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名师改编)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2%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占45%,而其他语种翻译的很少。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清政府时期俄国割占了150多万中国领土 B.“以俄为师”国共合作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 D.中国“一五”计划的实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大多数人才集中于工程技术方面,说明国家重视工业;翻译的俄文书籍占绝大部分,说明与苏联关系友好。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的中国国情相符合,故选C项。A项明显错误;B项处于大革命时期,当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排除;C项是国民党统治前期,与苏联关系恶化,与美英关系友好,故排除。 答案 D 2.(名师原创)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到1978年12月之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央工作的重点是(  ) A.进行经济建设 B.进行民主与法制建设 C.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以阶级斗争为纲 解析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可知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故选D项。 答案 D 3.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合作生产→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解析 本题考查了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A项正确。 答案 A 4.关于下图书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方针 B.邓小平为科学技术发展所作的题词 C.邓小平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正确性 D.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解析 根据图中文字就可以看出设立经济特区是正确的。故选C项。 答案 C 5.(名师原创)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其中面积最大的“试验田”是(  ) A.海南岛 B.上海市 C.浦东区 D.深圳市 解析 海南岛的面积要比其他任何一个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面积大的多,故选A项。 答案 A 6.(2012·北京西城区)1978~1984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国有企业从78%下降到26%,个体等私营经济从无到36%,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工业结构的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的形成 D.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 1978~1984年,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在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城市,大量私营企业出现。因此国有企业下降,个体私营企业兴起,故选D项。 答案 D 7.(2012·洛阳统考)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的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国企改革 B.经济特区崛起 C.“九二共识” D.土地联产承包后的农村 解析 本题适用排除法。A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应排除;B项是“开放格局的形成”里的内容,应排除;C项是“一国两制的成就”中的内容,应排除;只有D项是新增加的内容,故选D项。 答案 D 8.(2012·大同测试)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表)确定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解析 本题考查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1)(2)(3)(4)从政治、经济方面列举了上海发展的史实,这些史实说明上海与中国的现代化有密切关系,所以选择C项。A、B、D三项均不能全面反映表中的史实。 答案 C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是(  ) A.旧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新中国建国之初,政治上表现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经济上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虽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经济占很大比重,而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故此时的中国尚不能称为社会主义国家,而只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故选B项。 答案 B 10.2008年9月28日,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正式投产,中国天津成为欧洲以外第一个向客户交付空中客车飞机的城市。我国飞机制造业最早起步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改革开放以后 解析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重工业为主,中国开始建立飞机制造厂。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是1953~1957年,故选A项。 答案 A 11.(2012·福州质检)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发表于这一年的是(  ) A.《东方风来满眼春》《要搞快一点》《要敢闯》 B.《标准只有一个》《实践标准与科学预见》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评“左”比右好》《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 解析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A项正确。《标准只有一个》《实践标准与科学预见》与“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关,B错误;《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与1958年“大跃进”有关,C错误;《评“左”比右好》《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显然与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改革相关,D错误。 答案 A 12.(2012·北京西城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不同于内地之处在于(  ) A.以扩大内需为目标 B.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D.国家投入大量资金 解析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区域,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吸引外资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由此可知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史实不符,应排除。 答案 C 13.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经济开发区 C.经济特区 D.内地开放城市 解析 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他们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 答案 C 14.(名师改编)20世纪60年代,陕西一农民上书党中央,“就农村而言,如果拿合作化前和现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 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解析 材料描绘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经济混乱,国家的经济也陷入了严重的困难之中,故选C项。 答案 C 15.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对这两种制度的分析评价,正确的是(  )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作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 C.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是为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明显不符,可以排除。两者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1952年与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个体经济 71.8% 7.1%  资本主义经济 6.9% 接近于0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下表是1978年与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952年到1956年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试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阐述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和70年代后半期之后”各有不同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抓住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时代性并结合材料一回答,其原因要从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上来思考。第(2)问属于新时期的变化,变化内容不难回答,原因要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思考。第(3)问实际是对上述两问的总结与概括,分别答出上述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即可。 答案 (1)变化:公有制成为主体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原因: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建设。 (2)变化:公有制为经济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内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领域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际原因: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中国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商、外资纷纷进入中国。 (3)20世纪50年代早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公有制为基础,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 ——《邓小平文选》 (1)结合我国1978年以前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中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思想路线?按照这一路线,党和政府又制定和实施了哪些决策? 答案 (1)政治上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盲目追求高速度,主要表现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标准: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使全体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3)路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决策: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