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 B.乙醇和乙酸的沸点和熔点都比C2H6、C2H4的沸点和熔点高 C.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氧化反应 D.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互为逆反应 解析:选D。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因此A正确;乙醇、乙酸在常温下都是液体,而C2H6和C2H4在常温下为气体,因此B也正确;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酸,乙醇和乙酸都会发生燃烧氧化生成CO2和H2O,因此C正确;酯化反应与酯的水解反应互为逆反应,而皂化反应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D错误。 2.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B.油脂中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C.脂肪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主要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甘油(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 D.植物油和矿物油都是酯 解析:选D。植物油和动物油的主要区别是烃基中的不饱和程度不同,当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中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脂肪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主要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进行水解的;植物油的成分是酯,而矿物油的成分是烃,是石油分馏产品。 3.丁腈橡胶的结构简式为  A.③⑥           B.②③ C.①③ D.④⑤ 解析:选C。首先确定丁腈橡胶的链节,其次是将碳碳单键改为碳碳双键、碳碳双键改为碳碳单键,第三根据碳四价原理,将链断开就可得到单体,CH2===CH—CH===CH2, CH2===CH—CN。 4.  公安部通报2011年10月份全国交通事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1%而因醉酒驾驶发生的交通事故降低了3%。如图所示为交警在对驾驶员是否饮酒进行检测。其原理是:橙色的酸性K2Cr2O7水溶液遇呼出的乙醇蒸气迅速变蓝,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 ①乙醇沸点低 ②乙醇密度比水小 ③乙醇具有还原性 ④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⑤乙醇可与羧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 A.②⑤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C。乙醇沸点低,挥发出的乙醇气体将酸性K2Cr2O7还原成Cr3+,从而使橙色变为蓝绿色。 5.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乙醇氧化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 (2)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 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干燥试管a中能收集到不同的物质,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解析:(1)铜网由红变黑是由于Cu与O2反应生成CuO。再由黑变红是由于CuO被C2H5OH还原生成Cu和CH3CHO。起初反应需加热,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甲中产生的乙醇蒸气进入玻璃管中,所以甲需要加热,产生的乙醛蒸气要冷凝成液体,所以乙的作用是冷却。 (3)试管a中除能收集到CH3CHO外,肯定有未被氧化的乙醇及生成的水。空气中O2参与反应后,剩下的主要气体为N2,所以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N2。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2011·高考江苏卷-8A)1 mol甲醇中含有C—H数目为4 NA ②(2011·高考山东卷-9D)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 ③(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2D)大理石溶于醋酸中离子方程式为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④(2010·高考山东卷-12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 ⑤(2010·高考福建卷-6D)乙酸乙酯、油脂与NaOH溶液反应均有醇生成 ⑥(2010·高考广东卷-11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 ⑦(2010·高考浙江卷-7A)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⑧(2010·高考山东卷-12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⑨(2010·高考北京卷-8C)1 mol葡萄糖可水解生成2 mol乳酸(C3H6O3) (2010·高考北京卷-8D)油脂和蛋白质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 ?(2010·高考福建卷-6A)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 ?(2009·高考山东卷-9B)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①1 mol CH3OH中含C—H数为3NA,错。 ②③④⑤⑥均正确。 ⑦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SiO2及油脂均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错。 ⑧正确。 ⑨葡萄糖是单糖,不会发生水解反应,错。 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错。 ?聚乙烯中不含有,不能发生加成反应,错。 ?错。 答案:②③④⑤⑥⑧ 2.(2011·高考天津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  原料气的制备装置(如图)。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室现有锌粒、稀硝酸、稀盐酸、浓硫酸、2-丙醇,从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制备氢气、丙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以上装置制备干燥纯净的CO,装置中a和b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c和d中盛装的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以上装置制备H2,气体发生装置中必需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在虚线框内画出收集干燥H2的装置图。 (3)制丙烯时,还产生少量SO2、CO2及水蒸气,该小组用以下试剂检验这四种气体,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饱和Na2SO3溶液 ②酸性KMnO4溶液 ③石灰水 ④无水CuSO4 ⑤品红溶液 (4)合成正丁醛的反应为正向放热的可逆反应,为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你认为应该采用的适宜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 a.低温、高压、催化剂 b.适当的温度、高压、催化剂 c.常温、常压、催化剂 d.适当的温度、常压、催化剂 (5)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为纯化1-丁醇,该小组查阅文献得知:①R—CHO+NaHSO3(饱和)―→RCH(OH)SO3Na↓;②沸点:乙醚34 ℃,1-丁醇118 ℃,并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分液,操作3 试剂1为________,操作1为__________,操作2为________,操作3为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有机反应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考虑到CO逸出时带有HCOOH和H2O等杂质,因此需先除去HCOOH等蒸气——c中装NaOH溶液,再除去水蒸气——d中装浓H2SO4;a的作用是利于分液漏斗中液体的顺利滴下——使压强恒定,b应起到安全瓶的作用——防倒吸。(3)设计实验检验混合气体的各种成分时,要注意其他气体的存在对此的干扰,先检验能干扰其他气体检验的气体并除去,检验气体过程中不能产生未检验的气体。分析问题(3)中提供的试剂的作用,可先检验水——用④,再用⑤检验SO2并用①除去SO2(因SO2干扰丙烯的检验),然后用②检验丙烯,最后用③检验CO2,其中②③顺序可调换。 答案:(1)Zn+2HCl===ZnCl2+H2↑  (2)恒压 防倒吸 NaOH溶液 浓H2SO4 分液漏斗、蒸馏烧瓶  (3)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4)b (5)饱和NaHSO3溶液 过滤 萃取 蒸馏  1.下列有关高分子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之一是组成元素简单、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 B.高分子链之间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因此分子间作用力弱,高分子材料强度较小 C.高分子均为长链状分子 D.高分子材料均为混合物 解析:选D。高分子化合物结构并不复杂,A项不正确;高分子链之间靠化学键结合,B项不正确;高分子分为链状分子和网状分子,C项不正确。 2.食品保鲜膜按材质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种类。PVC被广泛地用于食品、蔬菜外包装,它对人体有潜在危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VC保鲜膜属于链状聚合物,在高温时易熔化,能溶于酒精 B. PVC单体可由PE的单体与氯化氢加成制得  D.等质量的聚乙烯和乙烯燃烧消耗的氧气相等 解析:选B。A项PVC是链状聚合物,这种结构就决定了它有热塑性(加热可熔化)、可溶性(能溶解在酒精等溶剂中),正确;B项PE的单体为CH2===CH2,它与HCl加成后得CH3CH2Cl,而PVC的单体为CH2===CHCl,错误;C项PVC为聚氯乙烯,PVDC为聚偏二氯乙烯,正确;D项乙烯为C2H4,聚乙烯为 ,当它们等质量时,所含C、H质量均相同,故燃烧所耗O2的量相等。 3.(原创题)2011年11月1日“神八”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探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神八”的研制,应用了许多尖端的合成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与一般金属材料相比,其优越性是(  ) ①强度大 ②溶解性好 ③电绝缘性能好 ④不耐热 ⑤耐化学腐蚀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选B。高分子材料通常强度大,电绝缘性能好,且耐化学腐蚀。线型高分子缓慢地溶于适当的有机溶剂,体型高分子在有机溶剂里只有一定程度的溶胀而不溶解;高分子材料有的有热塑性,有的有热固性,具有热塑性的高分子材料不耐热。 4.目前流行的“南极棉”保暖内衣,是在制做内衣的全棉材料内融入能改善人体微循环的微元生化材料和抗菌、杀菌的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做内衣的全棉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因为纤维素易水解,故内衣不能在碱性条件下洗涤 C.制做内衣的废弃物易造成“白色污染” D.制做内衣的材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高分子 解析:选A。此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由题干信息知,内衣的材料是全棉材料,全棉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A项正确;全棉材料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纤维素难水解,故B项错误;白色污染是指结构稳定难以分解的塑料的废弃物,而纤维素不属于白色污染,故C项错误。 5.下图是分离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流程图。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三次分离操作分别是(  ) A.①蒸馏、②过滤、③分液 B.①分液、②蒸馏、③蒸馏 C.①蒸馏、②分液、③分液 D.①分液、②蒸馏、③结晶、过滤 解析:选B。饱和Na2CO3溶液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钠和CO2、H2O,乙酸钠及吸收的乙醇组成了A体系,A经加热蒸馏分离出乙醇;B为乙酸钠溶液,加入稀H2SO4,再加热蒸馏得乙酸。显然B项符合题意。 6.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H2SO4制取乙酸乙酯,加热蒸馏后,在饱和Na2CO3溶液的上面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时,有气泡产生,原因是(  ) A.产品中有被蒸馏出的H2SO4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D.有部分乙醇跟浓H2SO4作用生成乙烯 解析:选C。乙酸、乙醇均易挥发,制乙酸乙酯时,常一块蒸发出来,当和Na2CO3溶液反应时发生如下反应:Na2CO3+2CH3COOH―→2CH3COONa+CO2↑+H2O,C正确;而H2SO4难挥发,乙醇和Na2CO3溶液不反应,故答案为C。 7.  1-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乙酸丁酯,反应温度为115~125 ℃,反应装置如图。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不能用水浴加热 B.长玻璃管起冷凝回流作用 C.提纯乙酸丁酯需要经过水、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D.加入过量乙酸可以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 解析:选C。选项A,因反应温度>100 ℃,故不能用水浴加热。选项B,由于1-丁醇、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使用长玻璃管能起到冷凝回流作用,从而提高原料利用率。选项C,乙酸丁酯在NaOH溶液中会水解,不能用NaOH溶液洗涤。选项D,因反应是可逆反应,增加CH3COOH的量可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而成的一种燃料,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用KMnO4酸性溶液不能鉴别CH3CH2CH2CH2OH和CH3CH2CH2COOH C.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再蒸馏的方法 D.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中 解析:选C。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成的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是一种混合物,A项错;CH3CH2CH2CH2OH能被酸性KMnO4氧化,KMnO4溶液退色,后者不能被氧化,能鉴别,B项错;制备乙酸乙酯时,应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D错。 9.物质的鉴别有多种方法。下列能达到鉴别目的的是(  ) ①用水鉴别苯、乙醇、溴苯 ②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乙烷、乙烯、SO2 ③点燃鉴别甲烷和乙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选B。苯、溴苯不溶于水,当二者与水混合时,苯在上层,溴苯在下层,乙醇和水互溶,①能达到鉴别目的。乙烯、SO2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所以②达不到鉴别目的。甲烷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乙烯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并且伴有黑烟,③能达到鉴别目的。 10.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双选)(  ) A.油脂 B.淀粉 C.纤维素 D.蛋白质 解析:选BD。油脂与淀粉、蛋白质都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所以BD正确。 11.(2012·山东烟台高三第一次模拟)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平均含氮量为16%左右。通用的蛋白质测试方法——凯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含氮量来估算蛋白质含量,主要原理为:将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起加热,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已知:1 mol氨基能产生1 mol氨气; 2NH3+4H3BO3===(NH4)2B4O7+5H2O; (NH4)2B4O7+2HCl+5H2O===2NH4Cl+4H3BO3 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Ⅰ 称取样品1.500 g。 步骤Ⅱ (略) 步骤Ⅲ 共得到1 L吸收了氨的硼酸样品溶液,从中移取10.00 mL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和指示剂,用0.010 mol·L-1的盐酸滴定至终点。 (1)根据步骤Ⅲ填空: ①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盐酸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盐酸的体积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__________。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2)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滴定次数 待测溶液的体积/mL 标准溶液的体积    初读数/mL 末读数/mL  1 10.00 0.00 14.90  2 10.00 0.10 15.05  3 10.00 0.50 17.00  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解析:(2)三次滴定消耗的标准溶液分别是:14.90 mL、14.95 mL、16.05 mL。明显第三次误差太大,有明显的操作错误,前两次平均消耗体积是14.93 mL; 根据方程式和N守恒计算1 L溶液中的含氮量: n(NH3)=n(HCl)=100×14.93×10-3×0.01 mol=1.493×10-2 mol,w(N)=1.493×10-2 mol×14 g·mol-1/1.5 g=13.93%。 答案:(1)①偏高 ②无影响 ③B (2)13.93% 12.近年来,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日趋严峻,2011年国际成品油价格飞涨,我国也先后经历了六次价格调整,这就促使各国政府加大生物能源生产、开发,“乙醇汽油”正在逐步代替汽油,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制备乙醇的方法有三种: ①石油裂解气可得乙烯,乙烯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反应得乙醇。 ②CH3CH2Br+H2OCH3CH2OH+HBr ③(C6H10O5)n(淀粉)+nH2O淀粉酶,nC6H12O6(葡萄糖) C6H12O6(葡萄糖)酒化酶,2CH3CH2OH+2CO2↑ (1)方法②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2)为了缓解石油短缺危机,应该采用哪种方法生产乙醇?__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柴油是含C15~C18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中的__________类。 (4)乙醇可以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Y,乙醇与Y反应可以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W,Y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 (5)现有两瓶无色液体,分别盛有Y、W,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该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6)方法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现代石油化工采用银做催化剂,乙烯能被氧化生成环氧乙烷,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反应②中,CH3CH2Br分子中的Br原子被水分子中的羟基取代,发生的是取代反应。 (2)根据目前能源危机,应采用可再生原料,显然选择方法③。 (3)注意石油的分馏产物之一为柴油,石油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组成,但它们都属于烃。 (4)Y为乙酸,W为乙酸乙酯。 (5)水或其他酸碱指示剂。 (6)CH2===CH2与H2O发生了加成反应。 答案:(1)取代反应(或水解反应) (2)③ 因为淀粉是可再生资源,乙烯和CH3CH2Br也都来源于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3)烃 (4)羧基 (5)水 紫色石蕊试液(或其他合理答案) (6)加成反应  13.现有7瓶失去了标签的液体,已知它们是有机溶剂,可能是①乙醇 ②乙酸 ③苯 ④乙酸乙酯 ⑤油脂 ⑥葡萄糖溶液 ⑦蔗糖溶液。现通过如下步骤来确定各试剂瓶中所装的液体名称: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①把7瓶液体分别依次标号A、B、C、D、E、F、G后闻气味 只有F、G两种液体没有气味,在D试管中闻到特殊香味  ②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加水稀释 只有C、D、E三种液体不溶解而浮在水上层  ③分别取少量7种液体于试管中,加新制的Cu(OH)2悬浊液并加热 只有B使沉淀溶解,F中产生砖红色沉淀  ④各取C、D、E少量于试管中,加稀NaOH溶液并加热 只有C仍有分层现象  (1)试给它们的试剂瓶重新贴上标签: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G__________。 (2)写出D与NaOH溶液共热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特性分析判断。 答案:(1)乙醇 乙酸 苯 乙酸乙酯 油脂 葡萄糖溶液 蔗糖溶液  14.有机玻璃是一种重要的塑料,有机玻璃的单体A(C5H8O2)不溶于水,并可以发生以下变化:  请回答: (1)B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由B转化为C的反应属于(选填序号)__________。 ①氧化反应 ②还原反应 ③加成反应 ④取代反应 (3)C的一氯代物D有两种,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框图中信息A能发生加聚反应,说明其中含有碳碳双键;同时A又能水解生成甲醇,说明A属于酯,B属于羧酸,因此,B中必然含有羧基;又知A水解过程中破坏的只是酯基,而碳碳双键保留了下来,B中应还含有碳碳双键,B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3)根据A的分子中有5个碳原子,而它水解又生成了甲醇和B,因此B中有4个碳原子,B转化成C的过程中没有碳原子的变化,即C中也只有4个碳原子,再结合(1)小题已经判断出的信息先组合出B的结构:,然后利用C的一氯代物D有两种的信息得出C的结构简式:。 答案:(1)碳碳双键 羧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