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为37的是( )
解析:选C。本题常由于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不实造成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周期所含有元素的种类数最多分别为2,8,8,18,18,32,32,由此分析比较得出C符合题意。
2.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戊
解析:选C。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丙>丁>戊,A项错误;根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金属性:甲<丙,B项错误;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性:丙>丁>戊,由于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碱性越强,故氢氧化物的碱性:丙>丁>戊,C项正确;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则最外层电子数:甲<乙,D项错误。
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W、X、Y+、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依次为2、3、4、2(不考虑零族元素)。下列关于这些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X和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2种的二元化合物
B.W和X、Z两种元素分别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均有直线形分子
C.W、X和Y三种元素可以形成碱性化合物
D.Z和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其水溶液均呈酸性
解析:选D。W、X、Y、Z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之比为4,可以确定Y是Na,再根据W、X、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之比,可以推测W是C,X是O,Z是S。O与C、Na、S可形成CO、CO2、Na2O、Na2O2、SO2、SO3;CO2、CS2,均是直线形分子;C、O、Na组成的化合物为Na2CO3,其溶液呈碱性;S与Na组成的化合物水溶液呈碱性。
4.(2012·河南南平高三诊断性考试)短周期的三种元素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这三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b
c
A.a是一种活泼金属元素
B.c的非金属性比a强
C.b的氢氧化物是强碱
D.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
解析:选D。根据第1周期只有H、He两种元素及a、b、c三种短周期元素的相对位置可判断a为H、b为Be、C为Al;然后对照各选项判断D项正确。
5.(2012·山东日照高三月考)X、Y、Z、L、M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Z、L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础元素,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
(1)L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Z、X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1∶3和2∶4构成分子A和B,A的电子式为________,B的结构式为________。
(3)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L同一主族,Se原子比L原子多两个电子层,则Se的原子序数为______,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_。该族2~5周期元素单质分别与H2反应生成1 mol气态氢化物的反应热如下,表示生成1 mol硒化氢反应热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99.7 mol·L-1 b.+29.7 mol·L-1
c.-20.6 mol·L-1 d.-241.8 kJ·mol
(4)用M单质做阳极,石墨做阴极,NaHCO3溶液做电解液进行电解,生成难溶物R,R受热分解生成化合物Q。写出阳极生成R的电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R生成Q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X、Y、Z、L是组成蛋白质的四种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故分别为:H、C、N、O元素;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为Al,其在周期表的位置为第3周期第ⅢA族;再根据五种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l>C>N>O>H。
(2)N和H元素原子数目比为1∶3构成的分子为NH3,电子式为;2∶4构成的分子为N2H4,其结构式为。
(3)Se比O多两个电子层,共4个电子层,1→4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分别为:2、8、18、6,故其原子序数为34;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类似H2SO4,为H2SeO4。 非金属性越强,与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故2→5周期放出的热量依次是:d、c、b、a,则第4周期的Se对应的是b。
(4)Al做阳极失去电子生成Al3+,Al3++3HCO===Al(OH)3↓+3CO2,2Al(OH)3Al2O3+3H2O。
答案:(1)O 第5周期第ⅢA族 Al>C>N>O>H
(2)
(3)34 H2SeO4 b
(4)Al-3e-===Al3+ Al3++3HCO===Al(OH)3↓+3CO2↑,2Al(OH)3 Al2O3+3H2O
1.(2011·高考江苏卷)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X与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X>rY>rZ>rW>rQ
C.离子Y2-和Z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
解析:选A。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根据周期表的结构可推出元素分别为:X:N;Y:O;Z:Al;W:S;Q:Cl。A.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一般等于其主族数。B.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依次增大。C.离子Y2-和Z3+都为10微粒,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相同。D.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是与非金属性一致的,因此酸性Q的强。
2.(2011·高考安徽卷)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A.根据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化趋势,推出Al的第一电离能比Mg大
B.根据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推出卤族元素最高正价都是+7
C.根据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推出pH=6.8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根据较强酸可以制取较弱酸的规律,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
解析:选D。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A错误;卤素中的氟无正价,B错误;未标明温度,故pH=6.8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C错误;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是根据较强酸可以制取较弱酸的规律,D正确。
3.(2011·高考天津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e分别与氯气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氯化物相同
B.K、Zn分别与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所得溶液均呈中性
C. Li、Na、K的原子半径和密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D.C、P、S、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解析:选D。Fe与Cl2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氯化物分别是FeCl3和FeCl2,因此A错;由于ZnSO4能够水解生成Zn(OH)2和H2SO4而显酸性,因此B错;Li、Na、K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但密度:ρ(Na)>ρ(K),因此C错;D中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4>H2SO4>H3PO4>H2CO3,因此D正确。
1.以下有关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ⅠA族元素铯的两种同位素137Cs比133Cs多4个质子
B.同周期元素(除0族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第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解析:选B。 137Cs与133Cs质子数相同,A项错;B项正确;HX稳定性应是HF>HCl>HBr>HI,C项错;同主族金属元素的单质熔点逐渐降低,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熔点逐渐升高,D项错。
2.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X
Y
Z
W
A.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
B.Y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
C.W的非金属性比Z的弱
D.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在同主族元素中最强
解析:选A。根据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推断X为He,Y为F,Z为S、W为Cl。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ClO4是强酸,A对;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因此Y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小,B错;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非金属性W>Z,C错;S为ⅥA族元素,ⅥA族元素中O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D错。
3.(2012·山东师大附中高三调研)短周期元素A、B、C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表所示。A、B、C三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32。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
B
A.元素D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分子构型一定是正四面体
B.A、B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均能与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发生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
C.DB2、BC6、DC4中每个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四种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C元素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
解析:选D。本题以周期表中的元素推断为载体,考查元素周期性的递变规律及各元素的性质。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可推断出D是碳元素,根据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它们分别为第2、3周期的元素,其质子数可分别设为x-1、x+1、x+8,然后得出x=8,因此A、B、C分别为N、S、F元素。元素碳与氢可形成很多种烃,其中只有甲烷的分子构型是正四面体,A错误;NH3与HNO3发生化合反应,H2S和浓H2S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可根据族序数+|化合价|是否等于8判断是否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如果等于8,其最外层就为8电子结构,其中SF6中S不满足,C错误。
4.如表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c
d
3
a
b
e
f
A.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
B.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
C.六种元素中,c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
D.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解析:选D。首先需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准确推断出a~f是何种元素,然后再结合元素周期律进行推断。a是Na,b是Mg,c是C,d是O,e是S,f是Cl。H2O比H2S稳定,A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a>b>e,B错误;在四种非金属元素中,Cl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C错误;非金属性:Cl>S>C,所以酸性:HClO4>H2SO4>H2CO3,D错误。
5.如表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已知A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比其电子层数的3倍还多。下列关于表中六种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X
A
M
Y
Z
N
A.X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B.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单核阴离子半径中Y最大
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A元素
D.X的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因此X的热稳定性很大
解析:选B。据题意知,A为第2周期元素,又因A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比其电子层数的3倍还多,得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A为F,由此推知X为O,Y为S,Z为Cl,M为Ne,N为Ar。选项A,H2O分子中不存在离子键。选项B,阴离子半径中S2-半径最大,正确。选项C,HClO4酸性最强。选项D,H2O的稳定性与H2O分子间存在的氢键无关。
6.元素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如表所示,且X、Y、Z、R和W为主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
Y
Z
R
W
A.五种元素一定都是非金属元素
B.五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都大于2
C.Z的氧化物与X单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发生置换反应
D.R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为5
解析:选B。本题以灵活开放的形式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解答时首先要注意这五种元素是前4周期元素,而具体给出的是3个周期,根据周期表的结构可排除X在第1周期,据此可确定其他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确定可能的元素后一一排除错误选项。选项A,Y可能为金属元素Al。选项B,由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五种元素不可能是ⅠA、ⅡA族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都大于2。选项C,X为C、Z为Si时,SiO2与C在高温下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i、CO。选项D,R可能是S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
7.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如表所示,关于Y、Z、M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Y>Z>M
B.离子半径:M->Z2->Y-
C.ZM2分子中各原子的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三种元素中,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解析:选C。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X为He,Y为F元素,M为Cl元素,Z为S元素。A项,非金属性应为Y>M>Z,不正确;B项,离子半径应为Z2->M->Y-,不正确;C项,正确,1个硫原子与2个氯原子之间各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D项,Y不存在最高正化合价,故不正确。
8.(2012·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月考)
如图所示是17世纪炼金家们画的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两种同族元素的元素符号。已知X位于周期表前4周期,Y比X多1个电子层,X、Y都是生产半导体的材料,X的氢化物XH3有剧毒。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X<Y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X>Y
C.X的氢化物具有强还原性
D.Y与碘同周期,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高碘酸(HIO4)的强
解析:选D。X的氢化物为XH3,说明X处于ⅤA族,XH3有剧毒,说明不是NH3,其具有强还原性,C正确。Y比X多1个电子层,则原子半径Y>X。X的非金属性强于Y的,B正确。Y与碘同周期,则Y的非金属性比碘的弱,则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HIO4的弱。
9.(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八校联考)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X原子的内层电子数与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X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与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B.Y和Z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C.Z的离子半径比Y的离子半径小
D.X的气态氢化物分子与Z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解析:选B。根据题意及选项初步判断X、Y、Z均为主族元素且X在第2周期,则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当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2、3或4时,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可知,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8,不符合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当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或7时,根据“X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与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可知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9,同样不符合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因此X的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5,即X是N,则Y是Mg,Z是Cl。NO不能与水反应,故A错误。Mg和Cl组成的化合物MgCl2是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离子半径r(Cl-)>r(F-)(同主族),r(F-)>r(Mg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故r(Cl-)>r(Mg2+),C错误。NH3中含有10个电子而Cl-含有18个电子,故D错误。
10.有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稀有气体除外),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的一种核素的原子核中只有质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D、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D、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A、B两元素能形成多种化合物
B.D、E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碱
C.C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定大于F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B和F可能处于同一主族
解析:选B。据题意知A是氢,B是碳,D、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4,根据原子序数的大小关系推知D只能是钠,E只能是铝。对C原子进行讨论,若C是氮,则F是硅;若C是氧,则F是磷;若C是氟,则F是硫。由此可知选项B错。
11.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
(1)W、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某配位化合物,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用分子式表示)。
(5)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W、X为金属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且两种碱可以反应配位化合物和水,则可知两种碱为NaOH和Al(OH)3,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H)4]-。(2)W为Na,W可以与Y形成W2Y,则Y为-2价,为ⅥA族元素,且和钠同周期,所以Y为S。W2Y为Na2S,其电子式为Na+[]2-Na+。(3)Y的低价氧化物为SO2,并且Z和Y同周期,其原子序数比Y大,所以Z为Cl。Y的低价氧化物和Z单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方程式为SO2+Cl2+2H2O===H2SO4+2HCl。
答案:(1)Al(OH)3+OH-===[Al(OH)4]-
(2)Na+[]2-Na+ (3)SO2+Cl2+2H2O===H2SO4+2HCl (4)HCl H2S (5)S2- Cl- Na+ Al3+
12.A、B、C、D、E是位于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其中A、B为金属元素。已知:①热稳定性:HmD>HmC;②Cm-、E(m-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③B与E在同一周期,在该周期中,E的原子半径最小,B的离子半径最小;④A、B所形成的单核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A、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能反应。依据上述信息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HmD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
(2)Cm-和E(m-1)-的还原性强弱为__________>________,能证明其还原性强弱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mC溶液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B、C、E单质中,符合下列转化关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
解析:由于E能形成阴离子,则E为非金属元素。根据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A、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能反应,则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两性,故B为Al。根据A、B所形成的单核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A、B在同一周期,故A为Na。根据B、E在同一周期且该周期中E原子半径最小,则E为Cl,根据Cm-与E(m-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m=2,故C为S。根据热稳定性H2D>H2S,则D为O。(1)H2O的电子式为HH。(2)非金属性Cl>S,还原性S2->Cl-,可以根据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证明还原性强弱。(3)等物质的量的H2S与NaOH溶液反应得到NaHS溶液,由于溶液显碱性,说明HS-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HS-)>c(OH-)>c(H+)>c(S2-)。(4)根据图示中转化关系,该单质能够连续氧化,故为S。
答案:(1)HH (2)S2- Cl- H2S+Cl2===2H++2Cl-+S↓
(2)c(Na+)>c(HS-)>c(OH-)>c(H+)>c(S2-) (4)S
13.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常见非金属固体单质A与常见金属单质B,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C,C与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和气体E,D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E在足量空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体G,G在大气中能导致酸雨的形成。E被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得到无色溶液F。溶液F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反应,生成物之一为H。H与过氧化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其溶液显黄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单质A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2)B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G与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可生成消毒杀菌剂二氧化氯。该反应的氧化产物为________,当生成2 mol二氧化氯时,转移电子________mol。
(4)溶液F在空气中长期放置生成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H的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计算。由生成白色沉淀D,D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推测D是Al(OH)3,再逆推可知,B为Al。G在大气中能导致酸雨的形成,可猜测G可能为SO2。逆推可知:A为S,综合可知C为Al2S3,D为Al(OH)3,E为H2S,G为SO2,F为Na2S。
(3)SO2与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SO2为还原剂,被氧化为SO,根据电子得失可以判断生成2 mol二氧化氯时,转移电子2 mol。由H与过氧化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其溶液显黄色。结合前面的信息可以推测H为Na2S2。
答案:(1)3 ⅥA
(2)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硫酸钠(Na2SO4) 2
(4)4Na2S+O2+2H2O===4NaOH+2Na2S2
(或2Na2S+O2+2H2O===4NaOH+2S、Na2S+S===Na2S2)
(5)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产生浅黄色沉淀和(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14.某学生做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请你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品:仪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请填写两种主要玻璃仪器)。
药品:氯水、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四氯化碳。
(3)实验内容(在下列空格内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
②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和讨论:
①请用物质结构理论简单说明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于F2过于活泼,很难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其氧化性的强弱。试列举两个事实说明F的非金属性比Cl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元素周期律包括同一周期与同一主族性质的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药品不难看出,该学生想以同族元素为例,设计实验验证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本实验属于试管试验,主要使用试管和胶头滴管。
(3)根据提供的药品,显然是用Cl2、Br2、I2之间的置换反应来证明它们的氧化性强弱,用四氯化碳将置换出来的Br2或I2萃取出来,以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4)该小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Cl2、Br2、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或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都可,但最好与该实验的实验目的相对应:即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5)①该题应该主要从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大小来回答。②一般来说,置换反应能直接说明两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但F2过于活泼,不好直接置换Cl2,只能用间接的证据。 如可从它们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方面证明。
答案:(1)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①试管 ②胶头滴管
(3)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
将少量氯水滴入盛有少量NaBr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再滴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
加入氯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滴入四氯化碳后,水层颜色变浅,四氯化碳层(下层)变为橙红色
②
将少量溴水滴入盛有少量KI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再滴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
加入溴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褐色,滴入四氯化碳后,水层颜色变浅,四氯化碳层(下层)变为紫红色
(4)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5)①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②F2在冷暗处就可以与H2剧烈反应而爆炸,而Cl2与H2只有在光照或点燃的条件下才能反应;HF比HCl稳定或F2能与H2O发生置换反应生成O2,而Cl2不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