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 1.(2012·开封)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反映出(  ) 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 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 B [解析] 两个“绝种”实际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制,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2012·衡水)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 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农业实现社会化对巩固社会主义的决定作用,进而可推知当时已经认识到旧有的生产形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C项符合材料。A项土地与农业社会化问题、D项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都未在材料中反映,排除;D项“首要条件”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2·昆明)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 A.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答案] D [解析] 在所有权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A、B两项。利益分配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施公私合营的方式,所以排除C项选D项。 4.(2011·堰城统考)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看到这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己见。下列推理最正确的是(  ) 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 B.乙:对的,三大改造后的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 D [解析] 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 5.(2012·台州)下图是一张股票,这张股票的发行有利于(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公私合营”“一九五六年”判断,这施行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A、C项;材料本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所以排除B项,选D项。 6.(2012·黄山)下图《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建国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它记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历史 B.该生产方式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C.该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D.它客观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答案] D [解析] 大规模集体开垦荒山的生产方式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特点,违背了生产规律,也破坏了环境,A、B两项正确。图片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的主观想象,是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7.(2012·广东广州调研)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指的是(  )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明确指出经济困难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此,可以排除A、B、D三项,这里的“人祸”指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8.(2012·厦门)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 C [解析] 从时间上就能判断出是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并实行后,农业得到恢复发展,所以“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9.(2013·东三省联考)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提出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管理的企业除极少数特殊重要的企业外,一律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中央直属企业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大下降。其意图是(  ) A.建立和强化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增强企业的活力 C.在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投资,实现工业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工业企业的自主权相对得到扩大,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活力,B项符合题干要求。A、C、D三项不符合材料。 10.(2011·北京西城抽样测试)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是(  )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 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 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直到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故③不正确。十年建设时期确立的经济建设目标是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工业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挫折;十年建设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造成了工农业比例的严重失调,这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取得的。 二、非选择题 11.(2012·安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 (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2.(2012·南京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答案] (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建国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实践:实施“一五”计划。 (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变化:由重工业变为信息化。 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推动。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