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二轮通史模拟训练(一)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3.《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 )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分封制
4.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5. “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战国晚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6.《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7.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 王位世袭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选官制度 D. 监察制度
8.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
10.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11.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12.某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早可能发生于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13. (2012?日照调研)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今(明朝)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明朝禁止对外贸易 B.政府特许与进贡国家有限贸易
C.禁止官商对外贸易 D.希望外夷向天朝上国朝觐纳贡
15.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16.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17.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
A.韩非子 董仲舒 B.韩非子 孟子
C.老子 董仲舒 D.荀子 庄子
18.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韵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19.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20.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说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21.(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
A. 发明造纸术 B. 发明司南
C.发明火药 D.发明活字印刷术
22.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在创作背景和表达意境上与宋末郑思肖画作《无根兰》相类似的是( )
无根兰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C.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D.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23.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24.《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25.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记载:“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人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材料反映的是
A.清兵入关 B.军机处的设立 C.八股取士 D.徽班进京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至清,只有宋朝的内廷没有声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
一—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评述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15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2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3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3)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4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阏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材料三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的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其实质。(4分)
(2)材料二反映的书法、绘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理学思想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C 本题考查宗法制。材料信息的大意是,王后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故选C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一般情况下,国王以嫡长子承位,故A项表述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2. 【解析】B 解答此题注意理解“封建”的概念,所谓“封建”实质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的分封制,与实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故A项符合题意。
3. 【解析】A 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终于导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争四起,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而这些都是分封制的弊端带来的必然结果。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创郡县制。
4. 【解析】A 据左图中“齐”“鲁”“宋”等名称分析,属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右图中“辽东郡”“琅琊郡”“渔阳郡”等名称分析,属于秦朝时期郡县制的地方行政机构。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A项正确。
5. 【解析】C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从材料““惟读惟耕”获取信息。古代人认为人生最佳的两种出世路径 :一是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是耕田。通过读书可以当官,这与科举制有关,故选C。
6. 【解析】B 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的编纂,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7. 【解析】B 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分割地方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康熙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因此材料中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
8. 【解析】A。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材料信息中的“水车”是农业灌溉工具,故首先排除B项(水排是冶铁工具)和D项(灌溉工程)。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从材料中“以手转、足踏”可知是翻车而非筒车。据此排除C项,选A项。
9. 【解析】B。本题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从材料信息“以实在田土均之……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来判断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故正确选项为B。其余三项均体现不出。
10. 【解析】A 材料表述非常清楚:西汉初期,进行冶铁或煮盐的大工商业者招集的雇工人数达千余人,这说明当时这两个行业一些民营作坊规模已经很大,而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为A。
11. 【解析】D 解答本题采用排除法。材料中并未说明A项“都在异地”;B项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相矛盾;而C项与材料中“怕回乡”也不一致,材料难以说明徽商保持浓厚的乡土观念。从材料看,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忌讳,影响深远,说明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故选D。
12. 【解析】A。通过材料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平时大街上不允许夜行,可联系到不允许夜间商业活动,对商业活动进行时间、空间进行严格限制的是唐代后期,本题选A项,宋代开始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
13. 【解析】A 选项②③的出现都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④都体现了政治对经济的干预。故选A。
14. 【解析】B 材料中表述非常清楚:只有进贡的国家政府才允许互市,与民贸易,说明明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特许与进贡国家有限贸易,故选B。
15. 【解析】A 本题考查海禁政策的背景,明太祖“海禁”与倭寇有关,故正确答案为A
16. 【解析】A 本题考查孔子。本题关键在理解孔子所述的含义,“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为““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他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可以看出其意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故选A。
17. 【解析】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解答时注意题干中“义”的含义,由此认识其作用在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维护统治。由此再根据提供的选项进行比较,只有A项韩非子的法治集权思想与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具有与墨子思想作用相一致的地方。
18.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19. 【解析】A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强调的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国家社稷等,故选A。
20. 【解析】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中“天良”“良心”可知雍正帝用良知作为衡量臣下的重要标准。故选D。
21. 【解析】D 发明造纸术是西汉时期的,发明司南是战国时期的,发明火药是唐代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毕昇,故选D。
22. 【解析】B 《无根兰》是文人画,其突出特点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体现了作者在政局动荡时,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故选B。
23.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对书法艺术形成背景的理解。根据题干“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说明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更是谋生的需要。
24. 【解析】B 据题干材料,说明《诗经》中的诗文都是思想纯正的文章,读之会让人思想纯正,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
25. 【解析】D 据题干中“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的信息,迁移京剧形成的相关事实,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26.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据观点从古代中央君主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作用等方面评述,注意结合要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严谨,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 参考答案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治理国家的良好政治制度。在君主一统的政府下,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延续了中国古代的文明进程。
参考答案2:中国古代君主制度导致皇权高度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3:糅合参考答案1、2,对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要辩证地、全面的评价。
27. 【解析】第(1)问在判断出和自然经济相对应的新型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答出课文所列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从经营方式、生产关系、经营者等方面分析变化。第(3)问需首先明确“衰世”指的是什么: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然后才能答出在经济领域的表现;至于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来寻找答案。
【答案】(1)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野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
(2)新变化:私用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
(3)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8.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明确朱熹的理学思想,然后根据他的阶级出身分析其思想的实质;第(2)题绘画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境界,结合理学重视精神气的特点分析;第(3)理解中国的思想家重视道德伦理,扼杀人性;而西方则重视人,体现人的价值;第(4)结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进行分析。
【答案】(1)主张:核心思想是理。 实质: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规范。
(2)体现:在书法上更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体现出宋代文人更加注意内心道德修养。
(3)不同: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