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
1.(2012·北京东城区模拟)1957年以来,“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原因有 ( )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右倾错误发展 ③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上的急躁冒进在文艺上的反映 ④学术领域出现了反社会主义的倾向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双百”方针提出后,由于出现“左”倾错误,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双百”方针受到了影响,故选C项。新中国建立后,没有出现过右倾错误,排除②;④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答案 C
2.(名师原创)“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是非颠倒的年代,许多中外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遭到查封。其中“修”是指 ( )
A.西方的民主思想 B.三民主义思想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D.苏联当时的主流思想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也极为紧张,中国当时的官方称当时的苏联为修正主义国家,故称当时苏联的主流思想为修正主义思想。
答案 D
3.(名师原创)当年名满天下的钱学森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国内,体现了 ( )
A.响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号召
B.积极参加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863计划”的精神
C.满怀爱国主义热情,要改变中国科技落后的面貌
D.响应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参加国内建设
解析 钱学森等是新中国第一代回国参加国内经济建设的老科学家,A、B、D三项都是新时期党中央和邓小平提出的,故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答案 C
4.“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 )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B.倡导科技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克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D.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毛泽东于1956年4月提出了“双百”方针。故选A项。
答案 A
5.(名师原创)“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按戏剧分类,“样板戏”《红灯记》应属于 ( )
A.现代京剧 B.现代豫剧
C.现代话剧 D.现代越剧
解析 “样板戏”是在中国的“国粹”京剧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当时被称为“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故选A项。
答案 A
6.(2012·北京东城区模拟)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不过这一次,民众的评论似乎打破了“仇富”的定律,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之所以有这种“仇富不仇袁隆平”的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解析 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选C项。
答案 C
7.(2012·马鞍山二模)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65年6月”和题干内容“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可知毛泽东主张在学术方面“百家争鸣”。故选A项。
答案 A
8.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是在 ( )
A.1954年 B.1957年
C.1962年 D.1978年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故选A项。
答案 A
9.“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指挥红卫兵破“四旧”的中央领导机关是 ( )
A.中共中央政治局 B.中央军委
C.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D.革命委员会
解析 A项是中国正常的领导机关;B项是领导军队的机关,D项是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建设的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的造反机关。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 C
10.(名师原创)“满怀豪情下农村,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战天斗地干革命,永做革命接班人。”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是 ( )
A.红卫兵大串联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D.恢复高考
解析 根据诗的第一句“满怀豪情下农村”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上万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山区参加农业劳动。故选C项。
答案 C
11.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 ( )
A B C D
解析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文革”中文化艺术、体育等各方面都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二为”方针指引下又出现了文艺繁荣,故选C项。
答案 C
12.(名师原创)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全球。然而为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据此判断,“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时间可能是 ( )
A.1950年 B.1960年
C.1970年 D.1980年
解析 为我国科学技术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被关在“牛棚”里或被迫害致死的事件只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发生过,故选C项。
答案 C
13.(2012·绍兴质测)《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咚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简单识记,扫盲和识字教育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任务,故选A项。
答案 A
14.(2012·潍坊期末)“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出现了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
A.传统戏曲失去群众基础
B.样板戏适应百姓需求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落实“双百”方针的要求
解析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的一种产物,是“左”倾错误的恶果。
答案 C
15.新中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中断,其间,高等学校在1966~1969年未招生,1970~1976年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由此可见,1977年“恢复高考”主要指恢复 ( )
A.高等教育
B.以群众推荐为主的招生方式
C.高校招生
D.以文化考试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方式,A、C两项不准确。高考具体是通过考试的方式,依据考试成绩来录取,B项不正确,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多年前那个时期,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数量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共20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材料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 (1)材料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即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出现勃勃生机,产生了一大批在新中国文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2)材料二反映了“文革”时期对文学艺术的极度摧残。原因: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使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遭受了空前的摧残,文艺队伍被全盘否定,大量的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事业春回大地,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开放同步,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水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3)政治对近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影响极大,请列举政治对它们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答案 (1)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3)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使教育、科技文化事业都获得重大发展;“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文化、教育和科技都遭到巨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正常发展道路,又促使教科文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