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12·厦门)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咸同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究其原因,A项“完全西化”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选D项。
2.(2012·苏北四市联考)1914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他那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同大家一样。”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 )
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
B.倡导移风易俗
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D.鼓吹反清革命
[答案] A
[解析] 把握材料的时间1914年、“也是要剪了辫子”“直接目的”等即可判断选择A项。
3.(2012·浙江杭州模拟)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答案] A
[解析] 题目反复强调女子参加各种活动,这与古代女子受到束缚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1913年的时间界定,可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女子社会地位提高,也反映出当时男女平等的趋势。故选A项。
4.(2012·苏北四市联考)《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先由男女同意”说明恋爱尊重个人意愿,是新思想的体现;而“请示父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说明婚俗仍遵循传统,选择C项。
5.(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车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成就。从表中可知1889年至1926年间交通工具的变化主要在于自行车、汽车、电车的出现,并没有反映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故选A项。
6.19世纪80年代有人赋诗云:“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厂,几如面话一堂中。”“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
A.电报、电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电报、电话已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
D.电报、电话是新颖、快捷而又方便的通讯方式
[答案] D
[解析] 由“几如面话一堂中”“无须尺幅费笔砚”“声气相通快胜箭”可以看出电报、电话是既快捷又方便的通讯方式,D项正确。A项中“广泛应用”、C项中“已成为……主要手段”的表述不正确;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项错误。
7.(2012·山东潍坊联考)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干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准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B.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答案] B
[解析] 对电报、电话、电灯、洋楼的赞美,说明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接纳。故选B项。中国社会没有彻底改变,排除A项;C、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8.(2012·台州)近代《女学报》(1903年11月)有文章写到:“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对文中所述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报纸的宣传
②新式学堂的创办
③西方思想的传播
④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推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①从宣传、②从教育、③从外来冲击、④从政府政策等角度讲述了变化的原因,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中“1903年”时间不符,所以排除④选B项。
9.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10.(2012·广东湛江二模)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正确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11.(2011·潍坊市二模)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
100
100
100
100
100
食品支出
43.6
40.9
39.6
37.1
34.7
衣着支出
17.4
16.7
14.0
13.6
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
9.4
9.5
10.4
12.2
11.2
医疗保健支出
3.9
4.5
4.5
4.9
6.4
交通通信支出
4.9
5.5
6.2
6.0
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10.0
11.2
12.8
13.3
14.2
居住支出
6.7
7.1
7.9
8.2
7.9
杂项商品及服务
4.6
4.6
4.6
4.7
5.3
(2)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观念:材料一:提倡等级、崇尚节俭。材料二:逾越等级、追求奢生。
现象:封建制度的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
(2)变化:由重温饱到重健康、舒适;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原因: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增加。
(3)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
12.(2012·广东梅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做学生的快乐》《女学报》
材料二 有人劝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他。
——《舒仙女史致陈班仙女士书》
《女学报》1903年11月
材料三 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
——《女子蚕业学校校歌》《女子世界》第6期1907年7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3)综合三段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答案] (1)新气象:妇女摆脱了缠足陋俗的束缚,接受新式教育;
成因:报纸的宣传,新式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
(2)办学理念:倡导实业,救国救民,注重社会责任感。
(3)经济观念:重视女子就业;教育观念:重视女子教育;社会观念:重视文明进步;审美观念:提倡自然清纯之美,反对矫揉造作的旧观念。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