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诗经》中诗的内容古朴、现实感强,材料中“喜怒哀乐”等信息表明了具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A、B两项叙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C
2.与下图所示事件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是( )
A.中秋节 B.端午节
C.清明节 D.春节
解析: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国家法定节日,故B与题干符合。
答案:B
3.(2012·临沂期末)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解析: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也是宋代文学的特色。A项是屈原的诗句,B、C两项是唐诗。
答案:D
4.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是( )
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解析:解答本题应紧扣“唐朝诗人杜甫”,由C项中“诗史”“草堂”判断对联刻画的对象是杜甫。
答案:C
5.“铁板铜琶,继东坡同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 )
A.李白 B.柳永
C.辛弃疾 D.曹雪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材料看,这位词人应与苏轼一样是豪放派词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这位词人应是辛弃疾。李白是诗人;柳永是婉约派词人;曹雪芹是小说家。
答案:C
6.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政治、思想的状况,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根源。
答案:A
7.(2012·黄冈期末)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对明清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僵化的理学等,展开深入批判和揭露,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文学名著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解析:《红楼梦》是明清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作。
答案:A
8.(2011·杭州期中)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下列作品能真实、生动反映明代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的是( )
①“三言” ②“二拍” ③《儒林外史》 ④《聊斋志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生活。③④都是清代作品。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材料2: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说唐诗》
材料3: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材料4: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1指出“汉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4分)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闻一多的“诗唐”找出依据。(4分)
(3)材料3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分)
(4)根据材料4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有何特点?综合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6分)
解析:第(1)问只要回答汉赋的特点即可。第(2)问从唐朝诗人、诗作及文学发展阶段三方面回答。第(3)问从思想、经济、社会阶层变化三个角度进行概括。笫(4)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发展趋势”可从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1)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2)诗歌到唐朝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名家辈出,作品极为丰富。
(3)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
(4)特点: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