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升级训练12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2山东威海一模,1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把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可验证SO2的漂白性
B.中和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C.将10 g CuSO4·5H2O溶解在90 g水中配制10%的CuSO4溶液
D.NaOH溶液保存在带橡胶塞的玻璃试剂瓶中
2.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B.滴定用的锥形瓶和滴定管都要用所盛溶液润洗
C.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常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硝酸和少量铁粉
D.精制含有Ca2+、Mg2+、SO的粗盐时,先加BaCl2,再加Na2CO3
3.(2012江西九江一模,6)对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实验Ⅱ: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C.实验Ⅲ:试管中立刻出现血红色沉淀
D.实验Ⅳ: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4.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水润湿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
B.用量筒量取20 mL 0.500 0 mol·L-1 H2SO4溶液于烧杯中,加水80 mL,配制成0.100 0 mol·L-1 H2SO4溶液
C.实验室用图Ⅰ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氨气
D.实验室用图Ⅱ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5.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干燥SO2 B.实验室制取并收集O2
C.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D.吸收氨气
6.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溴水和碘水中分别加入少量CCl4,振荡后静置,下层的颜色都比上层深
B.用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
C.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0.400 0 g食盐,配成500 mL浓度为0.020 0 mol·L-1的食盐水
D.某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该气体一定是SO2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里需要480 mL 2.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溶液时先称量氢氧化钠固体38.4 g,然后再按照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的步骤进行操作
B.用标准盐酸滴定NaOH溶液测其浓度时,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没用标准盐酸润洗,直接装标准盐酸滴定,所测的碱液浓度偏低
C.蒸发硫酸铜溶液时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并用坩埚钳夹取蒸发皿
D.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硫酸,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二、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8.(2012河南开封二模,27)(14分)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固定、加热仪器和橡胶管略)进行有关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①制取NH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下同),装置中所盛试剂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证明氨气已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氨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得到氮气和铜,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氮气(可含有少量的水),应使用上述仪器中的(按气流方向从左向右列出):②→________,此时③中应盛放________。
9.(15分)明矾石是制取钾肥和氢氧化铝的重要原料,明矾石的组成和明矾相似,此外还含有氧化铝和少量的氧化铁杂质。具体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所用到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溶液3制取氢氧化铝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矾石焙烧时产生SO2气体,请你写出能验证SO2气体具有还原性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验证溶液1中有NH的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Fe2O3与CO反应来制取单质Fe。
①请你按气流由左到右方向连接下列各装置,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③在点燃B处的酒精灯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5分)碳酸钠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工业碳酸钠大多采用侯氏制碱法制取,所得碳酸钠样品中往往含有少量NaCl,现欲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方案一:沉淀分析法
(1)把一定质量的样品溶解后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将所得物________(填操作步骤)、洗涤、烘干、称量。洗涤沉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气体分析法
(2)把一定量的样品与足量盐酸反应后,用如图装置测定产生CO2气体的体积,为了测定结果准确,B中的溶液最好采用________(从下列各选项中选取)。
a.饱和碳酸钠溶液 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c.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硫酸铜溶液
若直接采用如图装置,选用该溶液后实验结果仍然不够准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三:质量差分析法
(3)把一定质量的样品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采用如图所示装置,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质量,利用其质量差求算样品的纯度。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有:①在干燥管内填满碱石灰,质量为m g ②取n g样品装入广口瓶中 ③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④缓慢鼓入空气数分钟,再称量干燥管质量为w g ⑤关闭止水夹 ⑥打开止水夹 ⑦缓慢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⑧缓慢鼓入空气数分钟。
Ⅰ.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写序号):
③→________→⑧→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④
Ⅱ.若去掉装置A,测定结果________;若去掉装置B,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11.(14分)熟悉和使用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及用品,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仪器a.分液漏斗 b.试剂瓶 c.集气瓶 d.滴定管 e.容量瓶 f.量筒 g.托盘天平中,标有“0”刻度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磨砂”是增加玻璃仪器密封性的一种处理工艺,在下列仪器中,没有用到“磨砂”工艺处理的有________(填序号)。
a.试管 b.分液漏斗 c.带滴管的试剂瓶(滴瓶) d.集气瓶 e.酸式滴定管 f.碱式滴定管
(3)用装置甲、乙、丙和乳胶管组成一套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可用于制取并收集NH3或HCl气体,可供选择的液体试剂有:浓硫酸、浓盐酸、浓氨水,丙中试剂为紫色石蕊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制取某气体的过程中,丙中的石蕊溶液变红,且烧瓶中的试剂A与分液漏斗中的试剂B均为无色液体,则试剂A为________,制取该气体利用了B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丙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变蓝,说明乙中气体已集满。若石蕊溶液变蓝,则烧瓶甲中应加入的固体试剂A为________。
②若在乙中收集氨气,气体流经装置的顺序是:a―→______―→______―→d(填接口代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SO2不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褪色,A不合理;B会使滴定结果偏高,错误;C会使结果偏低,只有D正确。
2.D 解析:A应该用湿抹布盖灭、B锥形瓶不能用待盛液润洗、C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且混入了新的杂质NO,应该加入稀硫酸,只有D正确。
3.D 解析:A下层为紫色;B中弱碱氨水不与Al(OH)3反应,沉淀不溶解;C中是红色液体;D中CaO吸收水分,饱和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只有D正确。
4.D 解析:A项,用pH试纸测溶液pH时不能用水润湿;B项,20 mL H2SO4加80 mL水配成的溶液体积不等于100 mL,且量筒的读数精确到0.1 mL;C项,在气体收集装置中,不能用密封的橡皮塞塞紧管口,会导致无法排气,易爆炸。
5.C 解析:碱石灰与SO2反应,A错误;O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应在制取氧气的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堵塞导管,B错误;导气管中的氨气与稀硫酸接触且反应,不能防止倒吸,D错误。
6.A 解析:溴、碘易溶于CCl4,CCl4密度比水大,A正确;FeCl2也与NaOH溶液反应,B错误;托盘天平精确到0.1 g,C错误;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D错误。
7.D 解析:A选项应该配制500 mL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 g,错误;B选项相当于降低了盐酸的浓度,消耗HCl体积偏大,依c(NaOH)=,使结果偏高;C蒸发皿可直接加热;D胶体中滴加稀硫酸(电解质)胶体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铁沉淀与稀硫酸反应。
二、简答题
8.答案:(1)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③⑨ 氨气难溶于该试剂,且不与氨气反应,不易挥发
(2)在烧瓶导管处接上导气管,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气管末端插入水槽中,用热毛巾捂着烧瓶,观察导气管末端是否有气泡冒出,移开热毛巾一段时间,再观察导气管末端是否有一段水柱 ⑥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试纸变蓝(或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管口,有白烟生成)(其他合理答案参照本标准给分)
(3)2NH3+3CuO3Cu+N2+3H2O ⑦→⑧→③→④ 稀硫酸
解析:(1)测定氨气体积,需采用装置③把气体体积转化为液体体积,然后用装置⑨测量液体体积;(3)首先用装有碱石灰的⑦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然后通入⑧中,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氮气不纯,应该用排水法收集,收集前还应除去氮气中的氨气。
9.答案:(1)烧杯、玻璃棒、漏斗
(2)2[Al(OH)4]-+CO2===2Al(OH)3↓+H2O+CO[或2AlO+3H2O+CO2===2Al(OH)3↓+CO]
(3)SO2+Br2+2H2O===H2SO4+2HBr(或SO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4)取少许溶液1,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有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证明有NH
(5)①E→B→C→D
②将导气管插入水槽中,关闭两处活塞,微热,导气管口有气泡产生,放置一段时间,导气管中形成水柱
③检验CO气体纯度
④除去CO中的CO2气体利于CO点燃
解析:(1)操作①包括溶解和过滤;(2)溶液3与CO2反应生成Al(OH)3,可知溶液3含有[Al(OH)4]-(或AlO);(5)依据造气→除杂→干燥→主题实验→尾气处理,可知A是除杂,干燥装置只能用E,由④问可知一定用了C装置,C装置如果在主题实验B装置之前,就与A装置重了,只能在B装置后。
10.答案:(1)过滤 向过滤器中的沉淀加蒸馏水至浸没过沉淀物,静置过滤,重复2~3次
(2)b 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3)Ⅰ.② ① ⑦ ⑤
Ⅱ.偏小 偏大
解析:(2)CO2不易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选项较好。(3)Ⅰ.检验完装置的气密性及装入样品后,需排尽装置中的CO2,防止干扰实验,排尽装置中的CO2后干燥管中加入碱石灰,进行实验,最后还得把装置中残留的CO2全部被碱石灰吸收。Ⅱ.去掉A装置不能使生成的CO2全部被碱石灰吸收,测量结果将偏小;若去掉装置B,水蒸气也被碱石灰吸收,测量结果将偏大。
11.答案:(1)dg
(2)af
(3)①浓盐酸 吸水性 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NaOH或CaO或碱石灰 ②c b
解析:(3)①根据丙中石蕊溶液变红知制备的气体为氯化氢,因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故A为浓盐酸。石蕊溶液变蓝则知制备的气体为氨气,固体A为碱石灰等碱性固体。②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比空气轻,故连接顺序为acbd。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