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1.(2012·茂名)1905年有人在演讲中说:“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们要立宪,也是要从人家手里夺来。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立共和国呢?”这位演讲者是(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胡适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从人家手里夺……成立共和国”可知,此人主张革命且建立共和国,所以选资产阶级革命党代表孙中山。
2.(2011·广东佛山市检测)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的民族精神的理解。题干提供的信息“为四万万人效忠”和所学史实说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的“忠”并不是对君王的愚忠,而是号召中国民众要忠于祖国,爱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的是要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民族意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3.(2012·太原模拟)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民权主义从理论上看( )
A.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B.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
C.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权问题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都是民生主义的范畴;C项所述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而确立。
4.(2012·江西)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他认为( )
A.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致力于社会革命,废除封建统治基础
D.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答案] B
[解析] 据题中材料,取代蒙古族贵族统治的明朝又被满洲贵族的统治所取代,这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不好导致的,即选B项。
5.(2012·郑州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共的“新三民主义”,即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思想类似( )
A.反对帝国主义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普遍的平等的民权 D.民族平等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材料明确提到了民生问题,A、D两项属于民族主义内容,C项是民权主义。
6.(2012·廊坊联考)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赋予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这体现在( )
①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相结合 ②建立统一民族国家与明确的反帝主张相结合 ③推翻封建制度与建立共和制度相结合 ④建立统一民族国家与共和制度相结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7.(2012·内蒙呼和浩特模拟)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君主立宪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答案] D
[解析] 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
8.(2012·泰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所没有的,所以中国当时的人文主义便添加上了寻求民族解放道路的内容,即D项符合材料。
9.(2012·大连模拟)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颁发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此文献“仿法国式之责任内阁制:盖当时之参议院为抑制袁世凯之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可见,《临时约法》的颁布( )
①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力求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
②约法进一步削弱了参议院的权力③是根据当时条件下交出政权的急迫需要,违反关于政体设计的理性分析
④反映了较为浓重的人治色彩,因人立法,法随人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临时约法》的颁布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法律的作用;将政治制度设计为责任内阁制,表现出使宪法成为从事某种政权追求的工具;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现内阁制,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这反映了因人立法,法随人变。 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可知约法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②表述不正确。
10.“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 D
[解析] 1923年前后,一再失败的孙中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陷入迷茫之中。正是通过和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接触,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才实现了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二、非选择题
11.(2011·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励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在伦敦蒙难期间,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答案] (1)社会条件:民族危机的加深;满清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西学东渐,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探索与实践。
思想渊源: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西方的民族、民主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
(2)思想:民族主义:推翻满清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实行立宪;民生主义:发展经济。
不同:西方的三个思想历经千年随着历史发展先后提出和实践;孙中山则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12.(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
(2)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这位政治家是谁?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运用之后的结果如何?
(3)世界上是否有制度建设的“万灵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甲是自由主义,乙是民族主义,丙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2)思想家:孙中山。药方:三民主义。
最终结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可答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等),但未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民族独立,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3)没有。启示: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任何制度都有优缺点,要相互借鉴,弥补不足。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