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是因为(  ) ①教会出售赎罪券,从德意志搜刮大量财富 ②天主教会时常干预德意志的政治  ③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钱财比德意志皇帝的钱财还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选D。“罗马教皇的奶牛”指的是经济掠夺,②是政治方面的。 2.宗教改革前,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天主教会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德意志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免除封建地租 B.反对出售赎罪券 C.建立适合本阶级需要的教会 D.取消什一税 解析:选C。中世纪的德国是一个政治分裂的国家,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这就便利了天主教会在德国进行剥削,从而引发了德国各阶层的不满,激化了德国的阶级矛盾,最终爆发了宗教改革,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压迫,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宗教。 3.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 A.德国宗教改革     B.英国的清教运动 C.瑞士宗教改革 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选D。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人民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4.(2012·江苏南京高二质检)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解析:选D。马丁·路德主张建立适应德国发展需要的德国民族教会,这实际上符合当时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5.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B.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C.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D.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解析:选D。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没有违背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段话(  ) A.出自《九十五条论纲》 B.出自《奥格斯堡和约》 C.反映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腐败 D.反映了天主教会聚敛钱财的手段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赎罪券价目表”即可得出答案。 7.(2012·大庆质检)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C.封建制度解体 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 解析:选D。思想主张都具有阶级属性,实质、本质,多从阶级属性角度思考。 8.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主观动机是(  ) A.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 B.加强日益强大的王权 C.颁布《至尊法案》 D.建立民主教会 解析:选B。D项是不可能的,C项是改革后措施之一;A、B两项是动机之一,但符合题干“主观动机”之意的是B项“加强日益强大的王权”。 9.下列各项不属于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的是(  )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神职人员可以娶妻生子 C.教士应是教徒选出的公仆 D.国家权力不是神所授,世俗权力支配教权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马丁·路德认为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故D项表述不正确,它符合题干要求。 10.(2012·湖南调研)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意即教权大于皇权;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即皇权不再从属于教权,地位上升。 11.(2012·常州一中月考)西欧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 A.为资产阶级夺取了教会的土地财产 B.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王权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加强 解析:选C。西欧宗教改革的加强是欧洲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处于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之中;宗教改革则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宗教趋向自由。 12.(2012·沈阳月考)卡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卡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中“完全靠上帝恩赐”可以看出体现的是卡尔文的先定论。 13.卡尔文被法国天主教会指控为“异端”,是因为他(  ) A.受人文主义影响较大 B.在法国宣传路德的主张 C.发表《基督教原理》 D.在瑞士主持宗教改革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受人文主义影响是属于卡尔文内在思想意识的变化,未必会对法国天主教会构成威胁,故A项不正确;C、D两项则是卡尔文被指控为“异端”后的活动或成就,故排除;B项属于政治活动,冲击了在法国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思想,符合题意。 14.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在于(  )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在欧洲,宗教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 ③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④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天主教会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不等于宗教势力遭到削弱,且新教也属于宗教。因此说,欧洲宗教改革只反教皇,但不反宗教。 15.(2012·长沙质检)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 A.马丁·路德 B.教皇 C.亨利八世 D.卡尔文 解析:选A。“信仰得救”理论最早由马丁·路德提出,故选A。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2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中,右边是《圣经》,左边是教皇和教士,一本《圣经》比教皇或教士都重。据画面内容,你可以联系到宗教改革的哪些重要信息?(8分) (2)据图二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基督教派别?他们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或国家?(10分) 解析:本题属于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考查两点:一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对画面信息的观察和了解;二是发散思维,充分联系与画面相关的信息。解答第(1)问注意理解一本《圣经》比教皇或教士都重的意思;第(2)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新教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卡尔文等主张《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最高权威等信息。 (2)路德派、卡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的基督教派别,他们统称为新教。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地区以及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地信路德教;卡尔文派则在瑞士、法国和英国等地;英国国教主要在英国信仰。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2: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3:卡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10分)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特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比较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通过三则材料的比较,即可判断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强调信仰得救,与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有着明显的不同,目的在于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但卡尔文的思想比马丁·路德更激进。 答案:(1)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 不同点:卡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卡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