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凡是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解析:选C。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受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的共同制约,而选项A只描述了反应热(即焓变),选项B只描述了熵变,故选项A、B错;反应自发进行是有条件的,如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故选项C正确,D错。 2.(2012·宁夏石嘴山毕业班四校联考)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2 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A.Z为0.3 mol/L       B.Y2为0.4 mol/L C.X2为0.2 mol/L D.Z为0.4 mol/L 解析:选A。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之一,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判断0.2 mol/L>c(X2)>0 mol/L,0.4 mol/L>c(Y2)>0.2 mol/L,0.4 mol/L>c(Z)>0。对照选项A正确。 3.一定条件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2v(正、A2)=v(逆、AB)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B的同时,生成n mol 的B2 D.A2、B2、AB的反应速率比为2∶2∶1的状态 解析:选A。2v(正、A2)=v(正、AB)=v(逆、AB),说明可逆反应已达平衡状态,A项正确;由于Δv(g)=0,容器容积不变,压强也不变,B项不正确;C项说明v(正)=v(逆),C项不符合题意;反应速率比没有指明正、逆,D项不正确。 4.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2Y(g)+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φ)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  )   解析:选B。因为P1<P2,所以P2时先达平衡,即先出现拐点,因此判断A、C两项不正确;根据可逆反应特点Δv(g)>0,增大压强时(P2)生成物Z的φ值减小,判断D项错误。  5.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N2(g)+3H2(g)2NH3(g) ΔH<0达到平衡,n(NH3)和n(H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表示NH3生成速率与NH3分解速率相同 B.c点和e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C.N2的转化率:b>a D.d点时:c(N2)∶c(H2)∶c(NH3)=1∶3∶2 解析:选C。c点只表示n(NH3)=n(H2),不表示已达平衡,A项不正确;c点时容器内的温度不如e点时容积内温度高,平衡常数肯定不相同,B项不正确;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a点时不如b点时大,C项正确;没有指明通入N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无法判断c(N2)∶c(H2),更无法判断c(NH3),D项不正确。 6.已知:反应①Fe(s)+CO2(g)FeO(s)+CO(g)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Fe(s)+H2O(g)FeO(s)+H2(g)的平衡常数为K2,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如表中所示: 温度 K1 K2  973 K 1.47 2.38  1173 K 2.15 1.67  (1)从表中数据可以推断:反应①是___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 (2)现有反应CO2(g)+H2(g)CO(g)+H2O(g),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3的数学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关系式及表中数据,也能推断出反应③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欲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用的措施有________(填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容积    B.扩大反应容器容积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E.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F.设法减少CO的量 解析:(1)反应①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温度的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反应①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2)K1=,K2=,故K3==K1/K2。 (3)973 K时,K3==≈0.62,而1173 K,K3==≈1.29,反应③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反应③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可使平衡正向移动;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改变容器体积,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使用催化剂也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减少生成物的量,能使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1)吸 (2)K3== (3)DF  1.(2011·高考江苏卷)700 ℃时,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 CO(g)+H2O(g)CO2(g)+H2(g)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2>t1): 反应时间/min n(CO)/mol n(H2O)/mol  0 1.20 0.60  t1 0.80   t2  0.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反应在t1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40/t1 mol·L-1·min-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 CO和1.20 mol H2O,到达平衡时n(CO2)=0.40 mol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增大 D.温度升至800 ℃,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解析:选BC。本题属于基本理论中化学平衡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率概念与计算,平衡常数概念与计算,平衡移动等有关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A.反应在t1 min内的平均速率应该是t1 min内H2浓度变化与t1的比值,而不是H2物质的量的变化与t1的比值。 B.因为反应前后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平衡常数不会改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 CO和1.20 mol H2O,似乎与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 H2O和1.20 mol CO效果是一致的,到达平衡时n(CO2)=0.40 mol。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平衡向右移动,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转化率减小,H2O的体积分数增大。 D.原平衡常数可通过三段式列式计算(注意浓度代入)结果为1,温度升至800 ℃,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是向左移动的,那么正反应应为放热反应。 2.(2011·高考天津卷)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2(g)+NO2(g)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Δt1=Δ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 解析:选D。这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由于容器恒容,因此压强不影响反应速率,所以在本题中只考虑温度和浓度的影响。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因为只要开始反应,反应物浓度就要降低,反应速率应该降低,但此时正反应却是升高的,这说明此时温度的影响是主要的,由于容器是绝热的,因此只能是放热反应,从而导致容器内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所以选项C不正确;但当到达c点后正反应反而降低,这么说此时反应物浓度的影响是主要的,因为反应物浓度越来越小了。但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所以选项A、B均不正确;正反应速率越快,消耗的二氧化硫就越多,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3.(2011·高考重庆卷)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题图的是(  )  A.CO2(g)+2NH3(g) CO(NH2)2(s)+H2O(g); ΔH<0 B.CO2(g)+H2(g) CO(g)+H2O(g); ΔH>0 C.CH3CH2OH(g)CH2CH2(g)+H2O(g); ΔH>0 D.2C6H5CH2CH3(g)+O2(g)2C6H5CHCH2(g)+2H2O(g);ΔH<0 解析:选A。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有关图像的分析和识别。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到达平衡的时间就越少,因此T2>T1;同理压强越大,反应越快,到达平衡的时间就越少,因此P1>P2;反应A是一个体积减小的、放热的可逆反应,因此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水蒸气的含量;而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水蒸气的含量,所以A正确;反应B是一个体积不变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压强对水蒸气的含量不影响;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水蒸气的含量,因此均不符合;反应C是一个体积增大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同样分析也均不符合;反应D是一个体积增大的、放热的可逆反应,压强不符合。  1.(2012·山东济南高三第一次模拟)250 ℃和1.01×105 Pa时,反应2N2O5(g)===4NO2(g)+O2(g) ΔH=+56.76 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反应 D.熵增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解析:选D。该反应能够自发进行,说明56.76-(250+273)×ΔS<0,显然ΔS>0;或者说该反应ΔH>0且能够自发进行,那么该反应的ΔS>0,是熵增加的反应。 2.(2012·陕西榆林高三第一次模拟)有一可逆反应:2A(g)+3B(g)xC(g)+4D(g),若按下列两种配比在同温同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①0.8 mol A,1.2 mol B,1.2 mol C,2.4 mol D ②1.4 mol A,2.1 mol B,0.6 mol C,1.2 mol D 达到平衡后,C的质量分数相等,则反应方程式中x的值为(  ) A.1    B.2 C.3    D.4 解析:选B。两种配比达到平衡后C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这两组配比下的反应达到的平衡是相同的;相对①来讲,②反应再向右进行且消耗A为0.6(1.4-0.8)mol,生成的C为0.3x mol,即0.6 mol+0.3x mol=1.2 mol,所以x=2。 3.一定温度下,1 mol X和n mol Y在容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Y(g)Z(g)+M(s),5 min 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a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平衡后的体系中加入1 mol M,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用X表示5 min 内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0.1-0.1a)mol·(L·min)-1 C.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1 mol X,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D.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解析:选D。选项A,M为固体,加入M对平衡无影响。选项B,生成a mol Z,则达平衡时消耗a mol X,v(X)=0.1a mol·(L·min)-1。选项C,达平衡过程中逆反应速率也增大。选项D,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固体M的生成量等于其消耗量,反应达平衡。 4.低温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NH3(g)+NO(g)+NO2(g) 2N2(g)+3H2O(g) ΔH<0,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减小 C.单位时间内消耗NO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选C。由于ΔH<0,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A项错误;增加氨气的浓度,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B项错误;因为NO是反应物、N2是生成物,当单位时间内消耗的NO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可转化成v正=v逆,即达到了平衡状态,C项正确;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状态,即对氮氧化物的转化率无影响,D项错误。 5.(2012·山东泰安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在两个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 甲:C(s)+H2O(g)CO(g)+H2(g); 乙:CO(g)+H2O(g) CO2(g)+H2(g)。 现有下列状态:①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②恒温时,气体压强不再改变 ③各气体组成浓度相等 ④反应体系中温度保持不变 ⑤断裂氢氧键的速率等于断裂氢氢键速率的2倍 ⑥混合气体密度不变 ⑦单位时间内,消耗水蒸气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为9∶1 其中能表明甲、乙容器中的反应都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⑥⑦ D.④⑤ 解析:选D。甲容器中,碳为固态,该可逆反应属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乙容器中,该可逆反应属于反应前后等气体分子数的反应,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压强都始终不变,①②⑥错误;各组分浓度相等,不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错误;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随着反应进行,体系温度会发生变化,当温度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④正确;断裂氢氧键的速率等于断裂氢氢键速率的2倍,经转化得消耗水蒸气的速率等于消耗H2的速率,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⑤正确;消耗水蒸气与生成氢气都是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不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⑦错误。 6.在一定温度下,反应H2(g)+X2(g)HX(g)的平衡常数为10。若将1.0 mol 的HX(g)通入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在该温度时HX(g)的最大分解率接近于(  ) A.5%    B.17% C.25%   D.33% 解析:选B。HX(g)最大分解率设为a,则K=10=;所以a=,即选项B符合题意。 7.某温度下,H2(g)+CO2(g)H2O(g)+CO(g)的平衡常数K=。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下表所示。 起始浓度 甲 乙 丙  c(H2)/(mol/L) 0.010 0.020 0.020  c(CO2)/(mol/L) 0.010 0.010 0.020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平衡时,乙中CO2的转化率大于60% 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H2的转化率均是60% C.平衡时,丙中c(CO2)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 D.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应速率最慢 解析:选C。     甲:H2(g) + CO2(g)H2O(g)+CO(g) 起始量/(mol/L) 0.010 0.010 0 0 变化量/(mol/L) x x x x 平衡量/(mol/L) 0.010-x 0.010-x x x K== 解得x=0.0060 mol/L c(H2)=c(CO2)=0.010-x=0.0040 mol/L c(H2O)=c(CO)=0.0060 mol/L α(H2)=×100%=60% 又因乙组中H2的起始浓度大于甲组,故乙组中的反应相当于在甲组平衡的基础上再加入0.010 mol/L的H2,使平衡又继续正向移动,导致乙中CO2的转化率大于60%,因此A正确;丙可看做是2个甲合并而成的,又因H2(g)+CO2(g)H2O(g)+CO(g)是平衡不受压强影响的反应,故丙组达到平衡时,物质的转化率不变,仅各物质的浓度是甲组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的2倍,所以B正确,C错误;由于甲、乙、丙组中,丙的浓度最大,甲的浓度最小,所以丙反应速率最快,甲反应速率最慢,故D正确。 8.(2012·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模拟)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H2(g)CO(g)+H2O(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实验物质物质的量 CO2 H2 CO H2O(g)  甲 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乙 2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丙 0 mol 0 mol a mol a mol  丁 a mol 0 mol a mol a mol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CO)的大小顺序是(  ) A.乙=丁>丙=甲      B.乙>丁>甲>丙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解析:选A。首先分析可逆反应特点,Δv(g)=0;其次将CO(g)和H2O(g)的起始量都转化为CO2(g)、H2(g)的量或将CO2(g)、H2(g)的量转化为CO(g)、H2O(g)的量;然后再结合平衡移动规律去分析:甲组与乙组比较n(CO2)是乙的大;甲与丙相同,乙与丁相同,显然A项正确。 9.已知反应mX(g)+nY(g) qZ(g)的Δ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 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倍 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 解析:选B。A项,恒容条件下通入稀有气体,不会改变各组分的浓度,也就不会改变v正和v逆,平衡不移动;B项,v(正、X)=v(正、Y)·=v(逆、Y)·,所以得出v(正、Y)=v(逆、Y),反应已达平衡,B项正确;C项,降温会使平衡向正方向进行,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根据=判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D项,增加X的量,Y的转化率升高。 10.对于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1。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解析:选A。A项中,根据先拐先平衡,温度高时达到平衡的时间短,且温度高时,氨气的百分含量低,说明生成氨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A正确;B项中,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变大,B错;C项中,因为合成氨的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v正应该大于v逆,C错;D中利用“定一议二”判断,定温,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氢气的转化率增加,定压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即逆向)移动,氢气的转化率应该降低,D错。 11.甲、乙两研究小组决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证明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平衡状态”。 (Ⅰ)甲组:取5 mL 0.1 mol·L-1 KI溶液于试管中,滴加0.1 mol·L-1FeCl3溶液2 mL,发生如下反应:2Fe3++2I-===2Fe2++I2。为证明该反应具有可逆性且达到一定限度,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液,滴加AgNO3溶液,发现有少量黄色沉淀(AgI),证明反应物没有反应完全; ②再取少量反应液,加入少量CCl4,振荡,发现CCl4层显浅紫色,证明萃取到I2,即有I2生成。 结合①②的结论,他们得出该反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反应限度。 (1)老师指出他们上述实验中①不合理,你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步骤②适合检验生成I2较多的情况下,还有一种简便方法可以灵敏地检验是否生成了I2,这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乙组:取4 mL 1 mol·L-1 CaCl2溶液于试管中,发现滴入1 mol·L-1 Na2SO4溶液6 mL后已经观察不到有沉淀生成了,发生的反应是:CaCl2+Na2SO4===CaSO4↓+2NaCl。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确证上述反应具有可逆性和反应限度,简要列出实验步骤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Ⅰ)(1)反应具有可逆性且达到一定限度即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而建立化学平衡。通过化学方法应证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但应注意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对于反应2Fe3++2I-===2Fe2++I2,n(Fe3+)∶n(I-)=1∶1,而题给n(Fe3+)∶n(I-)=2∶5,I-过量,若所给反应不具有可逆性,反应后I-也有剩余,故实验不合理,改进的方法是检验Fe3+的存在,可选用KSCN溶液做试剂。 (2)验证I2的灵敏方法是选用淀粉溶液做检验试剂。 (Ⅱ)n(CaCl2)=4×10-3 mol,n(Na2SO4)=6×10-3 mol,对于反应CaCl2+Na2SO4===CaSO4↓+2NaCl,Na2SO4过量,要证明所给反应具有可逆性和反应限度,需证明反应后存在CaCl2,即溶液中存在Ca2+。 答案:(Ⅰ)(1)该反应中KI过量,故不能直接检验是否存在I- 取少量溶液滴加KSCN溶液,若出现红色,则证明还有Fe3+,未完全反应 (2)取少量反应液,滴加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则说明生成了I2 (Ⅱ)将混合物过滤,在滤液中加入1 mol·L-1 Na2CO3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反应具有一定的反应限度,不能完全进行到底 12.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CO(g)+2H2(g)CH3OH(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根据图中所示,升高温度,K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500 ℃时,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________(用nB、tB表示)。 (3)判断该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填字母)。 a.v生成(CH3OH)=v消耗(CO)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CO、H2、CH3OH的浓度均不再变化 (4)300 ℃时,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的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填字母)。 a.c(H2)减小 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c.CH3OH的物质的量增加 d.重新达到平衡时,c(H2)/c(CH3OH)减小 解析:(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可得K=,升温,K减小。 (2)0~tB时间内,生成nB mol CH3OH,则消耗2nB mol H2,则Δc(H2)=2nB/3 mol/L,v(H2)=2nB/(3tB)mol·L-1·min-1。 (3)选项a,任何时刻都有v生成(CH3OH)=v消耗(CO)。选项b,因混合气体的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任何时刻混合气体的密度都保持不变。选项c,根据=,m气体总不变,不变,说明n气体总不变,所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选项d,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变,也说明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4)压缩容器容积相当于增大体系压强,则平衡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由于容器缩小为原平衡的,达新平衡时c(H2)比原平衡时的大,由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重新达到平衡时c(H2)/c(CH3OH)减小,所以选项a、b错误,c、d正确。 答案:(1) 减小 (2) mol·L-1·min-1 (3)cd (4)cd 13.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g)N2O4(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体积为1 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两条曲线X和Y,其中曲线________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a、b、c、d四个点中,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点是________。 (2)前10 min内用NO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NO2)=________ mol/(L·min);反应进行至25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达到与最后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在25 min时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加入催化剂       B.缩小容器体积 C.升高温度 D.加入一定量的N2O4 解析:(1)曲线X在0~10 min达到平衡时浓度变化了0.4 mol/L,而曲线Y在0~10 min达到平衡时变化了0.2 mol/L,所以可得X曲线为NO2的浓度变化曲线;达到平衡时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b、d表示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2)NO2在0~10 min达到平衡时浓度变化了0.4 mol/L,所以用N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 mol/(L·min);而在25 min时,NO2的浓度由0.6 mol/L变为1.0 mol/L,而N2O4的浓度在25 min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可得此时改变的条件是向容器中加入了0.4 mol NO2。(3)加入NO2后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若要达到与最后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还可通过增大压强,使平衡也同样正向移动;或者采取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平衡正向移动;也可以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N2O4,因为这样相当于增大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使得NO2的转化率提高,即达到与最后的平衡相同的平衡状态。 答案:(1)X b和d (2)0.04 加入了0.4 mol NO2(或加入了NO2) (3)BD 14.(1)下表为某温度和压强下,密闭容器中SO2被氧化为SO3反应在不同时间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浓度(mol/L)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60 70  SO2 10 7 5 3.5 2 1 1 1  O2 5 3.5 2.5 1.75 1 0.5 0.5 0.5  SO3 0 3 5 6.5 8 9 9 9  试画出V(SO3)-t图:  (2)工业上生产硫酸时,利用催化氧化反应将SO2转化为SO3是一个关键步骤。压强及温度对SO2转化率的影响如下表(原料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SO2 7%,O2 11%,N2 82%):    压强/MPa      温度/℃    0.1 0.5 1 10  400 99.2% 99.6% 99.7% 99.9%  500 93.5% 96.9% 97.8% 99.3%  600 73.7% 85.8% 89.5% 96.4%  ①如何利用表中数据推断SO2的氧化反应的热效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400~500 ℃时,SO2的催化氧化采用常压而不是高压,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工业制硫酸所产生的尾气含有SO2、微量的SO3和酸雾。为了保持环境将尾气通入氨水中,能发生多个反应,写出其中可能发生的两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能用于测定硫酸尾气中SO2含量的是________。 A.NaOH溶液、酚酞试液 B.KMnO4溶液、稀H2SO4 C.碘水、淀粉溶液 D.氨水、酚酞试液 ⑤某温度下,SO2被氧化为SO3在10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开始向容器中加入4.0 mol SO2和10.0 mol O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为13.0 mol,则SO2的转化率为______,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工业生产SO3的生产条件的选择,化学平衡的计算,中等难度。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出不同时间内SO3的反应速率,再用描点法绘出速率——时间图像;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在同一压强下,升温后,SO2的转化率降低,则平衡逆向移动,故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在常压下SO2的转化率已经很高了,没必要再在高压下进行;通入氨水后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是+4价的硫元素被氧气氧化为+6价,而二氧化硫通入氨水后与水或者氨水反应生成了亚硫酸、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等物质;测定二氧化硫的含量时可以应用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应用“三段式”计算转化率,进而求出平衡常数。 答案:(1)见下图:  (2)①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时,SO2的转化率下降,说明升温有利逆反应的进行,所以SO2的氧化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常压下SO2转化率已很高,增大压强对提高SO2的转化率无显著影响,反而会增加成本 ③2H2SO3+O2===2H2SO4 2(NH4)2SO3+O2===2(NH4)2SO4 2NH4HSO3+O2===2NH4HSO4(任选两个答案即可) ④BC ⑤50% 1.1 L·mol-1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