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张青莲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1991年他准确测得In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18,被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采用为新的标准值,这是相对原子质量表中首次采用我国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值。下列关于49In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49In原子核外含有49个电子 B.49In原子核内含有49个中子 C.49In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17 D.49In是一种核素 解析:选B。49In原子核外含49个质子,49个电子,115-49=66个中子,只有B说法不正确。 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是纯净物的一组是(  ) A.纯净水、氨水、石灰水 B.金刚石、盐酸、火碱 C.冰水共存物、干冰、醋酸 D.小苏打、胆矾、水煤气 解析:选C。纯净水、氨水、石灰水、盐酸、水煤气(CO和H2)都是混合物,金刚石、火碱(NaOH)、冰水混合物、干冰(CO2)、醋酸(CH3COOH)、小苏打(NaHCO3)、胆矾(CuSO4·5H2O)是纯净物。 3.(2011年徐州高一检测)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8 g氮气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B.化学反应中1 mol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电子的数目为2N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含有NA个水分子 D.标准状况下,22.4 L氯化氢所含的原子数为NA 解析:选B。28 g氮气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NA;标准状况下,水是液态;标准状况下,22.4 L氯化氢所含的原子数为2NA。 4.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 C.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解析:选C。某固体加入盐酸中,产生无色气体,该固体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Na2CO3。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和BaSO4两种,当溶液中存在Ag+或SO时,滴入BaCl2溶液都会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如果先加盐酸,则无法确定Cl-是原溶液中已有的还是盐酸带入的。 5.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中正确的是(  ) A.0.3 mol·L-1 Na2SO4溶液中含有Na+和SO总物质的量为0.9 mol B.当1 L水吸收22.4 L氨气时所得氨水的浓度不是1 mol·L-1,只有当22.4 L氨气溶于水制得1 L氨水时,其浓度才是1 mol·L-1 C.在K2SO4和NaCl的中性混合水溶液中,如果Na+和SO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K+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 D.10 ℃时0.35 mol·L-1的KCl饱和溶液100 mL,蒸发掉5 g水,冷却到10 ℃时,其体积小于100 mL,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35 mol·L-1 答案:D 6.(2011年绍兴一中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A.0.3 mol SO3        B.66 g CO2 C.6.02×1023个NH3分子 D.4 ℃时18 mL的水 解析:选B。各物质中的原子数分别为:A:0.3 mol×4=1.2 mol,B:×3=4.5 mol,C:1 mol×4=4 mol,D:×3=3 mol,故选B。 7.学习和研究化学,经常要进行实验。无论是在化学实验室还是家中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伤害和事故的保障。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  解析:选C。试管和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烧杯加热时应垫石棉网,量筒不能加热,故选C。 8.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时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含原子数相等 B.气体密度相等 C.气体质量相等 D.摩尔质量相等 解析:选A。同温同压下,两瓶中气体体积相等,则物质的量也相等。N2、O2和NO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原子数也相等。但N2和O2的比例不确定,所以两瓶内的密度、质量和摩尔质量都不一定相等。 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1.06 g Na2CO3含有的Na+数为0.02 NA C.通常状况下,N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NA 解析:选B。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A错误;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故Na+数目为0.01×2×NA,B正确;标准状况下,1 mol CO2分子的体积约为22.4 L,C项未指明是在标准状况下,C错误;0.5 mol/L的MgCl2溶液的体积不明确,无法求解MgCl2及Cl-的数目,D错误。 10.m g某金属M与含n mol HCl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Cl2和H2,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解析:选A。据题意可知该反应为: M+2HCl===MCl2+H2↑ 所以n(M)=n(HCl),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故选A。 11.(2011年金华高一教学质量检测)实验中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 B.Ba(NO3)2溶于水,可将含有Ba(NO3)2的废液倒入水槽中,再用水冲入下水道 C.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 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解析:选D。为防试剂污染,实验中剩余的Na2CO3溶液不允许倒入原试剂瓶,A错误;实验室中废液应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中,不能倒入下水道,B错误;蒸发时,待蒸发皿中析出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C错误;因浓H2SO4溶于水放热,应冷却后才能向容量瓶中转移,D正确。 12.某NaOH不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水,与原溶液相比,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分数 C.溶液的体积 D.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选A。加热蒸发掉100 g水,在这一过程中,溶质NaOH的质量是不变的,溶剂水蒸发掉,溶液体积减小,溶液的浓度(包括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物质的量浓度)增大。故选A。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2∶1 B.1 g甲烷和1 g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5∶1 C.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2∶1 D.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1∶2 解析:选B。根据同温同压下,气体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比,所以A错;等物质的量的气体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比,C错;标准状况下,等质量气体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D错;求原子数之比,先计算物质的量,再乘以分子所含的原子数,1 g甲烷中原子的物质的量=1 g/16 g·mol-1×5,1 g氧气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1 g/32 g·mol-1×2,比值为5∶1,故B正确。 14.20 ℃时,a g KNO3溶于b g水中,恰好形成V mL饱和溶液。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 A.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KNO3)= mol·L-1 B.该溶液的质量分数w(KNO3)=% C.20 ℃时KNO3的溶解度S= g D.该溶液的密度ρ= g·L-1 解析:选A。c(KNO3)=== mol·L-1,A错误;溶质的质量分数w(KNO3)=×100%=%,B正确;20 ℃时,=,所以S= g,C正确;溶液的密度ρ===g·L-1,D正确。 15.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5a%的H2SO4溶液按等体积混合均匀后,混合溶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  ) A.3a% B.6a% C.>3a% D.<3a% 解析:选C。设a%、5a%的溶液的密度分别为ρ1、ρ2,各取体积V mL,混合溶液里H2SO4的质量分数为x%,则据稀释规律得:ρ1V×a%+ρ2V×5a%=(ρ1V+ρ2V)×x%,即x=(1+)·a,因H2SO4溶液的密度大于1 g·cm-3,浓度越大,密度越大,故ρ2>ρ1,所以ρ1+ρ2<2ρ2,即>2也即x>3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9分)已知:①某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M g·mol-1。②V L Al2(SO4)3溶液中含a g Al3+,从中取出 L,并稀释至V L。 请完成下列计算(本题均不写计算过程): (1)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_______g·L-1。 (2)该气体一个分子的质量为________g(用含有NA的代数式来表示)。 (3)稀释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用含有a、V的代数式来表示)。 解析:(1)据公式M=ρ×22.4得该气体的密度ρ== g·L-1。 (2)该气体一个分子的质量为= g。 (3)稀释后SO的物质的量不发生改变,则有 = mol/L。 答案:(1)M/22.4 (2)M/NA (3) 17.(12分)(2011年漳州高一检测)(1)N原子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1 mol HNO3的质量是________,1 mol HNO3约含有________个氧原子。 (2)标准状况下11.2 L HCl气体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将此HCl气体溶于水中配成1 L溶液,所得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3)2 mol OH-约含有________个电子。 解析:(1)N原子的摩尔质量为14 g/mol,1 mol HNO3的质量为63 g/mol×1 mol=63 g,1 mol HNO3分子中含氧原子为1 mol×3×6.02×1023 mol-1=1.806×1024。 (2)标准状况下,11.2 L HCl的物质的量为=0.5 mol,c(HCl)==0.5 mol/L。 (3)2 mol OH-约含有的电子数为2 mol×10×6.02×1023mol-1=1.204×1025。 答案:(1)14 g/mol 63 g 1.806×1024 (2)0.5 mol 0.5 mol/L (3)1.204×1025 18.(8分)下面a~e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仪器: a.量筒 b.容量瓶 c.托盘天平 d.温度计 e.分液漏斗 (1)标出仪器使用温度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下同)。 (2)能够用以粗略量取液体体积的是______________。 (3)使用前需要检查是否漏水的是________。 (4)称取10.5 g固体样品(1 g以下使用游码)时,将样品放在了天平的右盘,则所称样品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g。 解析:(1)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一般需注明使用温度,如量筒、容量瓶。 (2)量筒用于粗略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0.1 mL。 (3)带有玻璃活塞的仪器,一般需检漏,如容量瓶、分液漏斗。 (4)当物品和砝码放颠倒时,游码质量加上物品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故样品的实际质量为9.5 g。 答案:(1)ab (2)a (3)be (4)9.5 19.(12分)松花蛋于明朝初年问世。其腌制配方有多种,但主要配料为生石灰(CaO)、纯碱(Na2CO3)和食盐(NaCl)。将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黏土调制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数日后可食用。 (1)腌制皮蛋的配料用水调制时,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有(不考虑黏土中物质可能参与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皮蛋外的糊状物经水溶解、过滤后,溶液中肯定大量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和________,可能含有的物质为Ca(OH)2或Na2CO3。 (3)某同学设计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探究(2)所得滤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请你帮他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滴加适量K2CO3溶液 若出现白色沉淀 滤液中含Ca(OH)2  若无白色沉淀 滤液中无Ca(OH)2   ②取少量滤液, ____________ 若出现________ 滤液中含Na2CO3   若无__________ 滤液中无Na2CO3  解析:用水调制时,首先考虑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了熟石灰,再考虑熟石灰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这也是实验室制取少量的NaOH的反应原理,也曾用于小型化生产)。 答案:(1)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2)NaOH NaCl (3)滴入适量盐酸 气泡 气泡(或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等) 20.(14分)(1)实验室常用的浓盐酸密度为1.17 g/mL,质量分数为36.5%。此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mol/L,取此浓盐酸43 mL,用蒸馏水稀释至200 mL,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 (2)4.8 g镁投入此200 mL稀盐酸中,反应后,求: ①放出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②将生成的H2通过过量的灼热CuO,求被还原出的铜的质量。 ③反应后(设溶液体积不变)溶液中两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解析:(1)c(HCl)=,则c(HCl)=1000 mL/L×1.17 g/mL×36.5%÷36.5 g/mol=11.7 mol/L, 稀释后盐酸的浓度为11.7 mol/L×43/200=2.5 mol/L。 Mg + 2HCl===MgCl2 + H2↑ 24 g 2 mol 1 mol 22.4 L 4.8 g n(HCl) n(MgCl2) V(H2) n(HCl)=0.4 mol<0.2 L×2.5 mol/L,所以盐酸过量,以Mg的量计算,V(H2)=4.48 L,n(MgCl2)=0.2 mol。 ②CuO+H2 Cu+H2O 22.4 L 64 g 4.48 L m(Cu) m(Cu)=12.8 g。 ③== =。 答案:(1)11.7 2.5(或2.52或2.516) (2)①4.48 L ②12.8 g ③2∶1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