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A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9.A1,O1[2013·山东卷]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9.B [解析] 本题以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判断,A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出现于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皆排除;C项中的“敬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王城的建筑风格非常规则、有序,在当时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宗法分封制所要求的“中正有序”。故选B项。
24.A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4.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
12.A1[2013·广东卷]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12.B [解析] 本题以文化常识切入考查对先秦政治制度的认识,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姓”以别婚姻,“姓”最初是贵族的总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度逐步瓦解,贵族没落,宗法制衰微,所以“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A项表述与史实相反,故排除;C项内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D项与基本史实相违,应是逐步取消。
12.A1[2013·北京卷]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12.B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碑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我们把碑文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应为:“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故选B项。
13.A1[2013·浙江卷]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13.D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史学理论,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文献材料并不一定是虚构的,故A、B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C项中“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可知D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14.A1[2013·浙江卷] 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D [解析] 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周)武王”“诸侯”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故排除①;②与题意相符;结合所学可知,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公与鲁公伯禽均为父子关系,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官位世袭的世官制,故③④与题意相符。本题应选D项。
1.[2013·石家庄模拟]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1.D [解析] 据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 “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特别注重宗法姓氏关系,古代人认为族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不收养异姓人,说明深受宗法制的影响,故选D。
2.[2013·武汉模拟] 《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宗法制下的政治等级体系,强调各级的职责,体现了宗法体制下通过血缘亲疏所确定的大小宗不同的“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传统儒家士人通过个人修养的提高,才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符合题干材料的内涵,选C。A项反映了礼乐制的特点;B项强调分封制的特点;D项强调尊祖,虽是宗法制的影响,但与题干材料不符。
3.[2013·太原模拟] “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了宗法制
B.采取了分封制
C.实行了郡县制
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3.B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关键词“政治实体的共主”,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天子只是一个联盟的领袖,故选B项。
4.[2013·宜宾质检]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
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
4.D [解析] 据题干所述,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上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5.[2013·武汉模拟]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了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5.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有无姓氏是西周时期区分贵族和平民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故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应是受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答案为A。
13.A1,B1[2013·四川卷]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会议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20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30年代 责任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13.[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解析] 第(1)问,从“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可知中国监督制度出现较早。从“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可知制定了相关法律,其他行政制度也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权力监督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预防腐败的作用。局限性从钱公辅的经历可知监察制度受皇权的制约。第(2)问,对王权的限制从法律的制定、政党制度等角度回答。权力制衡关系主要从议会、内阁权力分配方面组织答案,注意政治的影响。第(3)问,渐进性主要从机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同时注意材料中相关史实。灵活性体现在不受成文法的制约,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举出材料中的相关史实。
A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5.A2[2013·重庆卷]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5.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A项错误;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两项。
1.A2[2013·天津卷] 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C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一定要抓住图片中“万里石塘”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中元朝行省图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万里石塘”即元朝所管辖的南海地区。故选C项。
12.A2[2013·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12.[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以西汉政治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为主线,综合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作答,语言要精炼,不要摘抄原文;第二小问要能够从汉代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性”方面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回答,但要注意对文言文信息如“自置吏”等要转化成现代语言表述;第二小问要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联系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但一定要注意分层归纳概括,不能够只用“推恩令”代替;第二小问要结合第二小问的解答对比考虑。
11.A2[2013·山东卷]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1.A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阐释阶段特征的能力。秦汉至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经过秦汉、宋元等王朝的努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宋元之前的君主集权指的是“决策权”而不是行政权,行政权仍然掌握在丞相手中;这一时期,丞相的权力逐渐削弱,但其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C项错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后,就已经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D项错误。故选A项。
12.A2[2013·山东卷]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嗜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12.C [解析] 本题以一则清代档案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清代中央官制职能的理解能力。图片材料中的“上谕”的意思是皇帝的指示或者命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代雍正之后,负责撰拟皇帝谕旨的部门就是军机处。故选C项。
3.A2[2013·江苏卷]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3.A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干中的信息“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被认为违制”即可选出A项。B项应为中书省的职能,C项应为御史台的职能,D项与题干中的信息“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被认为违制”不符,故皆排除。
5.A2[2013·江苏卷]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5.B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刑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13.A2[2013·福建卷]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触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
13.B [解析] 本题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考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208年隆冬时节,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对峙,长江两岸北风呼啸。孙刘联军在长江南,曹军在长江北。故孙刘联军攻曹必由南向北进攻,因此火攻之“东风”只能是从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17.A2[2013·福建卷]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7.C [解析] 本题以外国传教士的角度考查科举制的弊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分析社会现象的角度。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的选官制度,而学子追逐科举可能是为功名利禄,也可能不是,只能体现学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忍耐性较强。A项只体现了材料中部分学子的情况,B、D项描述与材料内容无关。
12.A2[2013·大纲全国卷]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12.A [解析] 本题以历代州、道、路切入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实行监察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让地方服从中央;后地方监察转化为行政区划,直接说明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B、C、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A项。
13.A2[2013·大纲全国卷]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13.C [解析] 本题以汉文帝的言论切入考查汉代的治国方略,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下万物有生就有死,物之消亡,自然之理,有什么可哀伤的……我不赞同(人死后)倾家荡产去厚葬逝去的人,而给生者带来负担。故A、B、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C项。
16.A2[2013·大纲全国卷]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16.C [解析] 本题以户籍制度切入考查明代地方户役制度,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明朝实行严格的编户齐民制度,各种户别之间界限森严,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实际上控制了不同等级的人口流动,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A、B、D三项与题干史实均不符,答案选C项。
13.A2,T1[2013·北京卷]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13.C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点是长安(今西安)、汴梁(今开封)、北京(今北京)、临安(今杭州)。A项错误,汉武帝应是在①处颁布“推恩令”;B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D项错误,明太祖在建康(今南京)而不是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C项正确,北宋的都城是汴京(梁)、南宋的都城是临安。
1.[2013·岳阳模拟] 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西汉初期 B.西汉武帝以后
C.北宋初期 D.明朝初期
1.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每逢国家大事,皇帝需要亲自去丞相府邸,丞相奏呈,皇帝都要听从。这实质上反映了丞相位高权重的特征,符合秦汉时期的君相关系。
2.[2013·武汉调研]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管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C [解析] 题干反映了北宋中央设置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无从体现。
3.[2013·广州模拟]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3.C [解析] 据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D两项;由“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可以排除B项。汉代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C。
4.[2013·太原模拟]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4.A [解析] 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
5.[2013·淮北濉溪质检]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5.D [解析] 题干反映了内阁可以拒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重拟等,这实际上反映了内阁对皇权有一定限制作用。
41.A2 B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41.[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解析]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 英国的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地位,首相则是英国的行政首脑,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和执行者。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注意理解有形的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政治文化,如结合中国电视纪录片《故宫》,使故宫太和殿走下“圣坛”, 普及了国人的人文历史知识,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等进行知识的迁移。
41.A2,H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 本题以汉唐地图为切入点,考查汉唐政治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地图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解读地图的信息。解答方法是根据地图先概括历史现象,然后说明现象体现的道理。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够选择好角度,概括现象、说明问题即可。东汉的十四州在黄河中下游就有9个,分布较集中;唐朝的十五道全国各地比较均衡;经济决定政治,说明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也可以从名称变化说明问题,唐朝的道多以山川河流命名,体现了山川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1.[2013·太原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请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令,余以少年,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1.[答案] (1)主要依据:血缘。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4)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解析] 第(1)问,从“皆世族”的信息可以看出其选官的主要依据,联系西周宗法制可知其制度。第(2)问从材料二“惟问中正”和材料三“余为中正”可以看出其主要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相关规定,共同特点应和科举制开放公开的选举特点相比较思考。第(3)问,比较型的题目要先寻找角度确立比较项,如选官的标准、范围、开放程度等,再比较两者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有什么变化。第(4)问,注意影响要从两个角度作答,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和对西方相关制度的影响。
A3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0.A3[2013·重庆卷] 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议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10.A [解析] 本题以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从题干“碎陶片或贝壳”和“遭放逐海外”,可知是古代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依据“全体雅典公民集会”可知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故选择A项。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而不是民主派专有的民主,B项错误。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C项排除。雅典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是公民,而不是大多数居民,D项错误。
20.A3[2013·浙江卷]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20.B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罗马的法律,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本题未涉及古罗马男女间地位的比较,故排除A项;C项中“自然法”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罗马法律”不符,故排除;体现“灵活性”的法律应为万民法,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聪明人……找到法律的漏洞”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8.A3[2013·四川卷]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8.A [解析] 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亦是比较型选择题。“民国四年”,即1915年;“反抗日本”,即反对日本此时的对华侵略。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A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本身亦表述不当;B项与材料中“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对应;C项与材料中“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对应;D项与材料中“反抗日本”对应。
32.A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32.A [解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排除D项;B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项理解有误。故本题应选A项。
26.A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26.A [解析] 本题以学者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句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希腊的演说家是民主制的产物,那些政治上活跃、经常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的人,他们通过演讲获得民众的支持,而成为政治家。演说与社会矛盾缓和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B项;频繁改革促进雅典民主制度的完善发展,包含在A项内,故排除C项;思想文化繁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排除。
13.A3[2013·江苏卷] 下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13.B [解析] 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故排除C、D两项;由题干中的图片可知当时雅典人口约有40万,享有民主的自由民只有16.8万,故A项中“超半数”的说法与其不符。
18.A3[2013·广东卷]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8.C [解析] 本题以陶片放逐法切入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本题解题关键要明确陶片放逐法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而意图恢复建立僭主政治的野心家,材料能够体现野心家的只有C项;A项对民主制度无法构成威胁;B项是雅典公民的共性主张;D项也不会使统治者成为雅典政治的独裁者。
19.A3[2013·安徽卷]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19.C [解析] 本题以雅典的法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能力。“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说明雅典的言论和信仰是不自由的,故本题选择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故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反映题干信息不全面,故排除。
1.[2013·太原模拟] 《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 )
A.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B.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
1.B [解析] 据材料中“乡镇会议式”分析可知,古希腊人数少、面积小,因此是一种小国寡民式的民主,故选B项。
2.[2013·徐州摸底]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哪项措施为之提供了保障 ( )
A.建立“四百人会议” B.颁布“解负令”
C.设立陪审法庭 D.发放观剧津贴
2.D [解析]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在伯利克里时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D项符合题意。
3.[2013·孝感模拟]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
A.城邦制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
B.城邦公民具有政治责任感
C.城邦制下重政轻文
D.城邦制度压抑人性
3.B [解析] 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有资格的公民都可以参加城邦的管理,公民有参与管理城邦的责任感。
4.[2013·太原模拟] 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
A. 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4.A [解析] 本题考查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从材料“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等信息可知,当时任何公民不管贫富均可参与政治,民主政体保证了公民参政的机会。
5.[2013·合肥模拟]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出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讼。”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
A.“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亲族继承”
5.B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十二铜表法》条款主要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分析对比四个选项,可知B项最符合题意。
1.[2013·太原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权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1.[答案] (1)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原因:察举人才来自民间,被察举的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理论上人人都有被察举的机会。
(2)说明:不是。因为只有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而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少数,广大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被排除在外。 实质: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奴隶制民主(少数人的民主)。
(3)变化:财产、种族、性别等歧视政策逐渐被取消,逐步实现普选。
原因:政治上,没有选举资格的群体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分析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征诸乡里……”和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雅典公民”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雅典享有公民权人数较少的情况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归纳。第二小问,根据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归纳。
2.[2013·湛江调研]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 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三,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据此说明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答案] (1)《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 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罗马法和《人权宣言》都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影响: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
(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作用:规范自己,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
[解析] 第(1)问,据信息“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等归纳《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据信息“死罪可降为流罪”等,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归纳唐律的特点。第(2)问,从罗马法与《人权宣言》的内容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从二者关系角度说明罗马法的影响。第(3)问,迁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一小问;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说明法制的作用。
3.[2013·合肥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据哈蒙德的《希腊史》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的全部人口约40万人,其中奴隶约20万人,自由民16.8万人,其余为外邦人。
——潘桂仙《试析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局限性》
材料三 美国宪法在特殊的年代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保留了奴隶制,给美国留下了史上最大的隐患——内战。
——曲超《一本书看透美国》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据材料一,以古代中国为例,证明某些西方学者贬抑“东方君主专制”是片面的。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材料一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
(2)材料四所涉及的宪法与材料三提及的宪法相比,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这两部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与雅典民主政治有何异同?
(3)从以上不同制度的利弊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答案] (1)古代中国(东方国家)的君主专制也有客观的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不足: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作了严格限制,公民只占城邦人口的极少数,奴隶、外邦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不能享受民主,其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进步表现:材料四所涉及的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
异同:同——都体现主权在民;异——雅典民主政治是直接民主,中美政治制度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
(3)认识:无论民主制度还是专制制度都有其优缺点,要不断改革完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列举中国君主专制产生的积极影响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奴隶数量巨大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新中国宪法的性质、原则、代表的权力范围等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三国政治制度的实质、民主范围等内容来比较。第(3)问,抓住各国制度的利弊回答。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