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化学第一部分专题1 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于其具有信息量大、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角度和层次多,且评分较客观等优点,在各类中考试卷中已成为固定题型。在化学中考试卷中,选择题一般占48%—50%。因此,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了解化学选择题的特点、类型、掌握解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保障。本文拟从这些方面作简单介绍,旨在抛砖引玉。
一、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二、解答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
解答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是:
1. 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和“问句”的含义;
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
3. 转换思维方向,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去伪存真,准确求解。
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判断法
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例1. 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气体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例2. 臭氧()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属于( )
A. 非金属单质 B. 金属单质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2)筛选淘汰法
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例3. 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 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脏物
D. 用含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例4.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1>;<2>。若需制备相同质量的铜,在实际过程中,两条途径所消耗的有关物质质量相等的是( )
A. B. C. 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铁、氧化物、稀硫酸、铜的相互关系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要领的掌握。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个重要的操作要领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这样,途径<1>实际消耗的氢气质量就大于理论计算的质量,同样消耗铁、稀硫酸的质量也是实际值大于理论值;途径<2>中它们的实际值等于理论值。经筛选、淘汰,正确答案为B。
(3)信息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实验类和规律类选择题。
例5. 图1中,试管内收集了满满一试管不同的气体(①,②,③,④),将试管倒扣在盛有水的烧杯中。试管内水位上升的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图1
A. ②③④① 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②①③④
例6. 下列反应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①碳酸盐溶于酸,②酸性氧化物溶于水,③酸性氧化物溶于碱,④碱性氧化物溶于酸,⑤碱性氧化物溶于水,⑥金属溶于酸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C. ①③④
(4)分析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化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此方法常用于解答原理类、计算类、图表类选择题。
例7.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Q的质量为9g
B. 反应后生成15gZ
C. 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D. 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例8. 将质量分数为5.2%的溶液,放入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中,通电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符合表中关系的是(提示:电解溶液实质是电解水,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序号
质量分数%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
A
6.2
78
9.5
B
6.2
76
9.5
C
4.2
0.60
4.7
D
4.2
4.7
0.60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及对电解水实验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掌握。
题目中的提示说明电解前后溶液中质量没有改变而水的质量减少了,所以溶液中的质量分数应该增大。由此可以淘汰答案C、D。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且他们的质量比为8:1,根据计算得出正确答案为B。
【数据迷惑型】
一、虚设数据迷惑
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是解题不必要的,把本属于概念判断型或规律应用型的试题伪装成计算题,这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声东击西,使答题者落入“圈套”。同学们如想准确无误地越过障碍,必须能理清思路,化解迷惑,揭示本质。
二、多余数据迷惑
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有必要数据,又有无用数据。无用数据的给出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常常对同学们的思维产生极大的干扰作用。
例2. 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7.62%、含2.38%。取此样品1g,加入到46mL 3.65%的盐酸(密度为)中,过量的酸再用7%的KOH溶液中和至中性,最后将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的质量是( )
A. 1.07g B. 3.43g C. 4g D. 4.5g
三、缺少数据迷惑
即试题没有给出数据,给人一种无法解答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给出的数据较隐蔽。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内部挖掘,寻找物质之间的特殊联系,如等量关系、配比关系、差量关系等,找到解题突破口。
例3. 纯净的碳酸氢钙固体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
A. 50% B. 75% C. 92.7% D. 100%
四、隐含数据迷惑
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比较隐晦,不易为同学们直接利用。遇到此类题时,同学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化暗为明,化曲为直。
例4. 已知由丙烯酸()与己烯()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B. C. D.
[]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的部分与己烯的质量分数总共为,则此部分组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故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D。
【计算型选择题】
1. 原子守恒法
例:1L丙烷与xL的O2混合点燃,丙烷完全反应后,生成混合气体体积为aL(气体体积均在120℃,测定),将aL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碱石灰后,测得剩余气体的体积为bL,若,则x的值为( )
A. 4 B. 4.5 C. 5.5 D. 6
2. 极值法
例: 经多步裂化,最后完全转化为
五种气体的混合物。该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
A. 28 B. 30 C. 38 D. 40
3. 通式法
例:若1mol某气态烃完全燃烧,需要,则( )
A. B.
C. D.
解析:根据烃完全燃烧的通式。
依题意
当时,。
故选B。
4. 差量法
例:室温时20ml某气态烃与过量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到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ml,剩余气体再通过苛性钠溶液,气体又减少了40ml。则该气态烃的分子式为( )
A. B.
C. D.
5. 最简式法
例:某烃的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0%,则它的分子式是( )
A. B.
C. D.
6. 变式法
例:下列各组物质中各有两组分,两组分各取1mol,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两者消耗氧的量不相同的是( )
A. 乙烯和乙醇
B. 乙炔和乙醛
C. 乙烷和乙酸甲酯
D. 乙醇和乙酸
7. 平均值法
例:常温下,将气态烷烃和烯烃按体积比5:1混合,混合气体是相同条件下等质量氢气体积的1/16,则混合气体的组成为( )
A. 甲烷和乙烯 B. 乙烷和丙烯
C. 丁烷和丁烯 D. 甲烷和丁烯
8. 规律法
例: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L该混合烃与9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
A. B.
C. D.
解析:显然,题给氧气对各选项物质均为过量,完全氧化产物均为CO2和水蒸气。又由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不变,根据烃完全燃烧的规律,可确定混合烃中的氢原子数一定等于4。再利用平均组成法确定B项不符合此条件,又由于两种气态烃必须以任意比例混合,故D项也不符合。选B、D。
9. 平均组成法
例: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得和水。则混合气体中( )
A. 一定有甲烷
B. 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 一定没有乙烷
D. 一定有乙炔
【化学平衡选择题】
一、考查等效平衡规律
例1、将2molA和1molB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a。假设该反应的条件分别和下列各选项的条件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在恒温恒压下,当x=1时,按1.5molA、1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B. 若在恒温恒容下,当x=2时,将2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C. 若在恒温恒压下,当x=3时,按1molA、1molB、6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
D. 若在恒温恒容下,按0.6molA、0.3molB、1.4molC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a,则x为2或3
点评:解答本类习题,理解并熟悉等效平衡规律。具体规律如下:
1. 对于一般可逆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2. 在恒温恒容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3. 在恒温恒压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二、考查极限转换思想
例2、一定温度下,将2molA、2molB、2molC的气体混合物充入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恢复到起始温度,测得容器内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则容器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A. B.
C. C D.
解析:将2molA、2molB、2molC的气体混合物充入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后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即反应后容器中气体总量为。此题可按照极限转换思想去考虑,若该反应中最多得到的气体总量,即为容器中可能发生的反应。A项反应可让其逆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B项反应气体总量始终不变,为6mol;C项反应可让其逆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D项反应可让其正向进行,最多得到的气体量是。
三、考查化学平衡基础理论
例3、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或通入一定量A、B、C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如图1所示),3min后给体系加热,气体C的体积分数和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均随温度发生了图示变化(如图2、3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A. 前2min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2CB
C.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D. A、B一定均为气态
答案:B、D。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此类试题往往还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知识,以图表作为载体进行考查。
【有机化学选择题】
一、考查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围绕有机分子构成原子在空间共线或共面,根据分子式来确定分子结构。
例1:研究发现,烯烃在合适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双键断裂、两端基团重新组合成新烯烃。若与的混合物发生该类反应,则新生成烯烃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可能为( )
A. 2,3,4 B. 3,4,5 C. 4,5,6 D. 5,6,7
二、考查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判断,或由单体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例2:有4种有机物:① ② ③ ④CH3-CH=CH—CN,其中可用于合成结构简式为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确组合为( )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首先清楚由单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加聚反应,二是通过缩聚反应,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加聚是通过不饱和键的相互加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而缩聚必须具有“两只手”,通过“手拉手”脱下小分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这两只“手”可以是—OH与—COOH,—NH2与—COOH,—OH与—OH,酚与醛等。由高分子分割成小分子,再由小分子加聚得到高分子加以验证,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
三、考查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例3:主链含5个碳原子,有甲基、乙基2个支链的烷烃有( )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四、考查由有机物的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
例4: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
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
B. 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 不能与氢溴酸发生加成反应
例5:二甘醇可用作溶剂、纺织助剂等,一旦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二甘醇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二甘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B. 能发生取代反应
C. 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D. 符合通式
解析:由二甘醇的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来确定其具有的性质,由结构特点写这一类物质的通式及物理性质。答案为B项。
选择题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备选项不仅提供选择答案,同时也隐含着某些信息。特别对于计算型选择题来说,充分利用题干和备选项的隐含信息能大大缩短思维进程,避免繁琐计算,提高解题速度。
【解题技巧】
例1 0.1mol某元素的单质直接跟氯气反应,质量增加了7.1g,这种元素是( )。
A. P B. Na C. Al D. Zn
例2 常温下,等体积的NO和混合,则所得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31 B. 41.3 C. 46.5 D. 39
例3 1mol CO和1mol H2O(g)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里反应,生成,当改为4mol时,在上述条件下,生成的物质的量为( )
A. 0.50mol B. 0.67mol C. 2.50mol D. 0.95mol
例4 在天平两边各放置一个盛有同浓度等体积的足量盐酸的烧杯,把天平调至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3.6g镁粉,为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端烧杯中应放入铝粉的质量为( )。
A. 3.49g B. 3.54g C. 3.60g D. 3.71g
【突破陷阱】
一、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突破“陷阱”
认真正确地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
例1、 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和浓度的乘积为,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A. B. C. D.
解析:选择题中常出现“一定能”“一定不能”“可能”等字眼,审题时一定要看清楚。根据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和浓度的乘积为可知,此时水的电离收到抑制,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答案:D。
二、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突破“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
例2 、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 ②二氧化锰 ③高锰酸钾中,可以作催化剂的是(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 D. ②③
三、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突破“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3、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HNO3和2molH2SO4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A. 2mol B. 3mol C. 4mol D. 5mol
四、克服思维定势,突破“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例4、将pH为5的稀硫酸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约为( )
A. 1:1 B. 1:2 C. 1:10 D. 10:1
五、提取信息,突破“陷阱”
在审题时,看清题干中的每一个字,特别是关键信息,谨防粗心大意,而落入“陷阱”。
例5. 在25℃时,将2个铜电极插入到一定的饱和溶液中,通直流电电解并不断搅拌,当阴极上收集到amol气体的同时,溶液中析出了bmol的结晶水合物,若保持温度不变,则所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专题训练】
1.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 )
A.分子晶体 B.原子晶体
C.离子晶体 D.何种晶体无法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晶体类型的概念及不同类型晶体性质上的不同点。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只可能是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和离子晶体常温常压下为固态。分子晶体三态变化时克服的是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未遭到破坏,因此晶体类型不变。
答案:C
2.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
A.乙烯的实验式:C2H4 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D.臭氧的分子式O3
3. 25℃、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285.8 kJ/mol、890.3 kJ/mol、2 800 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s)+ O2(g)=CO(g);△H=-393.5 kJ/mol
B.2H2(g)+O2(g)=2H2O(g);△H=+571.6 kJ/mol
C.CH4(g)+2O2(g)=CO2(g)+2H2O(g);△H=-890.3 kJ/mol
D.C6H12O6(s)+3O2(g)=3CO2(g)+3H2O(l);△H=-1 400 kJ/mol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材料是指一种称为“纳米”的新物质制成的材料
B.绿色食品是指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C.生物固氮是指植物通过叶面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
D.光导纤维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材料制成的
解析:本题以生产、生活为载体,通过“绿色食品”、“纳米材料”这样一些专用名词综合考查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物质的组成、性质等知识。属于一道跨学科综合题。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甲醇、氧气和氢氧化钾溶液组成的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
CH3OH+H2O-6e-= CO2↑+6H+
B.在NaHSO4溶液中加Ba(OH)2至中性
H++SO42-+Ba2++OH-= BaSO4↓+H2O
C.苯酚钠的水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
2C6H5Oˉ+CO2+H2O→2C6H5OH+CO32-
D.用侯氏制碱法制得NaHCO3
Na++NH3+CO2+H2O = NaHCO3↓+NH4+
6.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下列离子:Fe3+、SO42-、Al3+和M离子,且这四种离子Fe3+、SO42-、Al3+和M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4:1:1,则M离子可能为下列中的( )
A.Na+ B.I- C.S2- D.Cl-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和电荷守恒可知M应带有1个单位的负电荷,又碘离子不能与铁离子大量共存,所以M只能为选项中的氯离子。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和石英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B.遗弃的废旧电池、塑料袋、废纸、破布都会造成水污染
C.苏丹红、谷氨酸钠(味精)、碳酸氢钠(小苏打)、亚硝酸钠、明矾等都是在食品加工或餐饮业中禁止使用或使用量要严加控制的物质
D. 纳米装饰材料是一种不会产生甲醛、芳香烃及氡等会造成居室污染的绿色产品
8.下列叙述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常温常压下,1 mol甲基(—CH3)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②由Cu、Zn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若Cu极生成0.2gH2,则电路通过电子0.2NA
③在标准状况下,11.2 L NO与11.2 L O2混合后气体分子数为0.75NA
④常温常压下,16 g O3所含的原子数为NA
⑤1 mol C10H2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31 NA
⑥1 mol Cl2发生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一定是2 NA
⑦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含分子数为NA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⑦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C。
解析:甲基是甲烷失去一个H原子后剩余的部分,所以一个甲基中的电子数是9,则
1mol甲基(一CH3)所含的电子数应为9NA;铜锌原电池中正极上生成0.1molH2,需得到0.2mol电子,所以电路中通过的电子也是0.2NA; NO与O2在标况下反应生成NO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的NO2为0.5mol,剩余的O2为0.25mol,即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为0.75mol,但NO2还有一个平衡:2NO2 N2O4,而此平衡的存在就使气体的总的分子数小于0.75mol;O3是氧的单质,所以16gO3中所含只有氧原子,氧原子个数为NA;甲烷分子中的共价键数为4,乙烷为7,丙烷为10,以此类推,可知含有10个碳原子的烷烃其中所含的共价数为310+1=31;氯气只作氧化剂时,1 mol Cl2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为2mol,但在发生歧化反应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例如,氯气与水反应时,1 mol Cl2发生反应时,转移的电子为1mol;标准状况下,水呈液态,故22.4L的水并不是1mol。
9.下图中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IVA~VIIA族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 )
A.H2S B.HCl C.PH3 D.SiH4
10.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下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深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
解析:本题考查了置换反应和原电池的有关知识。
1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三种微粒An+、Bn-、C,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关系:C>B>A
B.微粒半径关系:Bn->An+
C.C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原子半径关系是A<B<C
12.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3B(g) 2C(g);△H<0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
A.图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B.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Ⅲ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解析:图I中,在乙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明显比在甲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快;在乙条件下C的平衡浓度,比在甲条件下的C的平衡浓度大,相比较而言,条件乙既有利于此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又有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说明甲、乙两个条件不仅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而且影响化学平衡,而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因此A项是错误的。图Ⅱ在乙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比在甲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慢,如果甲、乙两个条件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从化学反应速率来讲,是甲的压强较高,而在乙条件下B的转化率,比在甲条件下B的转化率高,说明条件乙有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而所给反应正反应气体体积减小,不符合勒夏特列原理,因此B项也是错误的。温度高化学反应速率快,则甲的温度高,但是由于正反应放热,不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C项是正确的。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因此D项是正确的。
答案:A B
13.下列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且电子转移数为0.1mol的是( )
A.已知:Cu+2Fe3+=2Fe2++Cu2+。将6.4gCu片放入0.1 mol/L的FeCl3溶液中充分反应
B. R2O82-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2+氧化成MnO4-,而R2O82-离子变为RO42-,若得到的溶液中含MnO4-0.2mol
C. C1O2是一种杀菌、消毒、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制备原理:2KClO3
+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标况下制得气体为1.12L
D.臭氧可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其原理为:O3+2KI+H2O=2KOH+I2+O2,测得1000mL溶液中的pH=13
14.将pH=1的盐酸平均分成2份,1份加入适量水,另一份加入与该盐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适量NaOH溶液后,pH都升高了1,则加入的水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 )
A.9:1 B.10:1 C.1l:1 D.12:l
解析:此题是关于pH的计算,综合性强,涉及溶液的稀释和酸碱中和后混合液的pH计算,具有一定的难度,解题的关键是概念清楚,公式准确,根据题意求解。将pH=l的盐酸加适量的水,pH升高了1,则体积是原盐酸体积的10倍,说明所加的水的体积是原溶液的9倍;另一份加入与该盐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适量NaOH溶液后,pH也升高了1。可设碱液体积x。依题意可列出下列等式:10-1×1-10-1·x=10-2(1+x),解之得x=9/11,则加入的水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9:9/11=11:1,故答案为C。关于pH的计算,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C
15.下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200℃和300℃时,有反应A(g)+B(g)C(g),△H体系中B的百分含量和时间t的关系,下列对△H的数值和表示300℃
时的变化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H<0,R曲线 B. △H>0,R曲线
C. △H<0,S曲线 D. △H>0,S曲线
16.将1molCO和1molH2O充入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反应
H2O (g) + CO(g) H2 (g) + CO2(g)
达到平衡时,发现有50%的CO转化为CO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将1molCO和2molH2O充入反应器中,则反应达平衡后,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可能为( )
17.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的醋酸铵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c(H+)=c(OH-)=10-7mol·L-1
B. 在pH=2的醋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c(酸)=2mol·L-1的某酸溶液后,混合溶液的pH一定会减小
C. pH相同的醋酸溶液和盐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至原溶液的m倍和n倍,若稀释后两溶液的pH仍相同,则m>n
D. 导电性强的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多
答案: C
解析:常温下的醋酸铵溶液,铵根离子和醋酸根离子均会水解,它们分别水解得到的H+和OH-的浓度相等,故溶液呈中性,此时,c(H+)=c(OH-)>10-7mol·L-1;B项中若加入的酸的酸性比醋酸还要弱,则有可能使溶液的pH增大;溶液的导电性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而非数目,D项错。
18.pH相等的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分别与足量NaAlO2溶液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的体积相等时,盐酸产生的沉淀多
B.当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的体积相等时,醋酸产生的沉淀多
C.若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则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比醋酸多
D.若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则加入醋酸溶液的体积比盐酸多
19.将镁片、铝片平行插入到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用导线连接成闭合回路,该装置在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镁比铝活泼,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Mg2+
B. 铝是电池负极,开始工作时溶液中会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C. 该装置的内、外电路中,均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D. 该装置开始工作时,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可不必处理
20:使用含铅汽油能使空气中的铅含量增多,引起铅中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铅
B.CO气体有毒,在生有炉火的居室中多放几盆水,可吸收CO
C.臭氧层的破坏对人类健康有害
D.绿色食品是指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与日常生活、生产、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基本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21.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糯米中的淀粉一经发生水解反应,就酿造成酒
B.福尔马林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但不可用来消毒饮用水
C.棉花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D.室内装饰材料中缓慢释放出的甲醛、甲苯等有机物会污染空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推理、分析,讨论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A
22.某炼金厂的废水因连降暴雨而溢出,导致河水严重污染。炼金废水中所含CN-有剧毒,其性质与卤素离子相似,还原性介于I-与Br-之间,HCN为弱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N-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HCN B.CN-可被Cl2氧化成(CN)2
C.在水溶液中(CN)2可被F-还原 D.HCN的电子式为H∶C N∶
23.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医学院研究所研制的小分子团水,解决了医务人员工作时的如厕难题。新型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渗透力强、生物利用率高、在人体内储存时间长、排放量少的特点。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 B.水分子中氢氧键缩短
C.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 D.水分子间结构、物理性质改变
24.下面有三则关于“CO2”的消息:
(1)《科学》杂志报道:在40Gpa的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K,人们成功地制得了原子晶体干冰。
(2)CCTV《科技博览》报道,2004年3月中科院首创用CO2合成降解塑料聚二氧化碳。
(3)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
针对以上消息,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①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点、沸点;②原子晶体干冰易汽化,可用作致冷剂;③原子晶体干冰的硬度大,可用作耐磨材料;④聚二氧化碳塑料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⑤聚二氧化碳塑料与干冰互为同素异形体;⑥聚二氧化碳塑料都属于纯净物;⑦聚二氧化碳塑料的使用会产生白色污染;⑧超临界二氧化碳与CO2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⑨超临界二氧化碳可能是一种原子晶体;⑩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利昂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A.②③④⑨⑩ B.②③④⑤⑥⑧⑩ C.①③④⑧⑩ D.③④⑦⑧⑨
25.赤藓糖醇是一种无热、不产生龋齿、不会引起血糖反应、抗氧化的新型天然甜味剂,它能带来良好的口感,给人美妙的味觉。和其他甜味剂同时使用可以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广泛用于各种功能性食品中。赤藓糖醇的分子式为:C4H10O4,结构式为:CH2OH(CHOH)2CH2OH,下列有关赤藓糖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赤藓糖醇是一种单糖
B. 赤藓糖醇是一种四元醇,其系统命名是丁四醇
C. 赤藓糖醇是一种无糖型植物甜味剂
D. 赤藓糖醇与葡萄糖、果糖等一样属于多羟基醛或酮
26.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是目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成分是青蒿素(是一种由青蒿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新型化学结构的抗疟药),结构如下图所示。有关该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16H22O5
B.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C.该化合物中含有过氧键,一定条件下有氧化性
D.青蒿素与维生素一样是水溶性的
27:实验室里需用480mL 0.1mol·L-1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 500mL水 B.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D.称取12.5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提示: A、C选项中加入500mL水,最后溶液的体积不止500mL,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通过计算不难知D选项符合题意。
28: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
A B C D
解析:A是一密封装置,不能用来吸收气体;C选项中漏斗口浸入溶液中,起不到防倒吸的作用,漏斗口接近液面即可。
答案:BD
29.下列实验方法:①用渗析法分离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混合液 ②用盐析法分离出皂化反应产生的高级脂肪酸钠 ③用蒸馏法分离C2H5OH与H2O的混合物 ④用分液法分离H2O和C2H5Br的混合物。你认为上述方法( )
A. 只有①不正确 B. ②③不正确
C. 只有③④正确 D. 全部正确
30.化学反应经常伴随着颜色变化,下列有关反映的颜色变化正确的是:
①蛋白质遇浓硝酸-黄色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蓝色③溴化银见光分解-白色④热的氧化铜遇乙醇-绿色⑤新制氯水久置后-无色⑥苯酚在空气中氧化-粉红色 ( )
A.①②③⑤ B.② ④⑤ C.①②⑤⑥ D. ②③ 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