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2·无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思想家核心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影响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应该是人,因此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杰出贡献是:使古希腊哲学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关注现实人生。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观点是哲学家的地位应该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三问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来回答。 答案 (1)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由哲学家担任国家的统治者。 (3)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理由: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孙中山晚年提出了怎样的新理念?并说明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中重要思想理论、观念转变等知识点。第(1)问依据材料一来回答;第(2)问考查了兴中会成立的原因和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转变和转变的原因,根据相关知识来回答。 答案 (1)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 (2)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3)理念:提出新三民主义。原因:拱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 本题主要以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第(1)题,要注意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战后实施的目的分析、归纳。第(2)题,主要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加以分析、归纳。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得出结论,这需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经过对照分析后再上升到理论性认识。 答案 (1)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原则和基础(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又奋斗了5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拉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 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综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 ①日出东方——标志: ②力挽狂澜——标志: ③灯塔指引——标志: ④拨乱反正——标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毛泽东同志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概括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在理论探索上有何共同点。 解析 第(1)问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力挽狂澜”是在革命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挽救了革命,此为遵义会议;而“灯塔指引”是指中国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此为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第(2)问由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可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第(3)问两者都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答案 (1)①中共一大(或中国共产党成立) ②遵义会议 ③中共七大(或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 5.(名师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11月,邓小平28岁,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这一年,他被撤职,受到“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妻子金维映和他离婚,成了中央苏区的一名社会闲杂人员。 材料二 1967年,邓小平63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这一年,他被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流放到第一次被打倒的江西,当上了一名钳工。(他并没有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材料三 1975年,邓小平71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被以“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老板的罪名,再次被打倒。 ——田炳信著《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 (1)邓小平三次被打倒分别是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他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有哪些主要事迹?(要综合归纳) 解析 本题以邓小平人生的三起三落为切入口,并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进行提炼综合即可。 答案 (1)第一次被打倒是土地革命时期,原因是因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在中共中央担任领导的左倾领导人打倒;第二次是“文革”前期,原因是毛泽东犯了左倾错误,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而对坚持正确立场的邓小平发动打击所致;第三次是“文革”后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为仍在犯左倾错误的毛泽东所容,加上“四人帮”的策划与煽动,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事迹:①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和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参与、领导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和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③改革开放时期:领导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一国两制等,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6.(2012·西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 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评爱因斯坦。 解析 本题考查对爱因斯坦一生重大成就的理解。第(1)问很简单,即相对论及出现的影响。第(2)问要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个人崇拜”“我认同民主的理想”等。 答案 (1)相对论。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