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选择题
1.(2013·连云港模拟)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棱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A.颁布“解负令” B.发放公职津贴
C.组成“四百人会议”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 打击了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但与题干不符,排除 A项;B、D两项是在伯里克利改革时期;梭伦改革成立四百人会议,类似公民会议的常设机构,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它各级公民都可当选,符合题干材料观点,故选C项
2.(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B.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C.“最高民主阶段”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D.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答案】C
【解析】“最高民主阶段”的出现主要是因伯利克里改革,故排除A项;在古代雅典,各级官职曾向广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故BD两项错误;津贴制的实行推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3..(2013·徐州摸底)“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哪项措施为之提供了保障
A.建立四百人会议 B.颁布解负令
C.设立陪审法庭 D.发放观剧津贴
【答案】D
【解析】伯里克利时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D项符合题意。
4.(2013·百所重点中学联考)《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
A.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B.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乡镇会议式”分析,体现了古希腊人数少、面积小,因此是一种小国寡民式的民主,故选B项。
5.(2013·江南十校联考)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据此理解,苏格拉底()
A.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赞同知识为少数人掌握
C.认为知识与美德都重要 D.强调判断标准就是知识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说这段话主要是针对雅典民主制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提出批评的。故选A项。B和C项的表述与题干关联度不大,排除。本题易错选选D项,但是引言反映了苏格拉底强调判断的根据是知识,而不是说标准是知识,排除。
6.(2013·孝感模拟)古稀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A.城邦制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 B.城邦公民具有政治责任感
C.城邦制下重政轻文 D.城邦制度压抑人性
【答案】B
【解析】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有资格的公民都可以参加城邦的管理,公民有参政管理城邦的责任感。
7.(2013·南阳模拟)“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 B.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C.同外国人结婚的公民不能担任重要官职 D.雅典人仇视外国女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能力。从题干禁止公民与外邦人通婚,反映了古代雅典对公民有许多限制,外邦人不享有公民资格,故选B项。
8.(2013·山西模拟)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 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答案】A
【解析】考查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从材料“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担任公职”以及“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可知当时任何公民不管贫富均可参与政治,民主政体保证了公民参政的机会。
9.(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十二铜表法》条款主要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的精神,对比四个选项,可知B项最符合题意。
10.(2013·南京调研)《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该条款体现了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B.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分析,体现了A项。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2013·汕尾测试)《十二铜表法》有这样的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这体现了()
A.《十二铜表法》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
C.《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D.《十二铜表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人”并没有特指贵族或平民,仅仅是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选B项。
12.(2013·天津五校联考)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某种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这种“法律观念”是
A.抽签选举,轮流坐庄 B.自由、平等、博爱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理念的理解能力。罗马法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影响至今。A、B、D不属于罗马法的理念。
13.(2013·武汉调研)《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有关《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
A.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 B.保护了自由人的利益
C.强调司法程序的严格 D.突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题干中的“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等规定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A项正确;B、C、D三项无法体现。
14.(2013·湖北百校联考)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此规定体现了
①依法治国思想 ②自然法的原则 ③保护所有人的利益 ④城邦的民主化治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故③表述不正确,选B项。
15.(2013佛山顺德区测试)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 B.对公民权的尊重 C.自由公正意识D.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根据题干“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的提示,反映罗马法以“人”为本。故选D。
16.(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囚(1822—1888)说:“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律会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有‘自然法’理论给了它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梅因意在强调
A.罗马法优于其他国家的法律 B.罗马法受到了自然法精神的浸润
C.罗马法的产生发展与众不同 D.公民法、万民法与自然法源远流长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反映领导自然法对罗马法的影响,故选B项。 A项与材料含义相佐,C项“发展与众不同”和D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17. (2013·南通一中测试)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题干主要是反映了罗马法对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资格的规定,C项正确;A、B、D项题干未能反映。
18.(2013·安徽六校联考)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公元前426年一公元前373年)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
A.人应该无条件服从法律确 B.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
C.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 D.所有人都应当是平等的
【答案】C
【解析】据关键信息: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C项正确;A、B、D项无从反映。
19.《(2013·孝感模拟)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维尔·杜兰特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专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A.皇帝随心所欲,任意颁布法律 B.法律类型众多,条文相互冲突
C.统治范围扩大,法律不断充实 D.贵族平民对立,法律难以化解
【答案】C
【解析】公元1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形成。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都需要法律来化解,法律不断充实。
20.(2013·山西模拟)罗马法中确立了许多原则,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财产权不受限制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等等。这些原则
A. 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 B.主要体现了罗马平民要求
C.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据 D.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价值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自由人”可以判断A不正确;罗马法具有阶级性,故B不正确;罗马法中确立的原则体现了公平公正,“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据”说法不正确;罗马法中确立了这些原则,为现代社会法律制度所借鉴,故D正确。
21.(2013·湛江调研)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答案】C
【解析】理解题干诗歌的主要含义,从“德行 、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强调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故选C项。
22.(2013·山西模拟)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可知肯定了苏格拉底为社会道德付出的努力,故选B项。
23.(2013·洛阳模拟)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其他思想主张有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批评雅典的直接民主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结合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可以判断是苏格拉底思想,与其相关的是B项。
24.(2013·徐州调研)“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是一句西方名言,与这句名言有同样价值取向的是()
A.“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B.“人为善,人恒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C.“人的命运主要由他自己创造的”
D.“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答案】C
【解析】 “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推崇。A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旨在强调对个人的认识,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因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25.(2013·盐城调研)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局限性。“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反映智者学派强调个人随意性,故C正确。
26.(2013·郑州质检)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受。”这种观点不具备下列哪一项作用
A.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B.忽视了事物的客观性
C.冲击了神学精神禁锢 D.遏制了个人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反映的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其主旨是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D项反映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7.(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据哈蒙德的《希腊史》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的全部人口约40万人,其中奴隶约20万人,自由民16万8千人,其余为外邦人。
——潘桂仙《试析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局限性》
材料三 美国宪法在特殊的年代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保留了奴隶制,给美国留下了史上最大的隐患——内战。
——曲超《一本书看透美国》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据材料一,以古代中国为例,证明某些西方学者贬抑“东方君主专制”是片面的。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材料一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
(2)材料四所涉宪法与材料三提及的宪法相比,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这两部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与雅典民主政治有何异同?
(3)从以上不同制度的利弊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例举中国君主专制产生的积极影响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奴隶数量巨大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四属于社会主义宪法,材料三属于美国1787年宪法,其中还涉及到了奴隶制等不平等的现象,据新中国宪法的性质、原则、代表的权力范围等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三国宪法的法律实质、范围、原则等内容来比较。第(3)问,紧扣住各国宪法制度的利弊回答。
【答案】(1)古代中国(东方国家)的君主专制也有客观的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不足: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作了严格限制,公民只占城邦人口的极少数,奴隶、外邦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不能享受民主,其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进步表现:材料四所涉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
异同:同——都体现主权在民。异——雅典是直接民主,中美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
(3)认识:无论民主制还是专制都有其优缺点,不断改革完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8.(2013·湖北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 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分析归纳。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征诸乡里……”和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雅典公民”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雅典享有公民权人数较少的情况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回那开始时的特点,改革后据材料三中“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归纳。第二小问,根据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等的发展变化归纳。
【答案】(1)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原因:察举人才来自民间,被察举的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理论上人人都有被举的机会。
(2)说明:不是。因为只有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而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少数,广大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被排除在外。(只判断无理由不得分)实质:是奴隶制民主(少数人的民主)。
(3)变化:财产、种族、性别等歧视政策逐渐被取消,逐步实现普选。
原因:政治上,没有选举资格的群体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