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化学常用计量
真题试做
1.(2012高考广东理综卷,1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4 g CH4含有nA个C—H共价键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C.1 L 0.1 mol·L-1 NaHCO3溶液中含有0.1nA个HCO
D.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
2.(2011高考广东理综卷,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23 g NO2含有nA个氧原子
B.1 L 0.1 mol·L-1的氨水含有0.1nA个OH-
C.常温常压下,22.4 L CCl4含有nA个CCl4分子
D.1 mol 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3.(2010高考广东理综卷,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 g CH4中含有4nA个C—H键
B.1 mol·L-1NaCl溶液含有nA个Na+
C.1 mol Cu和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nA个NO分子
D.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中含有nA个CO2分子
4.(2012高考海南卷,7)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5 mol H2和0.5 mol N2,充分反应后可得到NH3分子数为NA
B.一定条件下,2.3 g的Na完全与O2反应生成3.6 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C.1.0 L的0.1 mol·L-1 Na2S溶液中含有的S2-数为0.1NA
D.标准状况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A
5.(2010广东理综卷,33部分)某同学进行实验研究时,欲配制1.0 mol·L-1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试剂(化学式量:315)。在室温下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为探究原因,该同学查得Ba(OH)2·8H2O在283 K、293 K和303 K时的溶解度(g/100 g H2O)分别为2.5 g、3.9 g和5.6 g。
(1)将试剂初步提纯后,准确测定其中Ba(OH)2·8H2O的含量。实验如下:①配制250 mL约0.1 mol·L-1 Ba(OH)2·8H2O溶液:准确称取w g试样,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________,将溶液转入________,洗涤,定容,摇匀。②滴定:准确量取25.00 mL所配制Ba(OH)2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将________(填“0.020 00”“0.0500 0”“0.198 0”或“1.500”) mol·L-1盐酸装入50 ml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重复滴定2次。平均消耗盐酸V mL。③计算Ba(OH)2·8H2O的质量分数=________(只列出算式,不做运算)。
(2)室温下,______(填“能”或“不能”)配制1.0 mol·L-1 Ba(OH)2溶液。
考向分析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在近几年的广东卷中没有直接考查的试题出现,但是在Ⅱ卷的答题过程中无法回避常见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和书写。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和纯净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区别和联系;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胶体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2012年高考试题中与计算有关的内容呈递增的趋势。化学计算题重视基本化学物理量的计算和有关概念的应用,注重对物质的量、NA、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反应热、转化率、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式的确定等计算的考查,主干知识突出,覆盖面广,体现学科知识。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题目,为广东高考必考选择题。如:已知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物质的体积,求粒子的数目或比较其粒子的数目大小;已知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求溶液中溶质的粒子的数目,或比较其粒子的数目大小;已知粒子的数目,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粒子的浓度或溶液的浓度;物质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电子转移的数目等。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所给的条件,求什么粒子数,审题要仔细,这种题型高考年年考,但失分率依然较高,主要失误在于审题不够仔细。
热点例析
【例1】 热点一 物质的变化和分类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性质、用途说法全部正确的是( )
A.水玻璃——混合物 氨水——弱碱
B.油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玻璃——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C.二氧化硅——半导体材料 硅单质——光纤材料
D.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性 碳酸钠溶液——碱性
思路点拨1.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从宏观上看,物质由各种元素组成,元素存在的形态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从微观上看,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从原子结构上分析,质子、中子、电子是其构成的基本粒子。物质的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可示意如下:
(1)物质是否有固定的熔、沸点是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重要标志。如玻璃、陶瓷、水泥、石油、聚乙烯塑料等无固定的熔、沸点,均为混合物。
(2)常见的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材料、漂白粉(漂粉精)、铝热剂、天然油脂、碱石灰、福尔马林、王水、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组成的物质(如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等。
(3)易分析错的纯净物:HD、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Na35Cl与Na37Cl混在一起。
2.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氯化钠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但电解为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和颜色变化,但有发光、放热或颜色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焰色反应、NaOH溶于水放热、活性炭吸附作用使物质褪色等是物理变化。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核裂变或核聚变会产生新原子,但这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即时演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B.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C.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D.NaHSO4、NaHCO3都属于酸式盐,其水溶液都呈酸性
热点二 化学用语的正确使用
【例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B.乙醇的分子式:CH3CH2OH
C.S的结构示意图:
D.甲烷的结构式:
思路点拨物质的表示方法
(1)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分子组成的式子。分子式只适用于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如HCl、H2等。
(2)实验式(最简式):组成物质最简单的原子个数整数比的化学式。最简式在有机物中应用最多。如CH3是乙烷的最简式,CH2O是乙酸的最简式。
(3)结构式:表示物质内部结构中各元素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化学式。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用“—”表示,且化合物中所有的共价键都必须表示出来。如:乙酸的结构式为:
(4)结构简式:把连接在相同原子上的相同结构累加书写,仅标出官能团的式子,是结构式的简便写法。如丙酸的结构简式:CH3CH2COOH或C2H5COOH。
(5)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情况示意图。如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6)离子符号:如Ca2+、OH-、CO等。
即时演练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由0.1 mol·L-1一元碱BOH溶液的pH=10,可推知BOH溶液存在BOH===B++OH-
B.次氯酸的结构式、乙烯的结构简式和明矾的化学式分别是:H—Cl—O、CH2CH2、KAl(SO4)2
C.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D.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热点三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
【例3】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A
B.1.7 g H2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9NA
C.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D.标准状况下,2.24 L戊烷所含分子数为0.1NA
思路点拨阿伏加德罗常数考点命题陷阱归类
1.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出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 kPa、25 ℃时等。
2.物质状态: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己烷、辛烷、CHCl3(氯仿)、CCl4等。
3.物质结构:考查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的有1H中不含中子,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等双原子分子,O3三原子分子,白磷(P4)四原子分子等来迷惑考生。
4.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某些物质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电子转移的数目。如足量Fe与Cl2反应,Fe、Cu与硫反应,氯气与NaOH或H2O反应,Na2O2与CO2或H2O反应等。
5.电离、水解:考查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数目或浓度时常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方面的陷阱来迷惑考生。
6.特例:还应注意由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微粒时,是否告知了溶液的体积;计算的是溶质所含分子数,还是溶液中的所有分子(应考虑溶剂水)数。
即时演练3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 L H2O含有的分子数等于0.1NA
B.常温下,100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01NA
C.分子数为N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 L,质量为28 g
D.3.4 g NH3中含N—H键数目为0.2NA
热点四 物质的量浓度
【例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量筒量取20 mL 0.500 0 mol·L-1 H2SO4溶液于烧杯中,加水80 mL,配制成0.100 0 mol·L-1 H2SO4溶液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C.配制240 mL 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9.6 g
D.配制0.1 mol·L-1碳酸钠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造成浓度小于0.1 mol·L-1的结果
思路点拨物质的量浓度题目的解答策略
(1)不论试题如何变化,关键是从已知条件中找出溶质的物质的量( mol)和溶液体积(L),即可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解题思路一般有两个出发点:由“定义式c=n/V”出发,由此欲求c,先求n及V。由守恒的观点出发: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溶液中“粒子之间电荷守恒”(溶液呈电中性);质量守恒,即原子个数守恒。
(2)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溶于水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在计算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定义式进行推导,同时还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统一;溶液的体积不能用水的体积和溶质的体积之和来代替,应该用溶液的质量除以溶液的密度;物质溶于水后注意看溶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如Na、Na2O、NH3、SO3等溶于水,由于它们与水反应,所以溶质发生了变化。
(3)溶液配制过程中常出现的易错点:称量固体时物码颠倒,腐蚀性固体不放在玻璃器皿中,而直接放在试纸上称量;容量瓶是精确配制溶液的仪器,不能用于溶解、稀释和贮存液体;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所配溶液的体积一定要与容量瓶的容积相等;混淆定容时仰视、俯视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仰视会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低,俯视会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即时演练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L-1的NaCl溶液中含NA个Na+
B.25 ℃时,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C.配制0.1 mol·L-1的H2SO4溶液时,将量取的浓H2SO4倒入容量瓶中加水稀释
D.取4 g NaOH加入96 m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cm-3)配制4%NaOH溶液
误区警示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不发生变化。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或一种分子)组成,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白磷和红磷虽然都是由磷元素组成,但组合后是混合物。注意H2O与D2O为一种物质,二者混合为纯净物。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4.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5.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的常见错误:原子的连接方式易写错位,如醛基、羧基、酯基的原子顺序不能乱写,书写硝基、氨基时应注意N原子要连接在C原子上;碳碳双键等官能团过度简化等,如CH2CH2,不能简写为CH2CH2。
6.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且化学计量数要最简,除注明不写反应条件外,必须书写反应条件。另外要注意符号“↑”“↓”“===”“―→”“”的应用。
7.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剖析要五看:看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只有当气体处于标准状况时,才可将气体体积除以“22.4 L·mol-1”而转化为物质的量,进而由NA计算微粒数;看物质的状态,设陷阱方式主要有:如水、三氧化硫及碳原子数多于4的烷烃(新戊烷除外)等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物质;看微粒的种类,当题目针对的微粒不同时,答案不同,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电子、最外层电子、价电子,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看电子转移数目,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时,还经常对电子转移数目进行判断;除上述几种情况以外,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还有别的一些变换,如稀有气体中的原子数和分子数相等。
跟踪练习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B.BaSO4在医学上用作钡餐,Ba2+对人体无毒
C.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D.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D、T属于同位素,H2、D2、T2属于同素异形体
B.氯水、氨水、王水是混合物,铁粉、漂白粉是纯净物
C.HCl、NH3、BaSO4是电解质,CO2、Cl2、C2H5OH是非电解质
D.风能、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②具有固定熔沸点的物质 ③由相同种类和相同数目的原子组成的分子 ④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和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 ⑤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 ⑥只含有一种分子的物质
A.②③⑥ B.④⑤⑥
C.①④ D.②⑥
3.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①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⑤根据水溶液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⑤
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NA个SO3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B.在标准状况下,1 L庚烷(C7H16)完全燃烧所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7/22.4NA
C.16.9 g过氧化钡(BaO2)固体中阴、阳离子总数约为0.3NA
D.7 g CnH2n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A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33.6 L氯气与27 g铝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B.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共价键数目为19NA
C.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NA个分子,其中的氧原子数为2NA
D.1 L浓度为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NA个CO
6.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①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②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 ③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 ④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⑤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⑥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
A.①③⑤⑥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阴离子都只有还原性
C.与强酸、强碱都反应的物质只有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D.固体物质中可能存在分子,也可能不存在分子
8.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流程来检验碳酸钠粉末中可能含有少量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杂质。
(1)步骤1所需玻璃仪器是________;步骤3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
(2)对检验碳酸钠粉末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只含有氯化钠;假设2:只含有________;假设3:氯化钠和氢氧化钠都含有。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限选以下试剂: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酚酞试液、稀硝酸、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①加入过量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4:
步骤5: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真题试做
1.A 解析:1 mol Fe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Fe3+,转移3nA个电子,B错误;NaHCO3溶液中HCO水解,1 L 1 mol·L-1 NaHCO3溶液中含有的HCO会小于nA个,C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的CO2和N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D错误。
2.A 解析:此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23 g NO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由1 mol NO2分子中含有2 mol O原子可知0.5 mol NO2分子中含有1 mol O原子,A正确;由于NH3·H2O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不可能完全电离,1 L 0.1 mol·L-1氨水中OH-浓度必定小于0.1 mol,B错误;气体的摩尔体积使用的对象是气体,在常温常压下CCl4为液态,C错误;1 mol Fe2+转化为Fe3+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1 mol,D错误。
3.A 解析:每个甲烷分子中含有4个C—H键,16 g(即1 mol)甲烷中所含的C—H键为4nA个,A项正确;1 mol·L-1 NaCl溶液的体积未知,故无法确定Na+的个数,B项错误;由离子反应方程式3Cu+2NO+8H+===3Cu2++2NO↑+4H2O可知,C项错误;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不是1 mol,D项错误。
4.B 解析:合成氨反应为可逆反应,氮气和氢气不能完全转化为氨气,A错;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故其不论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都失去0.1 mol电子,B对;硫化钠电离出的S2-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故不到0.1 mol,C错;CCl4在常温下为液态,不符合气体摩尔体积,D错。
5.答案:(1)溶解过滤 250 mL容量瓶中 0.198 0 ×100%
(2)不能
解析:(1)①由于试样中含有难溶性的BaCO3,因此加水溶解后要过滤,冷却后再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②Ba(OH)2溶液的浓度约为0.1 mol·L-1,体积是25.00 mL,由于酸式滴定管的容量是50 mL,因此盐酸的浓度至少应该是0.1 mol·L-1的,若盐酸的浓度过大,反应过快,不利于控制滴定终点,所以选择0.198 0 mol·L-1的盐酸最恰当。③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是0.198 0×V×10-3 mol,所以25.00 mL溶液中含有Ba(OH)2的物质的量是 mol,所以w g试样中Ba(OH)2·8H2O的质量是××315 g,故Ba(OH)2·8H2O的质量分数=×100%。
(2)若配制1 L 1.0 mol·L-1 Ba(OH)2溶液,则溶液中溶解的Ba(OH)2·8H2O的质量是315 g,所以此时的溶解度约是31.5 g,而在常温下Ba(OH)2·8H2O的溶解度为3.9 g,显然不可能配制出1.0 mol·L-1Ba(OH)2溶液。
精要例析·聚焦热点
热点例析
【例1】D 解析: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氨水是电解质溶液,属于弱碱的水溶液,A错误;油脂属于天然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机玻璃属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二氧化硅是制造光纤材料的主要原料,硅单质是制造半导体材料的主要原料,C错误;D项,KMnO4溶液具有氧化性,Na2CO3溶液中存在CO+H2OHCO+OH-,导致Na2CO3溶液呈碱性。
【即时演练1】A 解析:化学变化发生的是质变,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因而质量是守恒的,这是化学变化的第二个特点;化学变化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反应的第三个特点,A正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不是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B错误;NaHSO4在水中完全电离出Na+、H+、SO,溶液显酸性,NaHCO3溶液因HCO的水解而显碱性,D错误。
【例2】D 解析:Na2O2中氧元素显-1价,A错误;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结构简式为CH3CH2OH,B错误;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
【即时演练2】D 解析:BOH是一元弱碱,电离方程式应用“可逆号”,A错误;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B错误;聚丙烯的结构简式应为,C错误;由于原子半径:C>H,且C原子以四面体的形式连接其他C原子和H原子,D正确。
【例3】B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知识。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 mol任何微粒中含有的粒子数,等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 mol,A错;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故1.7 g H2O2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其每个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8个,则1.7 g中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9 mol,数目为0.9NA,B对;Na2O2固体中,含有的是Na+和O两种离子,1 mol固体中含有3 mol离子,故其中的离子总数为3NA,C错;戊烷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故2.24 L不是0.1 mol,D错。
【即时演练3】B 解析: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A项错;由碳酸根离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可知,水解引起阴离子数目增多,B项正确;C项没有指明条件,22.4 L并不一定是1 mol,但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28 g是正确的,C项错;1分子NH3中含3个N—H共价键,3.4 g氨气中含N—H数目为0.6NA,D项错。
【例4】D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精度较低,与要求的0.500 0 mol·L-1要求不符,A错误;若将多余的溶液取出,会使得浓度偏小,处理加水超过容量瓶的刻度的唯一办法是重新配制,B错误;配制240 mL 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需用250 mL容量瓶进行配制,应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0.0 g,C错误;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使容量瓶内液体偏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D正确。
【即时演练4】D 解析:未给出体积,无法计算Na+的个数,A错误;pH=13也就是意味着c(H+)=1×10-13 mol·L-1,则c(OH-)=1×10-1 mol·L-1,所以n(OH-)=c(OH-)×V=1×10-1 mol·L-1×1.0 L=0.1 mol,所以n(OH-)=0.1NA,B错误;浓硫酸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C错误;96 mL水的质量为96 g,4 g NaOH加入96 mL水中得到4% NaOH溶液,D正确。
【跟踪练习】D 解析: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Ba2+属于重金属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有害,B错误;14C与12C互为同位素,C错误。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D 解析: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而H2、D2、T2属于同一种物质即氢气,A错误;漂白粉也属于混合物,B错误;NH3是非电解质,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错误。
2.D 解析:①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是多种同素异形体形成的混合物,错误;③由相同种类和相同数目的原子组成的分子可能为同分异构体之间形成的混合物,错误;④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可以有几种,比如Fe2+、Fe3+,错误。
3.A 解析:③划分溶液、胶体和浊液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错误;⑤SO3、NH3、CO2等的水溶液导电,而SO3、NH3、CO2为非电解质,因为在水溶液中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电离而导电,错误。
4.D 解析:A项中SO3在标准状况下为固体,A错;B项中标准状况下庚烷为液体;C项中BaO2的摩尔质量为169 g·mol-1,16.9 g BaO2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其阴、阳离子总数为0.2NA;D项中CnH2n的物质的量为7/14n mol,其中氢原子的个数为×2n×NA=NA。
5.C 解析:“常温常压下,33.6 L Cl2”不足1.5 mol,故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数要小于3NA,A错误;标准状况下己烷是液态烃,22.4 L不是1 mol,故含共价键数目不等于19NA(1 mol己烷含共价键数为19NA),B错误;因为1个CO2分子和1个O2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故NA个混合物分子必含2NA个氧原子,C正确;因为CO要水解而被消耗,故含1 mol Na2CO3的溶液中N(CO)<NA,D错误。
6.A 解析:①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溶质减少,所配溶液浓度偏低;③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溶质减少,所配溶液浓度偏低;⑤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溶剂增多,所配溶液浓度偏低;⑥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溶剂增多,所配溶液浓度偏低;②使所量液体偏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④无影响。
7.D 解析: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Fe+2FeCl3===3FeCl2,A错误;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如SO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MnO、NO等只有氧化性,B错误;金属铝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H2S能与强碱反应也能与浓H2SO4或HNO3等强氧化性酸反应,NH4HCO3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C错误;有的固体物质只由分子构成,如干冰、碘等,有的固体物质不含有分子,如Fe、食盐等,D正确。
8.答案:(1)烧杯、玻璃棒 过滤
(2)氢氧化钠
(3)①硝酸钡溶液 ②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4:取少量滤液于试管,往其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
如果酚酞变红,假设2或假设3成立。如果酚酞不变红,假设1成立
步骤5:用试管取少量滤液,往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若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假设2成立。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假设1或假设3成立;结合步骤4如果酚酞变红,假设3成立
解析:步骤1是溶解,所需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步骤2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步骤3的操作名称是过滤。步骤4取少量滤液于试管,往其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看酚酞是否变红。步骤5用试管取少量滤液,往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假设2成立;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假设1或假设3成立,结合步骤4如果酚酞变红,假设3成立。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