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安徽版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0分) 1.(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2.(2012·安徽淮南一模)《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3.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 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 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 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 4.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5.(2012·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5)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6.(2012·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6)《白银帝国》是一部反映晋商的历史影片,展现了清末民初康家票号“天成元”的兴衰故事。下列有关晋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晋商指山西商帮,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 B.明初晋商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 C.晋商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 D.晋商依附于农业文明,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 7.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8.(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6)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2011·安徽皖中联考,3)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C.经商可以迅速致富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0.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 126 74 1 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 270 71 1 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11.(2011·安徽黄山一模)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12.(2012·浙江湖州期末,21)清代主流学术原为考据学,晚清以后转变为讲求权宜救乱的经世致用之学。此转变的主因是(  ) A.内忧外患加剧,学以致用思想兴盛 B.反清复明思想日盛,学者转学宋明理学 C.西学东渐,学者趋之若鹜 D.戊戌变法改科举,旧学已不能使知识分子入仕途 13.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二、非选择题(15题14分,16题16分) 15.(2012·山东德州校际联考,26)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7分)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7分) 16.(2012·江苏南通期末,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十八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此人认为宰相劝谏君主可以防止君主肆无忌惮,有利于防止君主暴政,此人的观点实际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 2.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对起居注的“监管”日益严格,直至停止编纂《起居注》。这反映出皇帝对职业史官的严格约束,其实质是皇权加强的表现。A、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以偏赅全。故选B项。 3.C 解析:从材料中宗人府“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可知,其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说明A项错误;“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说明宗人府不是政府机关,B项错误;明清时皇帝至上、皇帝独尊,D项错误。 4.A 解析:“主荒臣专”是说皇权旁落、丞相专权。朱元璋认为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 5.B 解析: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妇女地位提高。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较少。C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D项说法错误,没有史实体现。 6.A 解析:明末清初商帮兴起,晋商是当时著名的商帮,以山西一带的商人为主,是以地缘结成的商人群体而不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 7.B 解析:从材料信息“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可看出,南京云锦应出自官营手工业,因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是:不入市场、不计成本。C项中的工场手工业也属于私营手工业。 8.A 解析:“政治权力型经济”,顾名思义,应该是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的经济类型,是政府机构干预的结果。②③是商品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①④属于政府行为,故应选A项。 9.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强如做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故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10.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B、C两项;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故应排除D项;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推断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故A项符合要求。 11.B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央高官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一精神压力来自于对皇权的畏惧,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12.A  13.B 解析:B项“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错误,三大思想家只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4.A 解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开始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盛极一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A项正确。 15.参考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答出任意3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分析材料可从历史悠久、器物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远飘世界各地”几方面回答,这些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特征。“影响”从手工业对商业的影响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第(2)问第二、三小问比较简单,因为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所以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16.参考答案:(1)仁;克己复礼。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答出其中两点即得可)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1)问从材料主旨中即可得出结论。第(2)问从材料的“五常”、天人感应思想以及“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即可判断其出发点,根本目的则从其阶级立场作答。第(3)问把握朱熹理学基本思想即可,历史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解答。第(4)问考查王阳明的心学,根据材料中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并结合儒家修身、齐家等理想解答。第(5)问是开放性题目,从思想理论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思想的传承性方面解答即可。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