧气,边通边慢慢摇动试管,直到两个试管内充满液体。假设试管内的溶质不向水槽中扩散,则两个试管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1 B.5∶7 C.7∶5 D.4∶3
【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取决于NO2与NO的体积,由于NO2与NO体积相同,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相等,即两试管中HNO3的浓度相等。
【答案】A
10.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从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亚硫酸钡
D.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11.“绿色化学实验”已走进课堂,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①实验室收集氨气采用图1所示装置 ②实验室中做氯气与钠的反应实验时采用图2所示装置 ③实验室中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气与酸生成铵盐的实验 ④实验室中采用图3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 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60 mL B.45 mL
C.30 mL D.15 mL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0分)下面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反应转化关系图,其中部分产物已略去。常温下,G为固体单质,B、I为液体,其余都为气体。A为化合物,I的浓溶液与G在加热条件下生成F、B和C。H可用作工业上冶炼金属的还原剂。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C 。
(2)写出F+B→I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G和I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14分)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下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 、氢气 。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 、 。
(3)由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 (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 。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 ,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H+、OH-、 、 离子。
(2)干燥气体 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
(3)不会 因为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氢气两种气体
(4)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4NH3+5O2 4NO+6H2O
(6)NH4+ NO3-
15.(12分)在浓硝酸中放入抽动的铜丝,如下图所示。
(1)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为 。
(2)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 。
(4)若将12.8 g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耗完时,共产生气体5.6 L(标准状况)。则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所得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解析】(1)(2)铜与浓硝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不断减小,故反应的后阶段发生的是铜与稀硝酸的反应。(3)反应完成后,反应体系中有:Cu、Cu2+、NO3-,加入稀硫酸后,H2SO4电离出的H+与溶液中的NO3-结合,又生成了HNO3,故又会有Cu溶解。
(4)产生的5.6 L气体是NO2、NO的混合气体。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算出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再根据Cu的量可算出起酸性作用的HNO3的物质的量。即:
反应消耗HNO3的总物质的量=起酸性作用的HNO3的物质的量+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
=2n(Cu)+n(混合气体)
=2×
=0.65 mol。
生成NO2、NO的总物质的量为0.25 mol,Cu的物质的量为0.20 mol,根据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有:
(2)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3)加入稀H2SO4后,H2SO4电离出H+与原来溶液中的NO3-构成强氧化性条件(即相当于溶液中又生成了稀硝酸),故又会有Cu溶解
(4)0.65 mol 41.2
16.(2010·重庆理综)(16分)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挤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为保证在装置4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装置3应装入 ;若取消3,在4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原因是 。
(4)为实现氨催化氧化,也可用装置5替换装置(填装置代号);化合物X为(只写一种),Na2O2的作用是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