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6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 1.(2012·四川成都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材料三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答案] (1)经验: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2)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 (3)原则: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2012·漳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天下者莫亟于正人心、厚风俗。其道在尚教化以先之。学校者、教化所从出,将以纳民於轨物者也。……教化者、为治之本。学校者、教化之原。欲敦隆教化而兴起学校者,其道安在。在务其本而不求其束,尚其实而不务其华。……以经术为要,不屑于文辞。 ——康熙《学校论》 材料二 彼得(注:俄国沙皇,1682—1725年在位)兴办各类世俗教育机构……要求贵族子弟每人必须学会一门外语和数学,否则剥夺其贵族称号的继承权。他积极创建各类技术院校,包括航海学校、算术学校、炮兵学校、土木工程学校、医科学校等。 材料三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皇帝,他曾向南怀仁、张诚、白晋等专门讨论几何、代数、三角、对数等数学知识……还熟悉主要数学仪器的使用,倾心于天文学的研究,但他对中国科学的认识始终没有突破中国自然哲学的认识,未能实现向近代科学迈进……没有意识到数学作为理性思维和实验研究的基本工具的重要意义,从而没有让近代数学知识传于宫外……从而丧失了中国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机会。 —— 材料二、三均摘自庄玮《“李约瑟难题”的宗教文化性视角阐释——以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执政时期的中俄对比为例》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康熙和彼得一世在办学目的和内容方面的不同之处。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康熙帝未能推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答案] (1)目的:康熙帝在于教化,彼得一世在于促进科技发展。教学内容:康熙以理学为主,彼得大帝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 (2)康熙皇帝缺乏对近代自然科学的理性认识;学校教育无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实践、实用的传统思维的羁绊;农耕文明的时代局限。 3.(2012·苏北四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 [答案] (1)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勿夺农时;实行德治。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 (2)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 4.(2012·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 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 [答案] (1)主张:德治(或为政以德、仁)。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使政治具有智慧与力量;使国家(人类)实现安宁。 (3)特点: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4)相同:都主张贤人治理国家(或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