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北京市石景山区2011届高三期末,1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 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服饰质地的不同 ④服装款式的差异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等。本题选C项,③④项反映的是变化,而不能作为原因。 答案:C 3.(福建省四地六校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22)《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 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俗习惯的改革。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4.(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2届高三9月联考,4)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 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时间:19世纪晚期;特点:衣服“上下无别”,“沪上尤甚”等。分析应注意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分析。从时间上看,很快能够排除③项,因为此时并未建立民主政权,其它三项均符合题意。 答案:D 5.(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12届高三期中,17)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A项体现了婚姻自由,B项体现了服饰的改变,D项体现了禁止缠足。C项中“辫”“之乎者也”体现的是顽固派守旧的现象。 答案:C 6.(山东省沂源县2012届高三期中,10)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 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解析:近代婚姻自由只是在风气比较开化的大城市、通商口岸,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仍很保守,故B不正确。 答案:B 7.(河北省2012届高三质检,7)1931年7月6日《民国日报》上有这样一则女子征婚启事: “一、面貌俊秀,中段(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的嗜好。八、有创造的思想和保守的能力。”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  ) A.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 B.反映女性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 C.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说明婚姻风俗获得彻底变革 解析:征婚启事确实表明当时提倡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从征婚启事可以看出女性对男性提出了“专而不滥,诚而不欺”等要求,这就表明女子在积极追求自主,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能出现此种情况,表明当时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给了女性说话、行动的权利,不然女子征婚怎会见诸于报端了。所以这些内容应该主要是为了表明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8.(安徽省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24)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 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 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届高三9月考试,19)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 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题干“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所描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④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具中西合璧的特点。 答案:C 11.(山东省潍坊市三县2012届高三期中,23)“又是庚中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 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南京市民曾 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答案:C 12.(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高三11月质检,20)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 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对“断发”问题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 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C.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断发易服”最早应该算是由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提出的,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极力向光绪帝主张把断发易服推广开来,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A。 答案:A 13.(江西省吉安市2011届高三二模,29)如图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19 届毕业生在1935年20周年校庆时的合影。这反映了(  ) A.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没有改变 B.中国妇女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C.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D.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与男子相同 解析:古代中国的妇女是不能到外面抛头露面的,题干反映女性不仅可外出,而且还可享受教育,说明中国妇女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答案: B 14.(湖北省长阳一中2012届高三期中,23)“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 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 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开展 解析:分析材料,光绪、宣统年间,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进步,反映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B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C、D项与材料中“光、宣之交”前提不符可排除,据此本题选A项。 答案:A 15.(山东省德州市2012届高三期中联考,7)“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 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解析:关键信息“阴阳合历”,民国建立后,开始使用阳历。 答案:C 16.(福州市罗源一中2011届第二次月考,17)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到:“堪笑 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近代中国人生活,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理解词中的“爱出洋”、“短褐装”含义,并找出具体原因。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保守封闭,遭到列强侵略后,不仅经济上发生新变化,思想上与生活习俗上都发生了大变化。A、C、D明显不正确,选B。 答案:B 17.(山东省实验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测试,1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 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刻转万周”应该指的是火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18.(湖南衡阳八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26)《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 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解析:据材料“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这样的内容对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的1835年的中国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当时报纸又只能为部分中国人所阅读,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19.(吉林市2012届高三9月测试,17)“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这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报刊具有(  ) A.权威性 B.准确性 C.娱乐性 D.沟通性 解析:“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21.(江苏省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7)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 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这说明(  ) 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 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 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 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从题目反映出的信息来看,中国官员把修铁路的行为定性为胡作非为,定位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甚至毁灭。可以总结出中国部分官员对修铁路表示强烈反对。故选C。其他选项不符题意。 答案:C 22.(广东省汕尾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22)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 尚的是(  ) 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解析:“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反映的是电灯的使用,故B正确。 答案:B 23.(河南郑州市2011届高三质检,33)《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 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B项。C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答案:B 24.(浙江温州十校2011届高三联考,11)“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 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解析:A项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服传入,民国初年西式婚礼盛行;B项中鸦片战争后西式餐厅大量出现,20世纪20年代电影院在大城市出现;C项说法错误,我国1958年5月1日才出现了最早的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出现于当年10月1日,据此C项说法与此不符合(另《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D项1943年正处抗日战争期间,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较常见。据此A、B、D三项说法成立,C项错误,本题选C项。 答案:C 25.(2012年天津卷)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介绍信中提到“粮票”的携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票的出现与是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有关,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故A、B、C三项表述正确,而A、C两项是表象,B项才是实质。D与材料无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北京市顺义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37)(18分)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 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 服装与古代政治 “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 材料二 服装与近代欧洲 14~15 世纪欧洲服装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衣服式样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连衫长裙、晚礼服等;衣料品种增多,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各种皮毛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材料三 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 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 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 材料四  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 时间 服装的主要 颜色和用料 主要服装 特点变化  温馨的50年代 蓝、灰、黑、土布 列宁装、布拉吉 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  革命的60年代 绿、卡其布 军装   初醒的70年代 颜色搭配有对比 棉布、条绒 军装 喇叭裤开始流行   开放后的 80年代 多种颜色搭配 多种布料 旗袍、西装、 两用衫、裙子 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  五彩缤纷 的90年代 颜色可以任意搭配 各种高档服装面料 服装种类繁多 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4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4、15世纪欧洲服装变化的原因和影响。(6分) (3)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 (4)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上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4分) 解析:第(1)问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史实”依据材料归纳总结即可;从材料“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者的统治。第(2)问从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角度来分析,而社会生活习俗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反映。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经济是基础,从服饰中“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等特点,其因主要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第(3)问中的“特点”概括材料要点即可得知;“原因”从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4)问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表格中的变化的趋势来看,服饰由单调到多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 答案:(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 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者的统治。 (2)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国际贸易的交往;文艺复兴对思想的解放;东方文明的影响。(任意三点即可) 影响:进一步促进了人的精神觉醒;逐渐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两点即可) (3)特点:①采用西式;②要用国产衣料;③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任意三点即可) (4)基本情况:5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60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 70年代经济总体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9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任意一点即可) 认识: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27.(福州市2011届高三质检,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6分)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4分)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中的“理由”根据材料一“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来归纳。“措施”根据材料内容来概括。第(2)问中前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后一小问从速度、效率、范围、距离等角度思考。第(3)问从交通和通讯事业的特点来思考。 答案:(1)理由:国土面积太大,中央政府难以有效治理;交通落后,国内各地区之间联系十分困难;主要靠儒家思想(“伦常制度”)维护统治。 措施:修驰道(加强全国道路交通网建设);建立和健全驿传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强化思想控制(或:统一思想以巩固国家统一)。 (2)1877年(或19世纪70年代),台湾。 特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距离远,范围广。 (3)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或:现代国家共同体的意识);推动了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或:技术基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28.(浙江省台州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13)(1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 《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 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12年9月9日 材料四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 (1)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7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1949年 《申报》终刊。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申报》的祝词反映了哪些时代要求?(4分)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二,材料一中《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数量少,而且称为“乱首”“匪”等,而材料二中对辛亥革命则大加赞赏、肯定,反映了《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由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主张主权在民。《申报》的祝词反映了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国力增强。第(2)问,材料三中《申报》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有成也有败,这样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第(3)问分析材料四,从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中提取信息,分析其涉及的领域及内容,据此判断《申报》的历史研究价值。 答案:(1)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用意:主权在民。 时代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国力增强。 (2)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 (3)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 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 领域之三:近代报业(或近代民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 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如答其他领域且言之成理也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