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2·大连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
材料二 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可怖判决书。
——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
材料三 一战爆发前,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竞相粉墨登场,支配了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法国的复仇主义、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与“大塞尔维亚计划”等。正是这些民族主义思潮,激化了各国的矛盾,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其理由。
(3)有人认为一战使中国的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请对此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第(1)问考查一战的背景及影响,从时间即可判断为一战前的军备竞赛。第(2)问从“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等可判断作者反对战争。第(3)要根据一战后中国掀起收回主权方面来回答。
答案 (1)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导致“一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观点:否定(反对)战争。理由: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很难裁决正义。
(3)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将德国在中国夺取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的行为在中国激起民愤,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广大市民参加进来,爆发了群众性五四爱国运动。迫于压力,最终中国代表未在合约上签字。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的部署情况
战初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
师团
37个师团
15个
师团
111万多
不到10.9万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中国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二可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三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 (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使其在太平洋战场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夹击配合,会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及各民族人民团结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3.(2012·银川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总统再也不能像在我国如此之长的历史中那样仅是个国内的人物了。我国的力量和资源已上升到头等地位,从今以后,我们的总统必须永远是世界列强的领袖之一……我们要把他看做是每时每刻都在担任海军司令的人物,他可以命令我们到世界任何地方去。
——引自布鲁斯特·C·丹尼
《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材料三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军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的祸殃。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目的。
(2)材料二的作者对国联在制止国际危机方面的分析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联合国的?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4)从材料二、三中看,国联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是内涵式问题,可以从材料看出表面上美国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实际上是要夺取世界霸权。第(2)题是判断式问题,要联系材料中国联发挥的客观作用予以分析说明,举例论证。第(3)题作者从两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了联合国的作用,由此可以判断出作者的观点是较客观的,应予以赞同或支持。第(4)题是比较式问题,国联和联合国在解决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中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答案 (1)表面上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实质是凭借美国强大的实力,向世界各国扩张势力。
(2)基本正确。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都没有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3)联合国在成立后的30年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美苏矛盾,但在防止美苏发生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赞同。
(4)在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时,往往不被重视,没有起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原因: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2月20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发表对印度政策声明,宣布至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蒙巴顿被选派来印办理交接事务。来到印度后,他的主要助手伊斯梅回忆说: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炸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
材料二 第一条 第一款 自1947年8月15日起,应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分别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二款 上述两个自治领……称为“新自治领”……
第二条 第四款 本条中任何规定均不得解释为阻止印度土邦加入任何一个新自治领。
材料三 2010年9月20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局势混乱,反政府示威者与政府军队频繁发生流血冲突,已有106名警、民在冲突中丧生,这是自1989年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的最大的一轮冲突(路透社语)。印度各大政党紧急联合,派出一个约有40名议员组成的代表团,前往该地区,以图化解矛盾。
(1)材料一中说“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炸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其真实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件?第二条第四款的内容引发了什么战争?
(3)联系材料三及相关知识,分析印巴分治的影响及启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第(1)题要结合印度的独立浪潮来理解含义。第(2)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印度和巴基斯坦”“阻止印度土邦加入任何一个新自治领”等。第(3)题应结合当时的形势和材料三的事实进行分析。
答案 (1)二战后,印度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英国的殖民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文件:蒙巴顿方案。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
(3)影响: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愈演愈烈,引发流血冲突,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摩擦和对立严重。启示:印巴分治固然有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但根本原因则是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以及为了达到分治目的而进行的分化和挑拨。殖民主义者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是印巴冲突的根源;殖民主义者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殖民地人民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最终赶走殖民者;只有团结起来,解决好内部矛盾,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发展、壮大;只有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条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适的措施?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华沙条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其建立有何影响?
答案 (1)事件:“铁幕演说”。影响: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是冷战开始的信号。
(2)美国采取的措施: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苏联采取的措施:组建华约组织。结果:两极格局形成。
(3)性质:是一个对付来自欧美资本主义威胁的防御性组织。意义:对于确保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安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相互对峙局面的出现,加剧了东西方对峙的局势。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自“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分子又在巴厘岛、马德里、乌鲁木齐、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地制造恐怖事件,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
材料二 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与互信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中日: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1)材料一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
(3)材料二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
(2)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主要因素: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领土矛盾等。
(3)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原因: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核战争的毁灭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相互制约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